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火 板凳山的火把节 2016年7月28日,农历六月二十五,距离楚雄市区四十公里的板凳山开始过火把节火神,是火把节祭祀的主要神灵火主宰着生命与万物生长,给予人类家家户户温暖,帮助人类驱赶野兽和疾病彝族神话里有各种各样的神灵,火神的地位是最高的在彝族的传统民居中,火塘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同时也是家庭和房屋的纽带,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上取暖、烤茶、聊天正是对火的感激与崇拜,彝族人演化出了火把节每年立秋前后,彝族人都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第一天接火神,第二天祭火神,第三天送火神,每天都由毕摩主持祭祀仪式 除了火神之外,火把节也是祭祀彝族祖神和先祖英雄的日子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火把节上祭祀的神灵,除了火神这位最主要的神,还包括创世史诗中的彝族六位先祖,以及历史以及民族传说中的英雄在板凳山,我们看到了一次完整又隆重的传统彝族火把节 请神 彝族火把节的举办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九之间,各地会稍微前后两三天板凳山的火把节就比楚雄市区的晚了一两天 当地的毕摩向我们解释说,由于火把节到处都在请火神祭火神,这几天火神想必特别忙,所以各地也体谅火神老爷,把祭祀的时间安排开,让火神有空来光临,板凳山一带也因此形成了比楚雄市区晚一天的传统。
板凳山的火把节开始的这天,我们到达紫溪山岔河村委会已经是上午10点,毕摩已经在主持请火神的仪式今年的主祭毕摩叫罗金华,他家就在附近的一个村子,他还是州级的非遗传承人 岔河村紧靠着一条乡村公路,这条公路在我们去的时候还空空荡荡的,公路旁的半坡上有一个跳场,今天作为节日的主场地,被隆重地装扮过,撒上了青松毛,巨大的火把也已经提前准备,为了防雨,十米高的火把上罩着雨布 毕摩一大早就在火把的下方布置好了道场,包括精心挑选过形状的青松树枝、青玉米秸秆等,正中央挂着火红色的火神经幡,经幡的下方写着各种吉利话语,这是今天向火神祈求的内容,包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有求必应等下面用斗升盛放着五谷水酒,这是给神灵的祭品 祭祀的祭品当然还不止这些正式的请火神仪式开始后不久,在毕摩示意献牲后,一群壮汉就扳着一只黑羊上来,只见麻利的一刀,黑羊的血淋到地下这是传统祭祀必须有的一步,区别只在于有的地方献牛,有的地方献羊 毕摩 主祭毕摩手里拿着法器,按照一套完整的仪式,绕着祭坛念着请神的经文其他的毕摩在按照祭祀流程不时进香和进行相关的仪式 毕摩在传统彝族社会中地位很高且神圣,素来有三师合一之说。
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的地位超然彝族谚语说:“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充分说明在彝族社会中毕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彝族社会的发育中,各地语言有较大的差距,文字更是只有少数人能掌握,这少数人就是毕摩,毕摩的传承中,蕴藏了彝族社会的宗教信仰、历史、教育、科技、人生、法律、婚姻、礼仪、艺术、医学、探索、丧葬、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礼仪,彝族人的大小节庆、婚丧嫁娶、盖房立柱等重要事宜,都要请毕摩来主持 毕摩之间也分着等级,这主要是由毕摩作法的经验和作毕能力(主持仪式的大小程度)而定今天主持的罗金华毕摩虽然只有36岁,但已经主持过五十多场大中型的做毕仪式为了主持今年的板凳山火把节,他提前许多天就开始准备道场里的经幡彩旗,都是他提前精心剪制的,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另外,今天的整个仪式流程也由他来主持把控 在像火把节这种祭祀神灵的节日中,毕摩的意义尤为重要,作为沟通神灵与凡人的桥梁,他的衣着、使用的法器、诵念的经文,摇动的法铃,行走的姿态都各有讲究,其意义都在于取悦于神灵先祖,将人类的意思传达给神,包括要祈求的内容,要消除的灾厄,和对神的敬意等等。
