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与消费支点效应探究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76KB
约6页
文档ID:261582482
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与消费支点效应探究_第1页
1/6

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与消费支点效应探究引言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新时期丰富我国城市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2019年10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为我国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培育和建设消费中心城市,是带动大中城市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提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资源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区域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它能够有效提振经济发展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与经济结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尝试构建消费中心城市,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2018年上海市发布了《加快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促进“上海购物”以及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其余城市如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成都、厦门、哈尔滨和大连等二线城市,甚至是南充、宜昌等三线城市在此后均提出了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虽然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方案层出不穷,但现阶段我国各个城市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处于一个什么水平,消费中心城市是否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尚未得到实证的检验。

文献综述从城市化发展角度来看,在后工业化时代,消费经济正逐步取代工业经济的地位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是在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谈佳洁,2019)魏颖(2020)认为,消费中心城市的构建,旨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开启新战场、打造新引擎舒天衡等(2020)在研究中指出,建好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推动我国从工业制造向服务智造转变,推动我国区域消费市场的协同发展对于如何衡量消费中心城市,目前学者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洪涛(2019)在研究中强调,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有超前的消费理念、良好的消费环境例如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消费方式,以及代表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一些学者则以城市社会零售消费额、零售企业数量来表示城市消费竞争力(汪婧,2019)然而这种度量方式较为简单,难以反映消费中心城市的本质在如何建设消费中心城市上,侯新烁(2019)认为,当前我国已出台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方案的城市大多属于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各大城市群的核心因此,加快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带动区域消费水平的整体提升。

谈佳洁(2019)在研究中指出,城市社区商业、步行街经济、夜间经济都是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个城市需要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城市消费场景纵观学者已有的研究观点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尚缺少对消费中心城市的专门研究,在如何衡量消费城市发展水平上也未达成共识,对消费中心城市的经济价值也缺乏统一的认识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是否能够带动区域消费水平的整体提升仍然未得到实证的检验因此,本文基于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视角,在测度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支点效应,为进一步引导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消费经济的繁荣建言献策研究方案设计(一)研究样本选择长三角、京津冀的城市群是未来提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的主战场从区域视角来看,受限于地理距离和经济联系的紧密性,消费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是有限的(魏颖,2020),对邻近地区或城市群内部地区的辐射力更强因此,本文以已出台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方案的城市为研究样本,测度其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检验该城市对其所在城市群内其它城市是否存在消费支点效应(因数据限制,仅以省会城市为消费中心城市的研究样本)。

最终本文遴选出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为代表的10个重点城市群为研究区域,研究期为2015-2019年二)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如何衡量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目前学者们尚未展开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学者们对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分别从消费规模、消费潜力、消费便利性三大方面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在发展规模的衡量上,以消费规模、零售业从业人员、商贸企业数量及电商消费规模来表示在消费潜力上,则以当地人口、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为基础而在消费便利性上,则以中心城市地铁开通里程数和数字支付方式的普及程度来衡量其中,网络消费及支付便利性的数据来源于阿里研究院,城市交通便利性数据来源于交通部网站,其余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历年城市统计年鉴及WIND数据库由于各个指标度量的单位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在对各个指标变量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借鉴张一(2018)等的研究方法,采用熵权法模型对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因篇幅限制,略去模型的推导过程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如表1所示三)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从区域一体化角度来看,消费中心城市的设立有两大效果。

