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3 不等式的性质

我****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3.36KB
约7页
文档ID:174175933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3 不等式的性质_第1页
1/7

word版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材地位与作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三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意义之后,为了学习不等式的解法而学习的一个铺垫知识,学好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才能正确地解不等式、不等式组,因此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这为顺利完成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时可以类比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等式的基本性质.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 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二)过程方法目标1. 在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2. 经历观察、类比、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并且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四.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五.教法分析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自然形成.六.课前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一)问 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 设 情 境解方程:(1) x+1=4 (2) 2x=-61、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主要是对方程进行变形,方程变形主要有哪些?2、这些变形的主要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呢?3、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1.提问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2.关注学生对等式的基本性质叙述语言的准确性;3.板书课题.学生迅速口答两道方程的解,回答“等式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回忆“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习惯.教学环节(二)问 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 究 新 知活动一:已知小明的年龄比小丽大,你同意小丽、小明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吧!小明:3年前你比我大小丽:3年后我比你大⑴设今年小明a岁,小丽b岁,用不等式表示为 ,3年后表示为 ,3年前表示为 .m年后表示为 ,m年前表示为 .⑵比较上述不等式,你有什么发现?1.出示投影,让学生判断小明、小丽年龄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来表示;2.引导学生类比等式的性质,归纳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并用字母表示;3.关注学生对性质中“同一个整式”的理解.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直观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1”,由数学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由特殊数值到用字母表示数,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锻炼学生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与反思中感悟“不等式基本性质1”.教学环节(二)问 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 究 新 知活动二:将不等式5>3两边分别乘以同一个数,用不等号填空:51 31 5(-1) 3(-1)52 32 5(-2) 3(-2)53 33 5(-3) 3(-3)54 34 5(-4) 3(-4) ⑴上述式子中不等号的方向是如何变化的?你能从中发现什么?⑵在不等式的两边分别除以同一个数(不为0),情况会怎样呢?请举例加以验证.1.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思考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什么有关; 2.引导学生类比等式的性质,归纳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并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思考,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观察、类比中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再通过具体数值验证性质,最后总结归纳出性质并用字母表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环节(三)问 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 究 新 知活动三:1、不等式的两边都乘0,结果会怎样?2、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1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为什么少“同一个整式”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关注学生探讨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问题1意在让学生体会数学分类思想;问题2通过不等式两条性质的比较、问题3通过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环节(三)问 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 识 应 用例1 已知a>b,用“>”或“<”号填空:(1)a+2 b+2(2)a-5 b-5(3)4a 4b(4)-a -b(5)4a-3 4b-3(6)3-2a 3-2b关注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尤其是⑸⑹两问,注意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口答:分析不等式两边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设计意图围绕不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进行针对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教学环节(四)问 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 识 应 用例2 说出下列不等式变形的依据:(1)由 x-1>2,得 x>3(2)由 -2x>-4,得 x<2(3)由 -0.5x<-1,得 x>2(4)由 3x<x,得 2x<01.引导学生分析:从前一个不等式到后一个不等式经过了怎样的运算?2.第(4)问将不等式3x<x的两边都除以x,得3<1.该变形错在哪里?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班内交流,表达观点,相互补充.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为例3作准备.知 识 应 用例3 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1)2x<x-3(2)-x+2>4(3)-2x<3x+51.关注学生灵活应用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能力.2.提问:把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有哪些具体步骤?教师予以补充.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然后班内讨论交流,总结解题的具体步骤.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练 习 巩 固1、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1)8>-6x(2)2x-3<x-2(3)-3x-3<x+22、已知将不等式mx>m的两边都除以m,得x<1,则m应满足什么条件?3、小明到离家6 km的活动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早晨7时出发,要在9时前到达,如果他每小时走x km,可以得到怎样的不等式?指出所得不等式中x的取值范围.将学生解答过程投影展示,集体点评.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认识,深化提高.教学环节(五)问 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学生回答总结.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交流在探索不等式性质的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布置作业《数学补充习题》11.3不等式的性质板 书 设 计11.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 例性质2: 练习八.教案设计说明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问题情境—探究活动—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在内容安排上,首先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在探究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学生探索,得到不等式基本性质1;然后通过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2,引导学生类比等式性质、猜想不等式性质,再通过具体数值验证,最后总结完善性质并用数学符号表述.在讲解例题与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不等式两边经过了怎样的运算,判断每一步变形的依据,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其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最后以学生小结、教师补充的形式结束这节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九.教学后记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在探索及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2、学生在运用不等式性质2时易出错,可能不管正负,一律都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或者不等式两边同时减去负数,不等号也改变方向,课后还要加强练习;另外,在两边同乘一个整式时,不易分类讨论,也要加以训练.3、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字体颜色的变换、图形的动态变换等,突出本课重点知识,使教学更形象、生动些.8 / 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