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方文化审美心理与审美接受差异分析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0.08KB
约3页
文档ID:261499175
中西方文化审美心理与审美接受差异分析_第1页
1/3

中西方文化审美心理与审美接受差异分析[摘要]作为一部英雄主义式的悲剧电影,《迷雾》在影片情节结构的塑造、恐怖气氛的制造上都超出一般商业恐怖片的水准,尤其是颠覆性的结局让人目瞪口呆,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然而同一部影片,中西方观众对其的欣赏与接受程度却不尽相同通过电影题材、民族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对比,可以窥见中西方艺术鉴赏者审美心理与审美接受差异的原因[关键词]悲剧;审美体验;审美心理;传统文化《迷雾》是斯蒂芬•金和弗兰克•达拉邦特的第三次合作,二人合作的前两部作品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迷雾》无论是在情节结构的塑造、恐怖气氛的制造,还是主题意义的阐释上,都超出一般商业恐怖片的水准,它以压抑的气氛和沉重的结尾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体验以及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尤其是颠覆性的结局让人目瞪口呆影片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故事主题,美丽的缅因州小镇上因一场离奇的暴风雨而变得不再平静,名为“箭头计划”的军事试验的失败导致漫天迷雾汹涌袭来,伴随迷雾而来的神秘异次元怪物对人类发起血腥攻击,主人公戴维和许多镇上的居民被困在超市避难,超市门窗紧闭,外面杀机四伏,一时间整座小镇被恐怖、惊悚、绝望所笼罩。

一群人被困超市的两三天里,恐怖从未消退先是超市理货员诺姆在储物仓门口被怪物残忍吞噬;后有黑人律师无视忠告,带领一帮侥幸派走出超市,结果全军覆没;更为严峻的是,异教徒卡莫迪夫人趁机蛊惑人心,为实现自己的邪教统治将无辜军官残忍杀害包括戴维在内的九个人决定必须进行最终逃亡仅仅是从超市到停车位的距离,又有四人倒下没能走完,最后只剩戴维和儿子比利、阿曼达、丹、瑞普利奶奶五人坐上了车此时,我们以为结局就应该是这样,主角逃离了怪物的血腥吞噬,正义理应战胜邪恶,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但偏偏导演埋下一笔,我们都忘了车子是需要汽油的,燃料不知能撑多久,能否带他们安全离开这座生灵涂炭的小镇,观众悬而未决的心一瞬间又被拉了回来眼看生的希望已近在咫尺,可燃料表残酷的显示为“空”,深深的绝望和无力感让人窒息已经冲破重重关卡走到这一步,多少次直面死神,多少次与危险和极度惊悚针锋相对,终究还是天不遂人愿车子停在了无边无际的迷雾中,怪兽就在四周猖獗肆虐,下一秒钟就有可能发动致命一击经历了极度的惊恐之后,汽油的燃尽把他们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彻底击溃四个大人面面相觑,没有语言的交流但彼此已心领神会,他们做出了共同的抉择――饮弹自尽。

戴维掏出手枪,数了数,子弹还有四发镜头给了车里每人一个特写,年幼的儿子还在熟睡砰――砰――砰――砰四声枪响,四道火光,戴维枪杀了亲生儿子在内的四人,留下自己孤独而绝望地接受命运的最后一击在这看似残忍又愚蠢的绝望举动之下,我们无法想象戴维承受了多少心理上的痛苦和来自恐惧的压力,这是已经绝望到何种程度才会做出的决定彻底崩溃、失去理智的戴维踢开车门向怪物狂吼:“来啊!来啊!”远处传来轰轰隆隆的声响,我们已经不忍去看男主将会被撕成什么样的碎片,更不愿想象接下来的一幕会是如何的血肉模糊此时此刻,观众的期待被提到最高点始料未及,影片的最大高潮有如神来之笔,颠覆性的结局简直让人目瞪口呆――那轰隆隆的声响并不是出自怪物本身,而是来自军用救援坦克头戴防毒面罩、手握火力步枪的士兵驱散迷雾,胜利的曙光来临,一辆接一辆的救援车缓缓驶过,车上载满获救的小镇居民,完全崩溃了的戴维跪倒在地失声痛哭……戴维声嘶力竭的号叫声震撼了天地,也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迷雾》从独特的艺术手法上引人入胜,它紧张感十足的剧情结构、恐怖气氛的多面塑造、人物内心的深层剖析、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精准把握,无疑让这部电影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兼备的优秀经典之作。

该片在北美一上映便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较之于大洋彼岸,国内观众的反应似乎大相径庭先从笔者自身感受来讲,影片情节环环相扣,气氛紧张、节奏感十足,原著作者和影片导演对于片中恐怖氛围的营造和人性善恶的刻画之功力都无可挑剔但从观影心理来说,唯一的遗憾,也是最大的问题就出自影片结尾部分,实在是不愿接受这样的结局只差几分钟而已啊!再坚持一下就得救了!偏偏造化弄人主人公对命运的选择,包括对他人命运的决断,使结局被安排成了这样一个大悲剧笔者身边的朋友看过这部影片也都深有同感为何我们会仅揪住这部影片的结局扼腕叹息?为何中国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作品时无法像西方观众那样欣赏与接受?这就反映了两种文化心理的内在区别,要深入两大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在层面,去探析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方审美心理和审美接受的差异一、中西方电影题材之对比首先,中国电影少见像《迷雾》那样的恐怖主题说《迷雾》是恐怖片也好,是灾难片、科幻片、生态类型片也罢,都代表着西方人的审美偏爱西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决定着其艺术创作上特有的类型和风格西方电影多爱表现灾难和毁灭,用惨烈的破坏和灭亡来达到一种震撼,以此激发观众的崇高心理,大制作的生态科幻片比比皆是,不绝如缕。

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2012》《后天》《先知》《星际大战》等,有的展现全球性的毁灭,有的刻画地球人与外星生物的激战,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灵震撼引发观众对于影片主题的思考而中国电影题材多是家庭式的、历史性的、大众化的,表现伦理亲情,展现历史史实,描绘社会百态乐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便表现“毁灭”,一般也都从具体史实出发,像《唐山大地震》《1942》《南京!南京!》等,纪录确切发生过的灾害事件二、中西方民族审美心理之对比“从远古以来,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便在各自生息的土地上,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化系统,也创造了自己的审美系统,一直发展到现在[1]中国古代美学强调的是崇敬以及世俗的圆满心理中国人向来怀着一种“和”的思想和对“圆”的追求,这使得观众和剧中人物都希望和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是期待好的结局,期待大团圆的美满,无法接受玉石俱焚,认为恶势力就应受到惩罚,在一番苦痛惨烈之后,恶的人事物就要消失,善良的人在历尽困苦厄运过后理应得到拯救,否极泰来以至于在戏剧冲突方面,中国的悲剧大多都是不管冲突的过程多么悲惨,到最后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戴维清楚地知道迷雾中存在的危险,并且这危险不可估量,死与生的可能性对比悬殊,但他仍然坚定地走出超市为同伴取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