一方面是为了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消费中心城市也有利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消费辐射带动作用,向邻近地区传播更先进的消费理念与方式因此,本文在借鉴传统空间计量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构建N*1阶向量矩阵,用来测度消费中心城市的支点效应,具体包括地理距离矩阵和通勤成本矩阵消费支点效应的测度具体如式(1)所示:Yit=α+θWCCT*it+βiXit+vi+μt+ε(1)在式(1)中,CCT*it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即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Yit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即各个城市的人均消费额;W为空间N*1阶权重矩阵,其计算方式如式(2)所示,其中地理距离矩阵是以城市i到所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D(km)的倒数来表示通勤成本矩阵是以城市i到所在城市群中心城市所花费的通勤时间(以火车通勤时间为准,h)的倒数来表示因此,在实证回归模型中需提出含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数据Xit为本文的控制变量,βi为其估计系数;vi为个体固定效应,μt为时间固定效应,ε为误差项本文所涉及到的变量及其定义具体如表2所示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结果与消费支点效应(一)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结果表3列出了基于熵权法模型计算得到的我国2015-2019年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从绝对值来看,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广州市2019年消费中心城市指数超过了80分,这说明“北上广”仍然是我国典型的消费中心城市考虑到其国际化地位,上述三个城市有较大的潜力来构建国际型消费中心城市武汉和成都两个城市2019年消费中心城市指数超过了60分,这说明这两个城市构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其他城市如大连、哈尔滨、西安在2019年的消费中心城市指数并未超过60分,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从增长率指标来看,北上广的增长率不及平均增长率,主要是因为上述三地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增长空间有限以武汉、郑州、西安、成都为代表的内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消费中心城市指数增长较快,这说明我国内陆消费中心城市正加速形成值得注意的是,以大连、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城市群增速并未超过平均水平,这说明在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东北部地区已处于明显落后地位分指标来看,消费便利性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数字支付方式的普及和地铁经济是带动我国消费中心城市指数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表1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指标表2变量定义及其数据来源表32015-2019年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结果表4实证回归结果表5城市群差异化分析(二)消费中心城市消费支点效应分析在这一部分,本文所要研究的话题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是否会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产生刺激作用,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以地理距离矩阵的回归结果为例,θ的估计系数为0.17,且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带动城市群内部其它城市消费水平的增长,但同时这一正向影响会受到距离的制约,距离越近其正向影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估计系数为0.17,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17个百分点城市化率的估计系数也显著为正,这说明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居民消费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增长居民收入变量的估计系数为0.16,这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相吻合,收入仍然是决定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水平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对此本文认为,对外开放水平越高,意味着经济活力越强,经济的外向性发展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从而刺激居民消费将地理距离矩阵替换为通勤成本矩阵后,各个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及其显著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θ由0.17上升为0.22,且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提高到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通勤成本矩阵比地理距离矩阵更能反映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支点效应从城市群角度来看,我国不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经济联动效应明显,区域核心城市上海市与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联系较为紧密,而部分内陆城市群如哈长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行政联系要大于经济联系因此,本文分别对样本城市群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θ的估计结果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样本的估计结果均显著为正,但辽中南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哈长城市群样本的估计系数虽然为正,但并未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这一差异意味着消费中心城市并不必然会对周边城市带来显著的消费支点效应从估计系数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θ值最大,其次为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这说明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会对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支点效应产生影响一体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支点效应越大这一差异带来的政策启示是,在经济发达且区域一体化水平更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的经济价值更大但从区域协同和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发挥好内陆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支点效应,首先要提高中心城市与邻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内陆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水平结论与建议随着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浪潮的兴起,有效识别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其对邻近地区消费水平的影响,能够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文章基于我国10个城市群2015-2019年的数据,测度了城市群核心城市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结果显示,北京、上海以及广州消费中心城市指数相对较高,但内陆城市指数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以地铁经济和数字支付为代表的消费便利性指标是现阶段支撑我国消费中心城市指数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文实证检验了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内部其它城市的消费支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中心城市指数的增长有利于带动城市群内部城市消费水平的增加,但是并非适用于所有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消费中心城市的支点效应较为明显,但一体化水平较低的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的支点效应并不显著因此,为了提高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价值,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要强化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消费中心城市发展体系这就要求城市群中心城市要依托地铁经济和移动支付技术,进一步提高城市消费便利性,营造更优的消费环境对于中西部城市群及东北城市群,同时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知名品牌门店入驻,增强消费的层次各中心城市要结合本地区优势消费资源,走符合本地实际的消费中心城市发展道路要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实现城市消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第二,要提高城市群一体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