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结合图文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并绘制自然条件与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思维导图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 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综合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取人地和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辩证地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难点】体会在区域发展中,谋求人地和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图片“人地关系图”师:在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分析了人地之间的关系,请大家结合这幅图,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人类的生存需要依赖自然环境,也在不断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资源并转化为消费品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大与此同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师:今天我们一起从区域的视角,来探讨人类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讲授新课】(板书)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师:请大家谈谈什么是区域发展?它都包括哪些内涵?生:(可能的答案)区域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改进、对外经济环境的改善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它的自然环境,这是它的先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这节课我们就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板书)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师: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尤其是在古代,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什么样的地方?描述一下这些地方的共同点生:(可能的答案)①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②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③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④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耕⑤河流还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出示图片“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师: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也好那么大家思考,是不是所有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区域发展水平都高?生:(可能的答案)不一定师:你能举一个反例吗?生:举手回答出示图片“孟加拉国的自然环境”“孟加拉国经济发展水平”师点拨:这是南亚的孟加拉国,人口比较稠密,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以说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师:那有没有自然条件较差,但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的区域?生:举手回答师点拨:日本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太平洋上的岛国,处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平原少、耕地面积小,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这说明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的很好由此可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才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师:当自然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时,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自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去寻找答案:案例一:出示图片及资料“都江堰和气候图”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深淘滩,低做堰”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师: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它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在都江堰建设之前,成都平原也是旱涝灾害频繁根据资料及图片,请大家想一想:都江堰建设之前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旱涝灾害频繁?生:(可能答案)①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②成都平原地处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的特殊位置,洪水泛滥时泥沙淤积,河道淤塞,导致洪水淹没成都平原;旱灾时,河流水量骤减,又因江东地势较高,河流无法流入师:接下来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了解这一伟大工程,并思考都江堰工程的“深淘滩”、“低作堰”为什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原则是什么?出示视频资料:生:根据视频,组织语言进行解释师点拨:“深淘滩”: 按一定深度清理内江河道的泥沙,可以拓宽和加深河道,保证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适中,以此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低作堰”:当流入内江的水量较大时,低作堰可以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以及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从而起到排沙和泄洪的作用案例二:出示图片及资料“红旗渠”我国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地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当地县志记载从明朝开始此地旱年总达400年当地300多个村庄为了解决饮水及农田灌溉困难,常常穿山挑水,远的每天要走十几千米1960-1969年林县人民修建了穿越太行山区的人工引水渠-红旗渠,引漳河水灌溉林县,彻底解决了该地区人们吃水和灌溉用水困难的问题以上两个案例都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原则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案例三:出示图片及资料“美国黑风暴”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部分地区)的辽阔土地。
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当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0吨立方千米风暴持续了3天,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风暴刮走,风所经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大量死亡,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北美大陆一片凄凉这就是当时震惊全世界的北美黑风暴事件黑风暴也称强沙尘暴,在美国发生过若干起,主要是由于美国拓荒时期开垦土地造成植被破坏引起的师:这又说明了什么?生: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分析了区域发展与自然条件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在不断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人类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条件,谋求人地和谐发展板书设计】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随堂练习】读图,完成1~4小题 1.两区域的共同特点是A. 等级相同 B. 划分指标单一 C. 有明确界线 D. 占有一定空间2.成都和拉萨纬度相近,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海陆位置 B. 地形 C. 水源 D. 土壤3.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当地为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完善水利设施 B. 发展立体农业 C. 调整作物品种 D. 扩大播种面积4.最能体现拉萨地域文化特色的是A. 青稞、牦牛 B. 神山、圣湖 C. 布达拉宫 D. 藏传佛教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5~7题。
5. 图示农业生产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C. 雷州半岛 D. 华北平原6. 本区域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A. 热量和土壤 B. 地形和水分C. 光照和湿度 D. 积温和降水7. 影响图中农业类型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C. 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法规答案:1. D 2. B 3. A 4.C 5.C 6.B 7.A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两区域的共同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区域的特征解答】两个区域分别是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盆地,前者是行政区划,后者是根据地形划分的地形区,两者等级不同,所以A错误;划分指标不单一,所以B错误;西藏自治区有明确界线,四川盆地无明确界线,所以C错误;两区域均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D正确2.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解答】成都与拉萨均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所以A错误;成都位于四川盆地,阴雨天气多,晴天少,气温较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晴天多,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主要受地形影响,所以B正确;水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C错误;土壤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D错误。
故选B3. 【分析】本题考查成都平原为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答】成都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故必须完善水利设施保障农业发展,所以A正确;立体农业主要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区,所以B错误;调整作物品种不是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所以C错误;扩大种植面积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D错误4. 【分析】本题考查最能体现拉萨地域文化特色的地理事物,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拉萨地域文化特色解答】青稞、牦牛为农业方面,所以A错误;神山、圣湖为青藏高原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B错误;最能体现拉萨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布达拉宫,所以C正确;藏传佛教为西藏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D错误 5~8. 略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