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学习讲稿(供参考) 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学习讲稿(供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学习讲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传统体育和游艺;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虑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状况与实践需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公约》“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首先,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随处可见;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等困难在各地普遍存在; 第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开发,轻保护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保护面临挑战; 第四,适合我国保护工作实际的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总之,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十分浩大且极其复杂的文化传承工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承续不同民族、群体、地域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充分发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协作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 2 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文化遗产日 1、设置初衷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21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3 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实际效果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到2021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21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时间2021年6月10日 2021年6月14日 届数 第主题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一届家园 第 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四届文脉 3、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21年10月在济南举办; 4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21年9月在枣庄举办 五、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规文件及现状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害、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国际上现有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文件需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新规定予以充实和补充,2021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第32届会议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公约》宗旨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基于此,《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概括和准确的定义,并要求缔约国对其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制定政策,成立机构,采取适当的法律、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以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公约》设立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三项名录以及国际援助制度《公约》还规定将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即以缔约国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以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和秘书处作为执行机构和日常工作机关,明确规定了各自的职能 《公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法文件,它发端于国际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开展人类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2021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公约》2021年12月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交存了批准书2021年4月20日,《公约》正式 5 对中国生效。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2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同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主席令予以公布202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施行这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政府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经验上升为法律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非遗法》共六章四十五条,包括总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非遗法》明确了“一个目标”,即“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同时,《非遗法》提出了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两大原则”: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非遗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项制度”,分别是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
自实施以来,该法对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 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是《非遗法》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为了集中有限的资源,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定保护规划,进行重点保护 6 经过推荐、评审、公示、公布等程序,2021年5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10个门类,共518个项目;2021年6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2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三批名录公布的项目总计为1219项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中国古琴艺术、_______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21年9月30日,新添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