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荒诞(教学课件)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7.50KB
约25页
文档ID:216725655
荒诞(教学课件)_第1页
1/25

荒诞 当我们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看20世纪50年代的“荒诞派戏剧”(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等),或者读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品,读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如凯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我们就体会到了另一种现代的美感经验形态,这就是荒诞 荒诞的直观的印象 我们先来看达芬奇的这幅,蒙娜丽莎面带迷人的微笑,她的姿态非常优雅,这个画面的色彩也非常和谐,结构也很平衡这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平和、安详这种心态源于人们当时坚信整个世界是井然有序的,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是确定的这样每个人的行动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蒙娜丽莎具有了她那个时代人所共有的恬静、柔美、自信的微笑 再来看看达利的这幅,给人的感觉是不是怪怪的呢我们看达利异想天开地给蒙娜丽莎加上了两撇高高翘起的胡子,而且把原来蒙娜丽莎的那样女性柔美的脸变成了现在 的直眉瞪眼的,凶巴巴的这样达利的这幅就产生了一种非常不和谐的离奇荒诞令人惊异的效果达利的这张脸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上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自信,从而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内在世界的一种躁动不安、焦虑痛苦那么,比较这两幅作品哪一个更荒诞呢?显然是第二幅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是不是对荒诞有个直观的印象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荒诞呢? 从词义来看,荒诞它指的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离奇可笑的意思荒诞是怎么产生的呢?它应当是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产物我们知道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来世界是混乱无序的,人生的意义有没有还是一个问题主宰宇宙人生的不是理性秩序,而是无处不在的以不合理、不合逻辑为特征的这种荒诞,这是荒诞产生的真正原因由于在西方现代社会,荒诞日益成为人们生存的体验荒诞性首先表现为人的异化 什么是异化?所谓异化指的是人被异己力量所奴役,失去了人的自由,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变成了非人(大甲虫、犀牛),那么,这种现象就成为异化在西方现代派作品中通过审美意象来表现异化问题的,最典型的就是奥地利著名现代派作家卡夫卡的哪部作品呢?大家非常熟悉的变形记 除此之外,还表现为生存意义的虚无 那么,什么是生存意义的虚无呢?这必须和存在主义哲学一块来讨论这个问题在存在主义那里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我们传统的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偶然被抛到这个世界上,世界不仅是没有秩序的,而且没有意义的,生存也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意义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它是人们自己设定的这样没有意义自己却要设定意义这样一种自相矛盾就是一种荒诞在表现这方面荒诞性的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我们说这个剧并不是要讲述等待戈多的故事,而是真实地描述了现代人一种生存状态那么,这种生存状态就是什么呢,就是等待可是这里大家要明确的是这种等待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等待是不一样的正常的等待是一种有意义的等待,例如,我们在生活中要等待戈多,我要知道戈多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等待,能不能等来可是作为现代人生存的等待是一种反常的无意义的等待,一种不知道等什么又盼望等来什么,可是什么也等不来的一种莫名其妙的等待,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这种等待是荒诞的,这种等待的人生就更是荒诞的了可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人生是屡见不鲜的,它可能就发生在你我中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习惯给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的目标,这样觉得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没有白活一辈子那么,这种人生目标可以是幸福、人生的意义,但存在主义早就给我们指出了无论是幸福还是人生的意义,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如同至始至终没有出现的戈多一样,戈多是等不来的,幸福和意义也是不存在的,他只是人们自己自行设定的,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人们却希望通过没有止境的等待赋予人生,并且这种等待欲罢不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最终未获得解脱,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荒诞呢?那么,这种荒诞就是由于生存意义的虚无而产生的,这是荒诞审美意象表现的第二个主题。

审美意象的荒诞性还进一步体现为和谐关系的丧失, 下面,我们主要以个人和社会关系为例分析一下和谐关系丧失之后,荒诞是怎样产生的对人和社会关系而言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情况是在一种正常合理的社会中,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是和谐互动的关系而在一个反常的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必然是一个冲突、对立甚至隔膜的关系,所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说过这样一句话,就在人类的呼唤和世界无谓的沉默之间荒诞产生了,最能表现这个主题的就是加缪小说局外人一 荒诞的历史发展 荒诞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展的结果在古代的审美活动中,荒诞只是作为一种元素出现的,没有独立 的审美地位比如,原始艺术和古典艺术中出现的一些怪诞的形象 1荒诞作为美感经验形态的形成 荒诞作为一个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其形成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当时所出现的法国“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波谱艺术”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后现代艺术,都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美感经验形态,也不同于现代主义的丑的美感经验形态,而是一种既缺乏古典美的和谐,也缺乏一种对意义呈现的努力的状态,因此,由这样的作品所唤起的美感经验,就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荒诞感和虚无感。

所谓“荒诞感”,不只是在形式上的不合理、不和谐,而且内蕴上也没有理性的缘由可以依据和解释,因此显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并使得任何理性的解释都归于失败;所谓“虚无感”,就是因为缺乏合理性而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具体体会荒诞的美感经验形态,大家可以去读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荒诞形态的形成而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的荒诞这种荒诞主要是伴随着审美的丑而自然出现的,即在对非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的表现中,在对自然有机形式的拆解和破坏中,以及在对“反艺术”的诉求中,所出现的丑本身就具有某种荒诞性比如,在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中 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诞,那是一种以对荒诞的反抗为特征的这我们可以在诸如萨特、加缪等人的作品中读到 三、20世纪50年代“荒诞派戏剧”中的荒诞,它已经失去了对荒诞进行反抗的力量,只剩下一点愤懑之情,以及对世界荒谬性的大胆呈现 四、20世纪50年代的“新小说”和60年代以后的西方后现代艺术,如“波谱艺术”中的荒诞,它是一种完全失去了反抗、甚至连愤懑之情都没有的对荒诞的呈现,即在失去了形而上的一切意义后的狂欢与游戏。

