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 2 一 三对关系与三个基本观点 三对关系 教师 教 与学生 学 一篇语文课文的教与学课堂与课外 知识与能力 素养 三个基本观点 弱化教师教 强化学生学 弱化课堂 强化课外 弱化知识 强化能力 素养 弱化的意味 还原 归位 3 二 三个基本要素知识 能力 素养 第一节知识 一 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 结论性 事实性 概念性 命题性 程序性知识 过程性 方法性 活动性 经验性 策略性知识 元认知 监控性 个体知识 4 二 知识的结构和意义 外层结构和意义 语言文字符号 事实规则标识表层结构和意义 描述性 解释性内涵 学科本义 原义 深层结构和意义 文化与智慧意义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5 三 学科中的知识属性与学科的核心知识 知识属性 三种学科 自然科学 事实性知识 社会科学 规范性知识 人文学科 价值性知识 真理性 客观性方法性 过程性主观性 体验性核心知识 学科知识内容体系角度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 对应核心能力和素养 6 四 知识与人的关系 认识和反映关系 占有的方式存在和意义关系 生存的方式 7 五 当前知识及其教学的突出问题 知识信息化 符号化 表层 浅层 装饰品 知识丧失了实际价值 怀特海曾经说过 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 实际上是有害的 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 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的掌握 即存在于智慧之中 知识结论化 绝对化 思维固化 格式化 知识与智慧隔离 知识技能化 解题化 知识与人的精神生活隔离 知识是一种事实 而不是一种思想 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个人知识 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8 第二节能力 一 能力的意义 一 教育学意义上的能力理解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 能力有这三个特点或意义 第一 剩下来 留下来的东西 被吸收的东西 被已有经验 知识接纳的东西 进入到学生心灵 灵魂深处的东西 情感 兴趣 变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习惯 剩下来 留下来 有价值 有意义 能被消化吸收 内化 转化 升华 良好的教育是谁都无法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 米歇尔 教什么 怎样教 才能使学生遗忘的东西最少 刘定一 9 第二 带得走的东西 带得走 轻便 少而精 常用 经常用 一直用 学习工具 技能 方法 策略 可持续性 可迁移性第三 可再生的东西 树叶与树根 何为基础 根基 生长性 发展力 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10 二 三大核心能力 我们从学习过程 认知加工 的角度 把能力分为阅读能力 输入 思考能力 加工 表达能力 输出 三种 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 基础 能力 关键能力 阅读 思考 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学习的一般能力 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 它们与学科特殊能力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 工具与内容的关系 11 一 特性 1 一般性 普适性 学习能力与学科能力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正如赞科夫所阐述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两者的关系 一般发展指的是这样一些个性属性的形成和质变 这些个性属性是学生顺利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的基础 而在从学校毕业以后 又是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种领域里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基础 12 2 工具性 通用性 按照能力对象 指向 分 可以把能力分为工具性能力和内容性能力 工具性能力意味着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基本工具和技能 如 阅读 思考 和 表达 学会了学习 它是一种普适性的能力 是学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普遍存在的共同能力 跨学科能力 内容性能力表现为学生掌握了所学学科的独特的思想和思维方法 能够以学科独特的视角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它是工具性能力与特定学科的结合体 它是一种特殊性的能力 表现在特定学科的学习活动中 13 3 基础性 奠基性 阅读 思考 表达能力是最基础性的学习能力 它们就像房屋的地基 其它能力如解题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作文能力 研究能力以及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 合作 探究能力都是建立在它们之上的 14 二 意义 1 阅读力 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通过阅读而不是听讲获得知识 从教下学习走向自主学习 教学意义 通过阅读获得知识 观点 见解 增长见识 开阔眼界 促进思考 丰富心灵 形成品格 一般意义 读出意义 读懂文本 准确地读出教科书 文本 作者的本义 真义 原义 文本的表层和深层的意义 本义和隐喻 读出自己 把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情感融入阅读之中 与文本 作者产生 共鸣 用自己的眼光 思维 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 见解 15 读出问题 提出读不懂 是什么 的问题提出有思考性 为什么 的问题提出批判性 质疑性 的问题 16 2 思考力 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 思考力 广义 基于素养的角度 知识的学习是促进还是阻碍思考力的发展 提防知识的陷阱 常规思考力 基于事实 遵循逻辑 反映本质反面案例 船长年龄多大从下列条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创新思考力 精彩观念 个人观点 独立见解反面案例 不知道什么叫做 自己的看法 正面案例 换一种思维更精彩想象力 特殊思考力 案例 两篇作文的命运 3 4 9一桩奇特的诉讼案 17 教学 从根本上说 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 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 而在这一过程中 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 张楚廷 18 3 表达力 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综合反映 学习过程是一个吸收和表达交互作用的过程 吸收是个知识内化的过程 表达是个知识外化的过程 只有通过表达 知识才能被激活 才能真正转化 升华为能力 否则学生吸收的可能只是惰性的知识 没有活性的知识 19 从学生个体角度讲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 教学过程要满足 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给学生表现的舞台 展示的机会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永恒动力 从学生团体角度讲 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倾听的过程 它体现的是共同体的学习理念 即学习过程是同伴分享彼此思考 经验和见解 交流彼此情感 体验和观念 从而达到共享 共进的过程 这是儿童共同发展的秘诀 20 三 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培养 一 倡导原生态学习 本源性学习 1 直接面向文本 教材 的阅读与思考 例如 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 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 搞字 词 句 篇地拆零研究 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 读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章本身 想的是依据文章而发的自身提炼 于是 在读和想中 人的语文积累就丰富了 人在最质朴的活动中提升了 