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语学习者连续言语中的音节感知探究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5.16KB
约9页
文档ID:261760685
汉语学习者连续言语中的音节感知探究_第1页
1/9

汉语学习者连续言语中的音节感知探究1、引言在没有语境的前提下,语音的感知受到语音信号和语音解码等影响有些感知理论(如肌动理论)认为,语音感知是基于言语产出、通过辨别音姿(gesture)特点的倾向而达成的(Libermann&Mattingly,1985)这一理论虽有争议,却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如范畴感知(categoricalperception)等同时,研究者发现,除了听觉,其它感觉系统也可影响言语感知的结果,例如麦格克效应(McGurkeffect),它证明了视觉感知到的音姿对听觉感知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通常情况下,人类的言语是连续的、有语境的这种语境下的感知与孤立状态下的语音感知是不同的Pollack&Pickett(1964)曾从一段连续的言语中选出一些词,在无语境的情况下,让母语者辨认虽然原始录音的话语清晰,母语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辨别这些音节,但是由相同音节构成的词在无语境下,母语者却无法辨认可见言语的感知并不完全基于语音和音系的知识,词法、句法、语义等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就连续言语(continuousspeech)的感知而言,被广为接受的感知处理包括两种机制: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process)和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process)。

例如,根据TRACE模型(Elman&McClelland,1988),母语者感知言语时,多层面的心理加工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母语者在感知言语时,是自动处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Anderson,1995)但是二语学习者却因语言知识有限,一般不能自动处理这两种加工(Vandergrift&Goh,2012)至于二语者对这两种加工的处理,早期的研究(如Goh,2000;Hasan,2000;Nunan,2002;Graham,2006;Nix,2016)结果相似,但是解释却不尽相同例如,学者普遍认为二语学习者不能充分处理自下而上的加工,但是,Goh(2000)认为这是因为二语学习者缺乏注意表层细节的能力;而Hasan(2000)则认为是因为二语者没有掌握自上而下的加工,所以无法用其补偿“下面”,即表层语音的细节这些研究没有具体分析与自下而上加工相关的语言学处理所以对于二语者自下而上加工的弱点的解释趋于宽泛、缺乏细节Broersma&Cutler(2008)指出,从二语听力教学的角度来看,过于宽泛的概念无法提供确切的教学建议;有效的感知训练必须基于有精确分析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观察和比较二语学习者和母语者在句子层面感知音节的异同,从与音节相关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分析其自下而上加工,探究二语学习者感知的心理机制。

汉语的语音感知研究基本是在孤立状态下对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重音等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的(如张家騄等,1998;习洁等,2009;王韫佳等,2010;杨新柳等,2014),少数关注连续话语中的重音(王韫佳等,2003),但是很少从各语言学层面分析研究语流中音节的感知而对于非母语者的音节感知大多也是无语境的单音节研究(如安然等,2007)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语流中汉语音节的二语习得此外,本研究对二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而言,不能从自下而上加工中获取言语信息会影响学习的效率,阻碍学习者吸收(intake)新的语言知识(Schimidt,1990;Izumi,2002)所以了解学习者自下而上加工中与母语者的不同之处,可以在教学中对症下药,整体上促进二语发展第二,就教学法而言,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转化为实用规则,帮助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以期进一步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本项目有两个研究问题:(1)在连续话语中,二语学习者能否感知到表层的音节,即是否会忽略表层的某个音节?其感知与母语者有何不同?(2)二语学习者如何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机制感知语流中的音节?2、研究方法2.1被试一共有20位美国汉语学习者(平均年龄:20.26;年龄范围:18~23;12位男性,8位女性)和20位汉语母语者(平均年龄:25.32;年龄范围:22~29;10位男性,10位女性)参加了本项研究。

所有美国学习者的母语都为英语,他们没有任何与汉语相关的背景或者在家中说汉语的情况他们在美国高校学习汉语2年,其汉语属于中级水平所有母语者18岁以前在中国接受教育,其后留学美国参加实验时,在同一所美国大学就读40位被试听力正常其中一位母语者的数据出现错误因而未被采用因此,本研究最终得到19位母语者和20位非母语者的数据2.2任务本研究的设计综合了错误辨识任务(errordetectiontask)和跟述测试任务(shadowingtask)设计实验时,每个句子中都存在一个错误音节,被试需要在听完每个句子后立刻复述,并尽可能复述与原句一模一样的句子,而非修复句子中的错误音节例如,被试听到的句子为“明颠我们要和小王去电影院看电影”,他需要复述的句子为“明颠我们要和小王去电影院看电影”,而非“明天我们要和小王去电影院看电影”跟述测试任务是言语感知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例如,Marslen-Wilson&Welsh,1978;Slowiaczek,1994;Spence&Read,2003)本研究使用跟述测试任务观察被试是否会在复述时修正错误音节因为每个句子中都有一个错误音节,如果被试可以准确的复述这些错误音节,说明他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中准确辨别了表层的音节。