这样,就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荒诞的美感经验形态荒诞作为美感经验形态形成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荒诞具有自身得以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二,是因为西方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荒诞的清醒的认识; 第三,是因为艺术家以创造荒诞的艺术形式来反抗荒诞和追求自由以及人所应当具有的人性和激情可以说荒诞艺术对于现实生活中荒诞的批判以及在荒诞艺术中所包含的哲学反思直接构成了荒诞的审美价值 转二、荒诞的审美特征: 第一,就荒诞中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来说,破碎感和荒漠感 第二,它具有怪诞的形式荒诞的审美意象通过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塑造怪诞的艺术形象,以表现异化的世界 第三,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以荒诞派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通过隐喻、反讽等手法,表达一种哲学思想,即生存意义的虚无化 第四,荒诞凝聚着特殊的心理感受,它包含着恐惧、无奈和绝望、哑然失笑等心理特征 第一,就荒诞中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来说,不仅人是荒诞的, 世界本身也是荒诞的、无确定意义的,因此,荒诞的人也就不能与这样的世界之间形成任何有意义的关系,而是相互冷漠、彼此疏远的关系,这就是荒诞中的破碎感和荒漠感在法国“新小说”中,主人公与他周围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疏远的、冷漠的关系,人与世界之间谁也不能取胜,只能是相互冷漠、疏远,连相互对峙的热情都没有,更别说人与世界之间还会交流感情、人在自然界还会获得精神上的力量了。

在萨特和加缪的小说中,多次写到主人公见到河中的石头,见到那些树木,就觉得“恶心”,因为这些石头、树木与人之间不可能有任何本质的关系,也不可能成为人投射感情的对象,它们只是无道理地、无缘由地存在而已人与物就这样处于冷漠的、无关系的并置状态在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两者既不可能达成一种契合的、和谐的、移情的关系,也不可能达成一种表现的、象征的关系,物只是物,它无意义地呈现自身,一如人无意义地呈现自身一样人自身也没有意义或生气来加之于物 第二,它具有怪诞的形式荒诞的审美意象通过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塑造怪诞的艺术形象,以表现异化的世界以荒诞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往往把人物、环境抽象化,以表现异化导致的个性丧失,例如,等待戈多中的两个主人公都没有具体身份,也没有具体的个性,被等待的戈多也是子虚乌有,故事背景、环境也虚化,只有树叶的长落标志着时间的变化而且它还把现实生活加以扭曲,造成怪诞的艺术形象,如在尤奈斯库的犀牛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犀牛和甲虫;在尤奈斯库的椅子中物排挤了人;在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卡夫卡城堡中,无形的无所不在的神秘力量支配着人 在呈现形式上,荒诞的表现形式就不是优美的、和谐的、规则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而是呈现为废墟性的、虚无的不规则形式。

它的不规则的、“非合目的性”的形式,与丑的形式之间有许多相像,但丑的形式里包含着一种意志表现的、反抗的力度,这却是荒诞的形式中所缺乏的因此,荒诞的形式有着明显的废墟感和虚无感 第三,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以荒诞派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通过隐喻、反讽等手法,表达一种哲学思想,即生存意义的虚无化因此,它所描写的人和生活都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真实,而只是有思想的真实那些被抽象和扭曲了的艺术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如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汉隐喻着人类绝望的处境,人变成甲虫和犀牛隐喻着人的异化,椅子排挤人隐喻着物对人的压迫、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城堡”的神秘莫测隐喻着世界的异己性,等等 第四,荒诞凝聚着特殊的心理感受,它包含着恐惧、无奈和绝望、哑然失笑等心理特征存在的荒谬性,令人感到恐怖,这种恐怖不是对特定对象的害怕,而是对生存无根状态的恐惧,因为你无法了解世界,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样,对这种荒谬的存在,你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彻底的绝望,因为你发现主体和理性都是虚假的,你什么都不是而且,面对荒谬的现实,你感到可笑而又笑不出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笑的权力优越感,这种可笑只是一种“黑色的幽默” 这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笑。

荒诞感的笑却是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笑荒诞也有一种悲剧感,但悲剧感的哭中透着希望荒诞是无望的,它也不会让人哭,它只是让人哭笑不得,陷入一种尴尬困窘的境地 以上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作为美感经验的荒诞的感性结构特征三 为什么荒诞会成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 荒诞是一种丧失了意义的人的存在的单纯呈现活动所达成的体验,这种呈现只是为了呈现,因此,它具有纯粹的游戏性质,即它不再是为了意义、为了更高的目的而呈现,而是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单纯呈现活动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游戏,或者嬉戏这种嬉戏令人恐慌,因为缺乏意义;但也令人快乐,因为不再有追寻意义的重负和为了意义的斗争与牺牲,这样,就形成了在摆脱自然、理性、道德和彼岸的关怀和束缚之后的放纵感、无限感和纯粹游戏的快感,是对意义谋杀后所形成的空虚的快感虽然这种游戏的快感中充满着虚无的空洞和无意义的恐慌 但这并不意味着,荒诞作为美感经验完全只具有否定意义其实它的废墟感、恐慌感中,也夹杂着解放感,即人从形而上的、彼岸的、本体的不真实意义和虚幻中摆脱出来,形成了对自身存在的荒诞性的积极的认可和确证 总之,我们不能把丑和荒诞的美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