毕摩的这一套祭祀礼仪,一般记录在家传的毕摩经中,当然也有师传的 像火把节这样的大仪式,毕摩是十分辛苦的,他们从仪式一开始,除了吃饭等必须的修整,几乎是不休息的,彻夜诵经作法,沟通天地神灵,以求将这一场祭祀的效果做到最好 祭祖的路 在毕摩祭祀的时候,周围的人群围成圈,进行着节奏悠缓的歌舞,楚雄市本地彝族的歌舞,分为踏歌和翻歌两种,又以翻歌更具特色当地群众还保留着传统的歌舞方式,舞步的幅度较小,节奏也不快,更像是闲庭信步 现在还不到跳舞的时候,白天只是火把节的开场和前奏,真正的高潮要到夜晚来临,点燃大火把的那一刻,直到天亮,这里都是一片歌舞的海洋,东方狂欢节的名头由此而来在白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山祭祖 在祭祖之前,一群舞者跳起了羊皮舞羊皮舞,是用羊皮做成手鼓,舞者用鼓锤敲响羊皮鼓,配合以特殊的舞步这不是一种娱乐性质的舞蹈,而是专门为祭祀而跳,只在特殊的节日和场合才能跳,而且也只有毕摩挑选出来的人才能跳,要求包括:成年男性、长相好、人品好等等毕摩解释说,羊皮舞是跳给神灵的舞蹈,如果挑选出来的人不好,也许就会让神灵不开心 11点左右,火把下的祭祀仪式告一段落,毕摩带领大家开始往山上走。
祭祀的队伍从火把下出发,穿过庄村,沿着公路走到山脚,在彝门这里,进行简单的上山仪式,然后沿着隐藏在松林中的小径,一直走到山顶,在那里用经文、乐器和歌舞来引起祖神的注意,用香火祭祀祖神,祈求保佑,然后顺着庙旁的另一条小路,走到另一座山上,祭祀下一位神,直到把所有的庙都祭拜过来 86岁的彝学研究者余立梁老师向我们解释说,板凳山不是指山长得像板凳,在当地的彝族方言中应该念成白登山,意思是神居住的山板凳山分阴阳,当地有公山母山之说,是当地的最高峰,山上修有彝族土主庙、葫芦笙纪念塔、彝门、毕摩祖师殿、六祖殿等,都是今天祭祀的对象 余立梁老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汉族,但却为了研究彝族文化学习了彝族的语言文字,并且对彝族的地名和日常用语名词等有考据癖他对许多彝族地名用汉语表示出来后失去其意义而惋惜,并举例说,楚雄的紫溪山,在彝族方言中,是“有云豹住的山”,现在还能找到云豹的影子,但现在的人多数都不知道原含义此外,毕摩,在楚雄这边的彝族话里,发音更接近“白马”,但为了与凉山州的叫法统一,现在也统一了 岔河村委会隐在青山之中,板凳山一带的居民全是彝族,这场祭祀对彝族人一年的丰吉尤为重要。
板凳山的每座庙都有上山和下山的专用路径,毕摩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摇着法铃,举着火神的经幡,带领大家完成整个祭祀仪式每到一座庙前,人们开开心心地吹起乐器,弹起弦子,唱起当地的调子,最后再去上香祭拜,整个过程即庄严又热闹,可以看出,神灵和当地居民的关系非常好 小学 祭祖的路走完后,已到中午,参加祭祀的人分别在村委会和小学里吃饭,今天的主菜正是羊汤锅羊在彝族的节日里,总是充当重要的角色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彝族养羊的传统,正说明了其由西北的氐羌部落迁徙过来后保持的游牧习惯当然了,今天的羊汤锅也做得特别地道 我们吃饭的这一所小学校在楚雄市也相当有名,这座学校一直保持着双语教学的传统,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彝族学校的普校长也在,他遗憾地说,现在学校放假了,不然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各种课外活动,全部是以传承彝族文化为主来设计的 岔河村小学地处山区,来这里上学的孩子从一年级就得住校,一手打理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彝族孩子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彝族文字,以及彝族歌舞、手工刺绣、民间体育项目等等这些课余项目是学校的老师按照当地传统整理设计出来的,从这里毕业的孩子个个能歌善舞,而且由学校灌输了保持彝族语言的理念,更利于彝族文化的下一代传承。