但是,如果被试修复了错误音节,说明他在自上而下的加工中,使用其它语言学知识修复(restore)了句子中的错误音节,而自下而上加工中涉及表层语言学知识的加工处理却未起作用实验共设计了18个实验句,另外还有2个无意义的填充句(见附录)每个句子有15个音节阅读句子的语速为200毫秒/音节,比正常的语速略快每个句子平均时长为3秒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间隔为15秒每个句子之前有1秒的“嘟”声以提醒被试准备下一个句子整个实验共计6分21秒句子中所有的词均从美国通行的一年级教材《汉语听说读写1》中选出,且句子中的刺激音为学习者所常用句子内容基本与学习和校园生活有关,所以学习者较为熟悉在实验前,一位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听了所有的句子,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其翻译基本正确据该生反馈,18个实验句的难度基本相似每一个句子中有一个错误音节句子中的错误音节分为三类(详见附录):1)错误音节与相对应的正确音节语音不同,但与邻近音节构成真词或假词,这些词与相对应的正确词的语义相关;2)错误或者丢失的音节与相对应的正确音节语音不同,但有聚合关系,其相对应的正确音节与邻近音节的语义匹配;3)错误音节与相对应的正确音节语音相似,只有一个同类的音段或者声调与相对应的正确音节不同。

在每一类中,目标音节(也就是每个句子中的错误音节)分别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详见附录)这是因为有些研究(例如Glisan,1985;Ito&Strange,2009)的结果显示,(超)音段或者音节在句子中所在的位置会影响感知如果实验结果显示存在位置效应,那么我们会在位置效应的框架下进行讨论但是,若无比位置效应,在数据分析中,位置效应就不在观察之列在实验设计中,我们还加入了三类汉语特有的特征,量词、完成体“了”和声调,这三个特征是英语中没有的一位母语为北方方言的女性根据要求朗读了这20个句子她所朗读的句子被录音,然后让学习者听辨录音的工具为一个OlympusLS-10LinearPCM录音机和一个SonyECMMS907录音话筒2.3实验步骤40位被试分别参加了本项研究,39位被试按要求完成了所有实验实验前,我们将详细的实验步骤告知每位被试然后,他们使用LogitechUSB头戴式耳机听这20个句子,并进行复述被试被要求每听完一个句子后,立即复述所听到的每一个音节不管句子内容如何,只需根据所听到的每个音节进行复述被试的复述被录音录音的工具为一个OlympusLS-10LinearPCM录音机和一个SonyECMMS907录音话筒。

2.4数据分析完成实验的39位被试的录音被转写成汉字,填充句除外对于不同语音或声调,本研究采用与该音节或声调语音相同的汉字转写,而该汉字的字义不做考虑,仅表示该音节的读音转写后的数据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第一,根据错误修复的类型分类:根据邻近音节组合语义修复,将目标音节(即错误音节)修复成正确音节或者复述时目标音节丢失;根据邻近音节的聚合语义修复,将目标音节修复成正确音节或者复述时目标音节丢失;根据正确的音段或声调修复,将目标音节修复成正确的音节或者复述时目标音节丢失第二,根据修复或者丢失的目标音节所在句中的位置分类:句首、句中和句末第三,根据被试分类: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即汉语学习者)分类后的数据,根据两组,即母语组和非母语组,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修复音节在句中的位置、复述时目标音节丢失的数量、将目标音节修复成正确音节的数量3、结果3.1位置效应在18个实验句中,6个目标音节位于句首,6个目标音节位于句中,另外6个目标音节位于句末19位母语者都完全复述了这些句子除了体标记小类中57个需要增补的目标音节外,其余无所遗漏母语者共复述了342个目标音节,其中包括原目标音节和85个被修复的音节20位非母语者共听了360个目标音节。

然而,除了体标记小类中60个需要增补的目标音节,有61个目标音节在复述中丢失,只有239个目标音节被复述加上体标记小类中的音节,被修复和准确复述的音节(其中包括体标记小类中准确跟述,即没有添加音节的数量)一共有282个音节,这其中有171个音节被修复非母语者复述加修复的282个音节,108个位于句首,93个位于句中,81个位于句末目标音节被修复的百分比从被试的组别和句中的位置两方面分别做了对比,详见表1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母语组在音节的位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非母语组在音节的位置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表1:目标音节在不同位置被修复的百分比以上结果显示,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音节的感知不存在位置效应所以,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综合所有的数据,不考虑句首、句中和句末的情况,只根据母语者和非母语者的组别,以及目标音节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3.2丢失的音节如3.1所述,19位母语者听了342个目标音节,除了体标记小类中57个需要增补的目标音节外,其它285个目标音节全部复述、无一遗漏但是20位非母语者听了360个目标音节,除了体标记小类中60个需要增补的目标音节,有61个音节在复述中丢失就丢失音节而言,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母语组和非母语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1)=14.493,p=.001)。

这说明非母语者丢失的音节显著多于母语者表2显示了根据目标音节分类,非母语者在复述中丢失音节的数量和百分比表2:非母语者复述中丢失音节的数量结果显示假词和量词中的音节在复述中最易丢失至少有25%的音节在这两类音节中丢失根据表2,在假词类别中,有25%的音节丢失假词是非母语者不熟悉的一类,所以较难复述同时,近乎一半(41.67%)音节在量词类的音节中丢失在声调类别中,有15%的音节丢失这些结果表明,和汉语显著特征相关的音节,如量词、声调等,因为在英语中不存在,非母语者不熟悉,所以较难复述3.3修复的音节就修复的音节而言,根据方差分析,两组(母语与非母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7)=52.692,p=.000)换言之,非母语者在复述句子时,比母语者修复了更多的音节,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表3显示了每个目标音节被修复的数量和百分比此表显示母语者一般不修复目标音节,但是他们却几乎修复了所有音段的错误(74%~100%)同时,母语者也修复了少量声调错误的音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