阅读能力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就提高了 21 2 学生从经验 生活 常识开始的阅读与思考 让理论 学科 科学有根经验 感性 理论 理性 生活 世界 学科 世界 常识层次 科学层次 农民的爱情观 婚姻观 3 学生原始思维 独立思维 个性思维的自由而全面的参与 不能用教师 教材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 22 二 走向核心知识 核心问题的教学 从繁琐走向简约 通过核心知识和核心问题来构建学科知识秩序 结构 和学科思维向心力 凝聚力 1 核心知识的特性 统摄性 结构 支撑点 内核性 细胞核 圆点 衍生性 生发力 起点 原点 23 核心知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清理课堂教学中的装饰性 冗杂性成分 给课堂教学 减负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松绑 努力构建一种低耗 明快 简洁 便捷的课堂教学结构 全力打造一种直击靶心 学习主线的课堂教学形态 24 2 核心问题的特性 与核心知识相关的问题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引发学生持续 深度思考的问题是其他问题的元问题 或其他问题是核心问题的派生问题 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教学 展开讨论 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就有了聚焦点 停靠点 就有了主线 思维和学习活动就会体现出连贯性 深度性 层次性 25 三 以构建以学为中心 为主线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 独立的 系统的 完整的 是看得见的 无论是学习的过程还是结果 是困惑 错误还是主见 创见 都应暴露 呈现在课堂教学中 这是能力导向课堂的核心特征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相反 在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堂中 教师的教是主线 教师的教是系统的 完整的 全面的 而学生的学则是跟随 附和 被动的 它表现为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 教师写 学生抄 教师放PPT 学生看 学生学习特别是自主性 独立性的学习是零碎的 片面的 断裂的 这样的课堂 看不到学生完整的 自主的学习 自然也看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能力的提高 26 总之 能力课堂是突出学习主线的课堂 知识课堂是强调教授主线的课堂 实践证明 以能力为导向 鼓励和注重学生阅读 思考和表达的教学 与注重传承书本知识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 会让学生在学习上有非常不同的表现和收获非常不同的果实 27 四 推进学科个性化教学 基于学科与超越学科 学科性质 任务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 学科核心内容学科特殊的教学方法学科特殊的教学评价学科教师的学科素养学科宣言 学科宗旨 学科主张锡山高中 语文 终身阅读才和负责任的表达者 吴江实小 关键性素养 28 中小学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 所以就一门学科而言 能力的要求取决于学科的本质 性质 特点 功能和任务 从教学来说 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 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科的精神特质是什么 这样的精神特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究竟意味什么 只有抓住所教学科特质的教师 才能真正彰显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 29 如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强调语文学科的精气神 文学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活动安排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文学和文字的魅力 陶冶情操 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强调数学的精气神 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抽象思维的建构等 教学活动安排应体现一种严谨的思维态度和缜密的思维方法 30 总之 学科教学的个性应该来自于学科的独特功能和任务以及学科知识背后所隐藏着的学科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教师的教学活动唯有渗透着浓厚的学科精神内涵和文化 学科味 才能形成学科教学的特有个性 从而把学科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1 第三节素养 一 素养的特征和意义第一 就结构而言 知识在人的外层 能力在人的中层 素养在人的内层 这也就是说 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 知识 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 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 精神 乃至于血液 神经 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 变成人的一种天性 习惯 气质 性格 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 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 表现出来 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32 第二 就成分而言 素养具有综合性 包容性 一般而言 能力包含知识 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 但是 值得强调的是 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 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 能力由特殊情境的能力 只是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 极端的例子就是应试能力 转化为具有普适意义的能力 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的时候 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 反过来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33 第三 就内容而言 素养具有广泛性 素养包括和涵盖除了知识 能力之外的其他非常广泛的东西 是人的整体生命气象 这其中 有的跟知识 能力关系密切 甚至互为基础互相转化 有的只有间接的关系 有的甚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但是 它们也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照样不可缺少 从这个角度讲 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34 所谓 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 最基本的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 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 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 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 比如听说读写能力 讲 双基 现在提出 语文素养 涵盖面明显拓宽 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又有整体素质的要求 就是说 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同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 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以及道德修养 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温儒敏 中国教育报 2012年9月3日第10版 35 二 核心素养内容和体系的构建 从不同角度 可以构建不同体系的核心素养内容 这其中有的有重复 交叉 有的有其特指的内涵和意蕴 我们认为 可以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