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生命 错位的时空 在《边城》的叙事和描写构建中,作者通过老人、女孩、狗、溪和白塔之间的关联,让读者产生好似水墨画般世外桃源样的的画面感,不仅画面美得令人向往,人物形象更是生动传神故事以浓郁的情感作为核心,并将其贯串于整个主线中,既融合了创造性和再现性,又运用如风景画式的描绘方法,将风土人情的描写和故事阶段性的叙述揉捏在一起,别有一番韵味作品中还含有一种独特的,在同一时代作品中鲜有的风骨气质,读者之所以在品味过程中能普遍产生犹如世外桃源之感,是因为作品用抽离时间和空间的不真实感,创造出了一种不食烟火、不似人间的空灵感具体地说,就是时间的交错感和空间的交错感 《边城》是一个与作者所生活时代脱节的故事,没有依托于时间长河的线索,只是让记忆无限延伸其创作时期正是商品经济冲击传统社会的时代,而沈从文本人也正辗转于上海等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自称是“乡下人”的他目睹了这场演变过程田园式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边城》错位的时空感,就在于作者能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及政治背景下不去触碰时代正如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一样,也是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下,幻化出来的别样世界 一、时空错位的桃源世界 《边城》的开篇,用了一种插叙手法描写充满人性美的翠翠母亲,这位母亲在所爱的军人死后生下了翠翠,却故意地死在了河边。
这不仅仅是将故事的场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展开,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悲情,在物是人非的交错空间中,将两代人的感情都聚集在翠翠的身上这也展现了不同时间和空间里,不同人身上演绎的茶峒人敢爱敢恨的血脉 小说这样表现称为世外桃源的茶峒小城:“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这实在是与当时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相脱节的,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与现实正好形成了空间对垒这一点正是这部作品孤绝于世的首要因素 首先,在茶峒小城之中,就算是妓女也是超凡脱的,俗有血有肉的,在饭店的调侃也是自然的,没有丝毫的猥琐当然,这座小城也有属于它的风俗人情,在小说中沈从文着重描写了这里的端午节散发出来的乡土气息,为平实的生活注入了让人无限遐想的内蕴 其次,茶峒小城秀丽的自然景观让小城有了浓厚的童话色彩,这样的环境从侧面表现了温润的人物性格小说中写道:“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描写的景色虽然有些分散,却有着得天独厚的细腻,这也为以后的情节铺垫了柔缓的基础。
最后,世外桃源中的人物形象独特在这个清幽的空间中忠实撑渡的渡头翁,以及天真活泼的像是灵性化身的翠翠,一会在小溪边一会在小山后还有傩送形象的刻画更是将诚恳敏感以及聪慧果断融为一身,最终成为了文中最传神的精神人物 二、桃源世界的形成原因 虚拟世界的构建,应对的是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就像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的茶峒小城一样,茶峒人倔强顽强,在生活中,妓女与水手也有着一定的关系,都是多情大体看来,桃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怀念,沈从文早年离开湘西,对故乡也仅仅保存着模糊的记忆就是这些模糊的记忆让作者有了遐想的空间,很自然地选择了让人为之着迷的湘西美景这种将人物向美好方向倾斜,背弃描绘都市生活的刻画,也印证了真善美才是乡土文学的主流 沈从文作为京派的领军人物,对遗失的美有着执着的怀念,桃源世界的创造,无异于将这种执着爆发出来,也是对舒适恬淡人生的探求这也说明了人往往能感受到一个相对世界的存在,却因为种种条件改变了对人生、价值的看法所以,在文学领域,黑变成白不是天方夜谭,这是一个主观意识强大的再生世界,也是茶峒这个桃源世界能够超凡脱俗存在的原因。
小说的意蕴更多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沈从文能够以一个作家的身份不断地发掘生命的意义和本质,笔者认为,这无异于奏响了一曲悠扬的生命礼赞 综上所述,《边城》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其逆转空间的文学形式,其中不仅有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形成了独立于潮流的迥异的文学世界,这或许就是茶峒小城能成为世外桃源并永存文学之林的关键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224100)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