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节夏商周科技与文化发展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97MB
约86页
文档ID:50643503
第三节夏商周科技与文化发展_第1页
1/86

第三章 科技知识的积累第一节 夏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商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白欣hhbaixin@物理系科技史研究室1夏朝•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 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 了商量谁去治水?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 鲧九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 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 里去,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出现了•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 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 • 禹原有个助手叫皋陶(gāoyáo) ,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 ,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 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 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 • 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 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 的位子 3第一节 夏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研究夏文化的主要证据是河南偃师二里头 地区发现的文化遗址,它位于龙山文化和 华夏文化之间这个区域的中心在河南西 部,此外,在豫东、陕东、晋南地区和湖 北境内也有发现4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可能逐渐形成了国家 早期的建设•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来 看,由堂、庑(wǔ)、门、庭等单位建筑构成的建筑群是廊庑式建筑群,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可以看作是夏代宫廷样式,从而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5庑(wǔ)• 堂下周围的走廊、 廊屋:廊~ 6由于陶器的出现导致从农业中分化出手 工业,青铜器则加强了这种趋势,特别 是农业的发展更加强了这种趋势• 从二里头文化中可以看出,农 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铲、斧、 刀和镰等,以石器为最多,骨 蚌器次之,也有木器 • 青铜制农具尚无发现,可见其 水平之低7• 从农具的样式看,扁平石铲、凹刃石镰和 穿孔石刀与龙山文化的出土农具样式区别 不大,但二里头出土的农具很多8•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铜的工具和武器是 很少的,铜器还不能代替石器、骨器和蚌 器9二里头出现了青铜冥器,如礼 器, • 从技术上说,铸造空体的容器比铸造工具 和武器之类的实体器难得多•后者只需单扇 范,而空体铸 造则必须用合 范法,即除了 外范,还要用 内范(或称“填 范”或“泥心”) 10《夏小正 》• 夏文化研究中,孔子 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他曾到杞国(今河 南杞县)进行实地考 察杞国居民是夏代 宗室的后裔,较多地 保留了夏代文化和习 俗 • 孔子在此发现夏代的 重要文献——《夏小 正》 • 《夏小正》篇幅并不 大,但内容却很丰富 其中记载了每月的 物候、天象和生产的 安排。

11• 《夏小正》中提到有物候作用的植物有17 种, • 《夏小正》中,古人还利用某些动物起物 候作用,约可分为鸟、兽、虫、鱼等类12• 《夏小正》中记载 的恒星和星座有: 鞠、参、南门、昴 、大火、织女、北 斗和银河等 • 书中指出在每月初 的黄昏或黎明时, 这些星星所处的位 置、方向、出没、 见伏或中天的情况 , • 夏人还注意到,五 月“时有养日”,十月 “时有养夜”,这是说 ,五月份的某天是 全年昼最长的,十 月份的某夜是全年 最长的,这实际上 是冬至日和夏至日 13《夏小正》记载的生产活动主要涉及农副业、 蚕桑、染织、畜牧、渔猎及人事等,按季节做 了很好的安排• “采蘩(fán)”(采集用以覆盖蚕子取暖,使蚕 萌生的蒿叶)、 • “摄桑委扬”(整理桑树,去掉徒长的枝条)、 • “妾子始养、执养宫事”(由奴隶从事伺蚕、治丝 和织造活动); • “启灌蓝蓼(liǎo)”(分栽聚生染蓝色的蓝草) 、 • “玄校”(染黑色和黄色的织物)、 • “叔麻”(收取雄麻,以备纺织)、 • “乃衣”(制衣)等这些是记述蚕桑和纺织的活 动安排14相传伏羲(xī)时代已经有九 九乘法口诀和十进制数学知识 。

