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2 页«乌鲁木齐地区民语系中小学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子课题«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研究»课题实 施 方 案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 课题组 教研室2006 年 3 月 10 日第 2 页 共 12 页«乌鲁木齐地区民语系中小学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子课题«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研究课题»实 施 方 案一、研究的背景、现状及依据和意义1.1 研究的背景⑴ 双语教学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早在 1984 年,自治区党委就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学校加强汉语教学,实现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目标.2004年 3 月 31 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 号),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全面开创“双语”教学工作的新局面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任务以及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⑵ 在市委,市政府的整体布置下,我市中小学已于 2004 年 7 月完成了民汉合校工作,并决定从 2005 年开始,民语系小学一年级新生汉语课使用汉语通用教材;2006 年秋季开始,民语系小学三年级数学学科使用汉语授课,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自愿进入汉语授课班级学习,最终实现由现阶段以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模式,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同时加授少数民族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
⑶ 双语教学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十分重视民语系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落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同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⑷ 从我市“双语”教学现状看,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如师资队伍的汉语授课能力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需要;学生汉语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汉语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给“双语”教学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第 3 页 共 12 页容严重滞后;“双语”教学的过程指导与评价不够等等1.2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依据⑴ 新疆尚无此项专题研究.其他省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已相继开展此项教学研究,而新疆对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实验的层面,目前尚未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⑵ 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双语教学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开展民族教育»,«对加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建议»,«关于大力开展“双语”教学的决定»等,对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布置,为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⑶ 乌鲁木齐的“双语”教学工作已从实验阶段全面进入推广普及阶段.目前,乌鲁木齐共有小学民汉合校 49 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 40953 人,占全市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 26.4%.全市小学除东山区,乌鲁木齐县外,城区民语小学全部实现了从小学一年起开始汉语课,从三年级起数学使用“双语”教学.而且,现有双语小学模式教学班 139 个,学生数 3944 个,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 21%.建立了包括我校在内的“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并投入资金支持.对我市 45 岁以下民族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和汉语水平考试(KSH)有了明确要求.这些都已给此课题的研究和开展搭设好了平台,提供了样本.⑷ 我校现有高中双语教学班 6 个,学生人数 329,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2.6%,民语系教师总数 92,民考民教师人数 82,民考汉教师人数 10,HSK达标教师人数 57,参加双语教师培训的教师人 21,取得双语教师专业合格证的教师人数 22,实际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人数 29,2006 年 1 月 1 日前满 45 岁教师人数 18,2006 年 1 月 1 日前满 45 教师 HSK 达标人数 7。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⑴ 对《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的研究》是新疆乌鲁木齐教育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第 4 页 共 12 页对乌鲁木齐地区的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的研究是对市委、市政府立项的“乌鲁木齐地区民语系中小学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是为促进新疆教育发展、推动新疆繁荣稳定而进行的一项研究.⑵ 开展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研究是推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客观要求,如何使少数民族教育快速跟上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的步伐,使之尽快与汉语教学接轨并“同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而实现“同步”的瓶颈因素就是少数民族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制约,民族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民族教师师资队伍我校作为师资培养基地之一,双语教学的推进强烈冲击着现有师资培训体系,要求我们尽快探究出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培训策略,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⑶ 开展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研究适应是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乌鲁木齐民语系教师的现有师资力量令人担忧,很多民语教师受到自身语言、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专业基础薄弱,不能够胜任汉语授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围绕“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教师培训,尽快促进少数民族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民族地区师资培训的根本任务本课题的研究,对加强和促进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使之提高适应转型期所需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二、课题研究的原则,对象和方法2.1 课题研究的原则⑴ 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更新观念,科研引领⑵ 坚持民族性,坚持民族教育的语言文字不能丢,坚持少数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不能丢第 5 页 共 12 页⑶ 突出适应性,要打破民族教育的局限,摒弃封闭保守的观念,根据新时代民族教育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既继承,又发展,更创新⑷ 