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往来书信选胡适往来书信选篇一:胡适 zym胡适(—) ,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zym 家庭人员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 ,1895 年 8 月 22 日病殁于厦门 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她 23 岁守寡,一直守了 23 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 23 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1917 年成婚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 ” 长子:胡祖望(1919-XX) ,旅居美国 女儿:胡素斐,早夭. 次子:胡思杜(1921-1957) ,留在中国大陆,1954 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 1957 年反右中自杀身亡,遗体不予保留。
胡适墓旁有其衣冠冢 个人经历 胡适 5 岁启蒙,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 9 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 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 1906 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 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 年(25 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 , “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 ,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 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 1946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 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 1954 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 年,出任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学术研究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 “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儒学,古典文学,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哲学方面,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 ,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 在古典文学方面,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 《儿女英雄传》 《官场现形记》 《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并且胡适还研究了 20 年的《水经注》 ,推翻了“几成定献”的所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 总之,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禅宗、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1939 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胡适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其中不乏哈佛,耶鲁,牛津,杜克等世界名校的博士学位胡适著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 、 《尝试集》 、 《胡适文存》 、《胡适文存二集》 、 《胡适文存三集》 、 《胡适文存四集》 、《胡适自传》 、 《戴东原的哲学》 、 《白话文学史》 、 《胡适文选》 、 《胡适论学近著》 、 《四十自述》 、 《藏晖室札记》 、 《胡适日记》 、 《齐白石年谱》 ,以及《先秦名学史》等英文论著此外,从 1919 年起,还陆续翻译了都德、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先后编辑为两集《短篇小说》出版) ,以及拜仑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胡适去世后,台湾编辑出版了《胡适选集》 《胡适手稿》等,大陆出版了《胡适往来书信选》《胡适书评序跋集》 《胡适文集》等1920 年 3 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 ,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这本书恰恰道明了胡适的独一无二 胡适故居 胡适绩溪故居坐落于绩溪上庄村,是一座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占地面积 1100 多平方米,建于 1897 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砖木结构,正屋向南,二进三间两厢, “回”形通转楼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古建筑,小青瓦,马头墙,三开间,两层楼门罩门楼,水磨砖雕前庭有天井,两旁有厢房,楼上为“通转楼” ,楼下是堂屋后进为内庭,栏板隔扇,精雕细刻,梁托上一对荷花仙子栩栩如生,门窗上饰以兰花雕板,出自胡开文墨庄制模高师胡国宾之手,反映出胡适“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浓浓乡土之情和立出风格 对胡适的看法 胡适是近代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但他很难说他是个搞政治的人胡适一生伴随着各种争议、非议,伴随着与各党派、各种学术流派的冲突国民党“围剿”过他,共产党批判他,文化保守主义者攻击他过于“西化” ,左派人士又嫌他太温和,这使胡适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之一作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启蒙者,胡适既是时代的产儿,也不可能摆脱时代对他的局限因此从本质上而言,他更像个书生,总有自己的个人的看法,对共产党、国民党都不完全满意。
但是他却是一个心系人民,崇尚进步的爱国书生,他将人民置于国家之上,以民为本的人文理念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继梁启超之后中国又一位思想启蒙者,他领导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居功至伟,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 篇二:名人传记名人传记——胡适 胡适简介 胡适(—) ,汉族,原名嗣穈,学名洪骍(XIN) ,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 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 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 “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主要经历 胡适 5 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 9 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 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 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 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 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 7 月回国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 ,“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 ,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从 1920年至 1933 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 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于 1946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台湾1954 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 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 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 1919 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 ,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 , “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 , “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 ;周灭殷后, “他们负背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 ,“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 ;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 , “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 ,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 ,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 。
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 , “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新思潮的意义》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 ” (《写在孔子诞辰之后》 )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 (实验主义》 ) 著作书目 《中国哲学史大纲》 《尝试集》 《胡适文存》 《胡适文存二集》 《胡适文存三集》 《戴东赢的哲学》 《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 《胡适论学近著》 《四十自述》 《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 《齐白石年谱》 ,以及《先秦名学史》等英文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