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钱三强何泽慧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5.71KB
约8页
文档ID:235840877
钱三强何泽慧_第1页
1/8

钱三强何泽慧篇一:《钱三强》观后感我们应该从钱三强身上学习什么――纪录片《钱三强》观后感一个曾经为了科学事业发奋读书的少年,一个为了振兴中华留洋海外的学子他是享誉世界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他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的名字一次次引发世人的瞩目,他的成就书写了一个中国崛起的传奇他的名字叫钱三强2013年10月16日,是钱三强诞辰一百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纪念日为纪念钱老,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特推出了四集专题纪录片《钱三强》(分别是“从牛到爱”、“裂变之光”、“两弹功勋”、“静好岁月”四集),从中我们可以对钱三强光辉灿烂的一生有一个全新的了解纪录片主要通过钱三强家人、生前好友讲述,以及展出大量生前图片、影像资料而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钱三强我认为,从钱三强先生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踏实的人生态度钱三强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书香世家,从小深受父亲钱玄同与良好家风的影响,学习刻苦踏实1929年,钱三强怀揣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一心想将来成为一名电机工程师但后来在听了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之后。

受两位学者影响,三强毅然决定转学物理当时他的这一决定引来了不少人的质疑,因为这要放弃自己苦学多年的学习专业,从头学起更何况当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只招50人,对于钱三强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钱三强偏偏又是一个认准一件事就不会轻易回头的人最终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于1932年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那年父亲送给他一副字――“从牛到爱”,父亲是在激励他,发扬属牛的那股牛劲,在科学上不断奋进,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从此,这幅字一直伴随着他漂洋过海,驰骋学界,成其为一生的座右铭也许我们并不能成为像钱三强一样伟大的科学家,但我们完全可以养成一个踏实的人生态度,就像他所说的,做什么事就好好去做,这也是最为可贵的二、炽热的爱国情怀1937年,钱三强获得了留学法国的机会,但这时候正逢父亲重病,更是卢沟桥事变,国难当头时这时候他犹豫了,是去是留,真的很难抉择最终在父亲的劝导下,毅然踏上了异国求学路当年,如果有人对于他的这个抉择还心存疑议的话,那么11年后这位已经学有所成,载满荣誉的青年甘愿放弃法国的优越生活而回到饱经沧桑的祖国时,相信所有的人都已理解他当年的抉择当年的出国,正是为了今天的回国;当年的抉择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勇敢的面对。

钱三强精神的可贵之处于当年舍小家而顾大家,以及舍小义而顾大义的出国,而更为可贵的是,钱三强在国外能时刻不忘使命,学成之时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从钱老身上我们不仅看到的是老一辈淡薄名利、不耽享受的可贵一面,更看到了一种炽热的爱国情怀这对于我们当今时代青年如何报销祖国,去实现伟大中国梦想有着很深刻的启迪意义三、一贯的刻苦精神1937年到1948年在法国留学期间,钱三强很幸运地求学在小居里夫妇门下小居里夫妇是核科学研究领域顶级的科学家,并且为人谦和,品格高尚在这里,钱三强凭着自己的聪明好学与刻苦精神很快赢得了小居里夫妇的赏识学习期间,钱三强不仅认真学好物理镭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为了更系统地掌握整个研究领域的知识,还横跨到化学放射学科,付出了别人多倍的努力这些努力与后来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能够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从实验和理论做出全面论述等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居里夫妇在钱三强回国之前的工作与学习鉴定中留下这样的评价:“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实验室学习并在我们领导下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是最优秀的钱老的经历对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多么有才华、有能力,但保持刻苦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你所付出的一定会有所回报;不要怕吃苦,怕付出。