• “九九表”传说为伏羲 所制,《管子》、《 荀子》中都有记载15伏羲——标志着中华文明的 起始 •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 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 • 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 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 国古文字的发端 • 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 •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 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 法16• 山东嘉祥武梁祠画象石有伏羲手执规、女娲手执矩的形象17第二节 商代科技与文化的 发展• 一、商文化的分布 • 商文化可分为二期,武丁以前的早商文化 和武丁及武丁以后的晚商文化•武丁,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庙号为高宗 •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 小乙武丁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 ,并任用贤臣 傅说 为相,妻子 妇好 为将军,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 中兴” 18早商文化分布很广,主要在河 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等地区 • 郑州的早商文化遗址范围很广,内容丰富 ,可能是成汤所居的亳(bó)都早商文 化持续的时间很长,较为典型的是郑州二 里岗文化19• 商代晚期,其文化分布甚广,特别是帝乙 和帝辛之时,商王朝不断对外用兵,开拓 疆土 • 帝辛时还特别开发东南部,并加强了这些 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帝辛20二、农牧业的 发展• 在农牧业方面,实行井田制,这 对农田的灌溉和管理都是有利的 • 从耕作方法上看,商代实行了“耦 耕”,即二人并肩操作木耒(lěi) 当时还实行火耕法 • 牛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牛是祭 祀的用品,人是奴隶,估计还是 用人来拉犁翻土21商代的耕作已经具备牛耕技术,特别是 生产工具已出现铜制• 例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早商墓葬中出土的 二件青铜臿(chā),长13~17cm,刃宽 约10cm,臿身体中空,中部有一孔,用 以安装木柄其形制酷似今日两湖江西等 地用于挖土(特别是泥)的包铁锹•安阳大司空村晚商晚期层中发现一 把青铜铲,全长22.5cm,刃宽8.5cm ,上端有方銎(qiōng,孔)柄,可以装 木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1960年安 阳苗圃也出土一把青铜铲(长21cm ,刃宽11cm)22• 对于粮食的加工和储存,当时用石臼加工 谷物,粮食多为窑藏 • 商代的粮食除了食用,还大量用于造酒 从出土的酒器来看,其种类和数量都远多 于二里头文化23在一些小的墓葬中都能见到,觚 (gū)和爵已成为不可缺少的 随葬品 • 特别是商代末期,酒器的使用 极为普遍 • 可见当时饮酒成风,后来的文 献夸张地记载帝辛时有“酒池 肉林”之景象, • 由此推断,商代的农业的确达 到了较高的水平。

24在商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家畜 遗骸• 如牛、羊、马、猪和犬等,其中牛骨和猪骨最 多此外,在殷墟还发现过象骨,这与狩猎卜 辞(“获象”)的记载是一致的可见商代后期大 象在河南北部尚存在着《吕氏春秋》中也说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 商人伺养家畜除了食用和部分用其畜力之外, 大量牲畜还用于祭祀的牺牲,这与卜辞中的记 载可以相互印证从挖掘的材料来看,用牲的 办法很多,有土埋、水沉、火杳(yǎo,燎)、 刀卯而且用牲的数量很大,少则数头或数十 头,多则三、四百头如此用牲,从侧面反映 商代畜牧业之发达 25三、夏朝建立之时为青铜时代 开始•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不但有铜器出土,而且 有加工铜器的手工作坊 • 二里头出土的铜爵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 青铜爵,通高12cm,含铜92%,锡7% 这是标准的青铜器•它模仿陶爵形状铸造,虽然略显 粗糙,但形制规整,器壁薄厚均匀 ,并且采用了复合范铸造技术,装 饰的弦线和凸起的乳钉属青铜初兴 起的花纹模式26据《左传》记载,中国约在公 元前21世纪才开始炼铜• 相传大禹铸成九鼎从 所遗存的商周青铜器来 看,标志中国青铜生产 的水平极高 • 安阳和郑州等地发现商 代大量的青铜冶炼作坊 遗迹,以及大量矿石、 矿渣、木炭、炼锅(也 叫“将军盔”),陶范和 石范等。