强调整合性,要与汉语学科教学接轨,要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统一2.2 实验对象⑴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双语学生⑵ 民语系授课的教师2.3 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方式,结合理论学习、实践研究、经验研究等方式,开展校本教研;通过教师自学、民语互助、专家引领、外出学习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活动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⑴ 教师培训我们将通过加强教育,不定期研讨,构建双语教学学习型组织等多种形式,提高双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⑵ 课堂教学实践将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设想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保证我们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不与实践脱节⑶ 文献法针对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收集其他省市开展“双语教学”的最新信息资料以及汉语师资培训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动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筛选,并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规律进行整合⑷ 反思实践法以课题研究来促进双语教学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反思后进一步实践,通过不断地反馈调节,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培训工作的思路与方法⑸ 动态研究法从实际情况出发,授课教师,受训学员与教科研人员共同合作,共同解第 6 页 共 12 页决培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培训策略的调查报告,教学策略的调查报告,培训模式的报告等⑹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客观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比如: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列表法等⑺ 经验总结在进行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积累,并使之上升到理论层次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3.1 主要研究内容⑴民语系教师汉语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探索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有效方式和方法⑵ 提高民语系教师双语教学适应性研究⑶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板书能力研究⑷ 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说课能力研究⑸ 提 高 民 语 系 教 师 思 维 方 式 的 转 型 策 略 研 究⑹ 民语系中学生的双语教学学习方式研究⑺ 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有效性研究{8}提 高 民 语 系 学 生 双 语 思 维 方 式 的 转 型 策 略 研 究3.2 研究目标⑴ 创建适应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模式。
⑵ 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水平的有效方式和方法⑶ 创建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有效方式和方法⑷ 创建民语系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型策略第 7 页 共 12 页四、课题方案的实施步骤4.1 课题实施准备阶段(2004 年 9 月──2006 年 3 月)⑴ 学习贯彻自治区 2 号文件加强对双语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高师生和家长的认识⑵ 民汉合校后民语系师生现状和汉语水平调查分析⑶ 组织民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汉语水平培训和教育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⑷ 实行民汉教职工的同办公、同学习、同备课、同教研、同活动,为课题研究创设氛围⑸ 选择双语实验班部分学科进行初步试点⑹ 制定研究实施方案,组建研究机构,明确任务,做好课题开题工作4.2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6 年 3 月──2007 年 11 月)⑴ 进一步组织民族教师进行汉语培训,提高教师用汉语教学的水平及能力⑵ 民语系教师在完成基础汉语培训的同时进行校本培训⑶ 民语系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适应性研究⑷ 根据研究目标组织形式多样且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⑸ 民语系学生完成课堂适应学习方式的研究⑹ 组织阶段性课题总结与交流活动,在校内及时展示并推广研究成果4.3 课题结题准备阶段(2007 年 11 月──2008 年 1 月)⑴ 参与研究的相关人员进行工作总结,撰写论文,教学反思,优质双语录像课,优秀课件等,总汇整理课题研究报告。
⑵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⑶ 向总课题组提出课题结题申请,申请结题,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第 8 页 共 12 页五、年度计划及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2006 年 3 月──2006 年 9 月⑴ 民语教师“双语”培训中的理论研究,要研究民语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创建适应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模式⑵ 民语教师“双语”培训中的案例研究,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水平的有效方式和方法 ⑶ 民语系教师提高汉语水平(HSK)研究⑷ 民语系教师的汉语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研究 ⑸ 阶段性总结、交流2006 年 9 月──2007 年 11 月⑴ 民语系教师双语教学适应性研究⑵ 民语系教师汉语板书能力研究⑶ 民语系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型策略研究⑷民语系中学生的双语教学学习方式研究⑸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有效性研究⑹ 阶段性总结,交流2007 年 11 月──2008 年 1 月⑴ 完成预期成果① 完成研究报告,② 总结研究成果③ 完成结题报告,④ 申请结题六、预期研究成果及其社会效益6.1 预期成果⑴ «提高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研究»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第 9 页 共 12 页⑵制作双语教学方面的专题片⑶ 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案例汇编。
⑷ 优质双语课堂教学光盘和课件;图片宣传览,课题事迹影集⑸ 教师优秀教学论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汇编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学生优秀习作业汇编⑺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实施意见⑻高级中学双语教学三年规划6.2 社会效益⑴ 实现民语系教师授课的转型,实现民汉教师,民汉语系的交叉授课培养一批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为社会培养大批的民汉兼通人才⑵ 创建民语系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研究模式,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为推广我区双语教学提供宝贵经验⑶ 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乌市正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培训“双语”师资,它处于当乌市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阶段,民语教育与汉语教育,现代新型教育并轨,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七、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及课题组成员7.1 组织保障:⑴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一协作,以保证课题实验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⑵ 机制保障:对课题实施全程管理,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