四、独特的人格魅力1959年6月,苏联撤走专家后,担任二级部部长与核物理研究所长的钱三强全面负责起原子弹的自主研发工作,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真正抱着大公无私的态度选拔推荐人才,把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几位专家推荐到关键领导岗位,他们一起领导了核武器攻关小组同时,在他的领导下还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员,这些人员多数都成为我国“两弹”攻关和核科研中的中坚力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及从如何评价一个领导的能力来判断,恰恰表现出了钱三强所拥有的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那就是一颗公心,大师胸怀这与当前社会一些人嫉贤妒能,极尽打压之能,一心贪图私利的歪曲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钱三强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也在我们身边树立起一个高高的标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敬仰与学习篇二:“三高”女性何泽慧“三高”女性何泽慧作者:李珊珊来源:《视野》2011年第16期2006年,某栏目对何泽慧做了40分钟的电视访谈,定格在一个碎皮缝制的钱包上的镜头足足有四分钟92岁的何泽慧用已经不太灵活的手指翻动钱包,拉开又拉上钱包是她亲手为钱三强缝制的实际上,即使不是出于传统,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心灵手巧也是应有之义她在“两弹一星”的光环下过了一生。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去世,一家媒体的讣闻副标题说:“享年97岁,系钱三强夫人何泽慧祖籍山西,出生于苏州何家是大家,父亲何澄是文物鉴赏家,日本陆军士官学堂毕业,曾加入同盟会外祖母谢长达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妇女活动家,创办了振华女子学校因重视英语与理科教育,振华女校一度被视为当时的江南清华预备学校何泽慧在此就读,与杨绛是校友该校校训是“诚朴仁勇”,不花哨也不华美,只是告诉女孩,要活得独立、乐观,要坚韧,热爱那些应该热爱的东西高中毕业投考清华大学,受学物理的表哥王守竞的影响,何泽慧想读物理系物理和军工关系最为密切那年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共招收了28个学生,女生10人物理系教授认为女生学物理难有所成,纷纷劝她们转系何泽慧因此把系主任叶企孙称作“老封建”谈起当年险些被劝退的经历,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何泽慧依然愤愤不平何泽慧是坚决不转系的三名女生之一,毕业时拿到毕业论文的全班最高分同班的钱三强也是90分的高分,那届学生中,两人是著名的“天生一对”毕业后找工作,男生可以去南京军工署,女生却没人管何泽慧选择了继续读书,利用山西省资助的三年共3000大洋的奖学金去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原因是“德国最便宜”。

何泽慧是该校第一个选修弹道学专业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选修弹道学专业的女人――出国前,她打听到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曾在南京军工署做过顾问,便直接找到他,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军公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到这个地方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这一招还真奏效了1939年,25岁的何泽慧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何泽慧在德国研究弹道时,钱三强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博士毕业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中,何泽慧得知了这个消息1943年,两人恢复了联系,由于战时限制,只能利用25字以内的信件交流经过两年的通信,1945年,32岁的钱三强向31岁的何泽慧发出了求婚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何泽慧回:“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之后,何泽慧去了钱三强的实验室,与钱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又独自发现了铀核的四分裂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1947年,夫妇俩宣布,他们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是战后物理学上很有意义的一项成就,不少西方国家的报刊刊登了此事,称赞他们“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当年,法国科学院把亨利・德巴维奖颁给两人1948年夏,在法国的事业处于巅峰之际,钱三强和何泽慧决定回国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投入“两弹一星”的研究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却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与研究团队擦肩而过何泽慧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便是何泽慧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68年,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陕西的一个干校何泽慧负责敲钟,敲得很精准,时间甚至可以用来对表钱三强认为在干校是浪费时间,很焦躁,何泽慧却很豁达:“着什么急,听天由命吧同事马宇`说:何先生的童心是出名的,她想做的事,很是执著;她不愿做的事,八抬大轿也请不动她曾说: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92岁时,记者去采访她,谈到“两弹一星”,她说:没什么,都是抄别人的她的兴趣是做出点自己的东西她不看小说,四大名著全没翻过,理由是“小说都不实在,都是编的”张娟摘自《南方人物周刊》)篇三:这位中国真正的“贵族”今晨走了,年轻人对她却一无所知!这位中国真正的“贵族”今晨走了,年轻人对她却一无所知!从玉华据@中科院之声消息,1月12日凌晨,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去世。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连孤独都不惧怕的人,还惧怕死亡吗?当我们为“网红”不断喝彩时,有没有人还记得那些真正为中国做过贡献的人?这个时代纠结成全了谁?又遗忘了谁?81岁那年,这位老人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唯一的女儿郭芹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她流过眼泪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在她家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她的眼眉越来越低垂,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其谁”地请在这条道上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她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李佩先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熊卫民/摄生活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中关村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名院士、第一批254位学部委员中的32位、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8位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李佩先生60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