文档详情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1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50KB
约2页
文档ID:316110967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1_第1页
1/2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1  九日齐山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及其创作  2.理解本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坐西向东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二.诵读 思索主旨:  1.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试分析.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2.思考: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三.感悟风格特点: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思想感情上“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这种愁情拂去了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四.自学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