保持民族语言、开办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在所有接触到的彝族学者都会提及楚雄是中国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在今天,楚雄一直在努力维持着彝族文化的特色与传承,楚雄市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火把节,目的之一也正是为了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然而,在市区,在充满现代意味的地方,年轻的一代在日常生活中正在逐步放弃民族语言,几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除了电视的影响外,城市的小学校只能提供汉语教育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岔河村小学在今天变得更重要了,它的教学模式正在楚雄市的其他彝族聚居地推广,同时它也升级为“楚雄市民族小学” 集市 我们来板凳山,是由楚雄市委宣传部的苏忠诚老师推荐的,他同时也带着他的孩子来到这里,希望在这一片典型的彝族聚居区,能够让我们看到较为完整真实的现代彝族生活和火把节习俗除了我们这些为数不多的外地人,板凳山的火把节里全是当地人,因此也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细节 来之前我们就听说,板凳山的火把节期间,是要赶集的,但早上我们来的时候,只有一条空空荡荡的水泥路,上面用粉笔做了一些标记 等到午饭过后,一些小货车和面包车开始拉着货物来到,勤劳的小商贩们迅速撑起帐篷,摆开货物,抢占好的位置,不过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一个热闹的集市像变魔术一样变了出来,周围村子的人也开始不慌不忙地来赶集,买一些过节要用的东西回去――肉食豆腐、糖果玩具的销量是最高的。
板凳山没有游客,所有的商品都是就着经济实惠的原则,为当地人准备的 到了傍晚,又来了一批摊贩,集市已经沿着水泥路摆出了村,而且所有的摊贩都挂出了临时的照明灯,原来,这个临时集市如同火把节一样,白天只是前奏,晚上才是重点 早上完成了祭祖仪式后,下午跳场就空了出来,各村的文艺表演队轮番上阵,他们的特征很明显,身上的刺花服装是统一购买的商业产品,而其他人穿的是自己刺绣的服装表演结束后,这些来自附近村庄里的文艺队伍也不解散,在公路边找块空地又围拢着跳起来,自娱自乐,同时等待着夜晚的到来 趁这空隙,我们特地请“阿苏”的传承人为我们连解说带表演了一段阿苏”是当地民间说唱歌调的集合,根据演唱场合和内容有十几种不同的调子,曲调婉转阿苏”的唱词有许多应用到了汉语,演唱者可以轻松自如地在汉语和彝语之间切换,但我们只能连听带猜估量到三四分的意思 板凳山位于楚雄州级非遗保护名录“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中心区域,今年6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保有“彝族马缨花节”、“彝族土主祭祀习俗”、“彝族大三弦”、“彝族葫芦笙舞”、“彝族羊皮鼓舞”等彝族文化习俗。
今年板凳山正在为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而做准备,因而比往年更加隆重,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来了不少,自发地在跳场表演下午同时还是体育活动时间,在跳场的一边清理出一片地方,组织富有民间特色的文体活动:拔河、走高跷比赛、扭扁担等等有两名裁判在主持,所有的人在现场就可以报名,奖品也很简单,每类比赛只要胜一场就可以领一包洗衣粉,最终胜出的大力士奖品再稍好些赶集路过的大力士们纷纷聚拢过来,相互打着招呼,进行着最朴素的力与技的较量 火把节期间,最负盛名的体育活动其实是斗牛比赛,当地的斗牛场在紫溪山那边,斗牛都是剽悍的公牛,打起来的时候两眼充血,一副不要命的样子,极富观赏性,因此许多人愿意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去看斗牛比赛而这种大节日下场的斗牛,也是从以往的小斗牛比赛中胜出的半职业选手,膘肥体壮,牛角又大又圆,更是值得一看 过火把节的人们,就在这种娱乐、观赏比赛、购物的愉快气氛中,度过了节日的白天,饿了就去光顾街头简陋的羊汤锅摊,等待着傍晚的到来 夜晚 夜是火的舞台,火是文明之源,人类学会了使用火,驱走了夜晚的寒冷和病魔也正因为如此,彝族是拜火的民族,火把节也在夜晚开始。
火把节开始的仪式,由点燃跳场中央那支巨大的火把开始,点燃火把的时间,同样由毕摩来决定 28号的那天多雨,中午与晚饭时间各下了一场雨,但毕摩说,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