27早商铸铜器都是 一次浑铸 • 如形体大的方鼎和造型 复杂的提梁卣(yǒu) (盛酒的)等,只是要 先把足和耳绑好后嵌入 ,再次同器体浑铸 • 只有镞范例外,它可以 一范铸5~7器 • 一范只能用一次,一次 只能铸一器,因此,尚 未发现两种完全相同的 铜器 28晚商铜器以厚重为特点• 殷墟晚期的巨型铜器逐 渐增多,安阳武官村出 土的“司母戊鼎”,通身 高133 cm、横长110cm 、宽78cm ,重达 875kg • 它是商王为祭祀他母亲 而作它是中国青铜时 代最大的青铜器,也在 世界青铜文化中仅见29浇铸“司母戊鼎”是很难的,首 先浇铸时间不能长,否则就要 形成“冷隔” • “冷隔”—— • 金属液充型后,在金属液的交接处融合不 好,而且在铸件中产生穿透的或不穿透的 缝隙称为冷隔多出现在远离流道的铸件 表面上和薄壁处 30青铜业发展的高峰期•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先进的分铸技 术已熟练了,可制作大型青铜器,司母戊 鼎是其代表•湖南出土的盛酒器 县——四羊尊很有 名,它的形象生动 逼真,铸造难度很 大,也是分块铸造 的这也是商代中 最大的铜方尊,重 34.5kg31四、陶瓷技术的兴起• 早商陶器较先进的是硬陶以及原始瓷器。

它们烧成温度高,吸水性差,质地硬 • 晚商陶瓷业除了继承早商生产水平,还新 兴了两种陶业:刻纹的陶器和明器的制作 32• 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33郑州出土的早商原始瓷器,胎 骨细腻坚硬,灰白色和浅褐色 极少 • 这些陶瓮使用的是高岭土,并且瓷釉很亮,多施于沿口和器表,器内施釉很少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褐色或黄绿色•郑州瓷器的出土,把我国瓷器发明的历史至少提早到3000年以前的早商时代 34刻纹陶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杰出的佳器 ,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也是罕见的艺术珍 品• 刻纹白陶也用高岭土作 坯胎,烧制温度在 1000℃以上,陶质坚硬 • 器形几乎全是礼器;花 纹有云雷纹、夔(kuí) 纹、饕餮纹等,与铜器 风格类似; • 刻纹陶为商代制陶工奴 所独创,尚未见于其它 时代,且数量极少它 们大部分出于殷墟,总 共发现数十件,以及上 千碎片估计它们主要 是商王室和大贵族所独 占,甚至小贵族也未能 占有云雷纹饕餮纹夔纹35五、甲骨文中的科学技 术知识• 殷墟甲骨的质料主要有龟腹甲、龟背甲 和牛(少数为羊、猪)胛骨等 •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 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 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 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 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 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 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 细端详起来,觉得很像古代文字为了 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 到达仁堂,以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 的龙骨全部买下,累计收集了1500多片 36一个完整的甲骨卜辞应由6部分构成,即署辞、兆辞 、前辞、贞辞、占辞和验辞,但通常都因简化而不 完整• 天然甲骨要修整,并有专人保存,还要把采集 和修正的过程加以记录,这部分在甲骨上的刻 辞称为“署辞” • 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原来的钻孔,使甲骨产 生裂痕,名为“兆” • 兆的情况也要加以记录,这叫“兆辞” • 关于占卜的时间和地点的部分称“前辞” • 占问的问题本身叫“贞辞” • 得兆后,对照占书,作出凶吉福祸的判断,称 为“占辞” • 最后还要看占卜是否应验,并也要加以记录, 这部分刻辞称为“验辞” 371、甲骨文中的天文气象• 一般来说,公认的文献中最早的日食记录 是“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诗·小雅·十月之交》) • 从卜辞的内容推断,殷商时代对重要的星 已进行了不间断的观测,比较肯定的是“ 火”、“鸟”、“商鸟”,以及“北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