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 地道药材的形成与发展,,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医药发展中,形成了对中药材的系统认识,其中中药材的地道性是中医发展过程辩证认识中药材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古代中医选用药材、评价药材质量的标准中医药讲究中药材的地道性,地道药材是近代中药研究的重点和现代中药关注的热点中药材地道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地道药材(也称为道地药材)是指经过长期中医实践证明,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地道药材的概念各有其描述,但其核心的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是指中医的实践检验,经过长期的中医用药的检验并得到肯定的优质药材是指特定产地出产,也就是特定的生态气候环境条件生长或生产的,离开其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生产出的药材质量会发生改变。
是指质量优良,即经过中医用药检验,其疗效好、质量稳定,而不是指单一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地道药材是指药材品质的概念,具有成熟的生产加工技术,形成一定特色的经济、文化氛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二、地道药材的形成原因,,,地道药材的形成主要是优质品种遗传特性、特定的生态环境、成熟的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医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优质的品种遗传特性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因,,地道药材的质量是不同产地同一药材的不同表现,这种表现的差异正同进化生物学中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由自身的遗传基因型所决定的基源差异不同而名称一样的药材,有的来源于不同种的生物体,甚至是不同的科属,即使亲缘关系再近,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产生的化学成分含量也不可能一致如黄柏,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黄檗的干燥树皮;另一种是黄皮树的干燥树皮来源于黄檗的黄柏药材, 小檗碱含量常在0.6~2.5%之间,而来源于黄皮树的黄柏药材,小檗碱含量常在4~8%之间同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的不同品种的藁本内脂含量有显著差异2、 特定的生态环境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多样,地形结构复杂,加之因植物发生的历史因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材资源种类。
不同地域的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等诸方面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产区地道药材,如中医药上通常按产地方位分的川药类、广药类、云药类、贵药类、怀药类、淅药类、关药类、北药类、西药类、南药类等药材分布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生化成分都不相同,不少药材的产地不同其疗效有明显差异气候条件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成分积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地道药材是物种受特定生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质量特征的个体群类型早在19世纪就发现生长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乌头无毒,而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气候条件下有毒不同的气候生态型,由于温度、光、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对比关系不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休眠以及其他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致使中药材品质产生差异每种生态型都有合成一定化学成分的特性,同种中草药因生态型的不同,其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也常发生大的变化如:灰毡毛忍冬,绿原酸含量山东平邑产为5.66%,河南密县产为5.18%,山西太谷产3.38%,重庆产2.2%土壤是地道药材形成的主要基础每种土壤都有特定的理化、生物性质,构成其特有的土壤生物作用不同土壤的生态型,其植物在发育过程中以根系的差异最为明显。
李时珍曾根据土壤空气和干湿度的不同,将芹分为两种性味功能各不相同的生态型—水芹和旱芹因为土壤空气除决定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外,还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株的营养状况土壤矿质元素也可影响植物根系营养及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积聚和形成,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态型土壤中氮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伊贝母生物碱的含量,而钾则降低其含量3、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中药材中许多地道药材都是由野生变家种(家养)后形成的,中药材这种地道性的形成与成熟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直接相关如川芎为四川著名的地道药材,在唐代在陕西、甘肃、四川、安徽等地都出产川芎,而到了宋代四川就有了人工种植川芎的记载:《灌县医药志(1910~1986)》记载:至迟在北宋仁宗年间(公元1023年~1063年)已在本县农村种植说明成都平原在宋朝就开始种植川芎其后虽有多个地方出产过川芎这一药材,但成都平原西部逐步形成了盆地周边中部山地区种植川芎种源(苓种)、平原西部种植与加工商品川芎药材的生产格局,并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祁白芷是产于河北安国的地道药材,当地在栽种后翌年处暑节,当大叶枯萎时采挖,过早采挖产量低,过晚易重生新芽,消耗养分,干后抽沟。
施肥能促进忍冬植物的生长和提高忍冬植物花芽绿原酸的含量地道药材的形成与产区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是分不开的在综合利用当地生态条件的同时,当地药农经过多年的栽培与种植技术的推广,使药材的品种不断优化,品质不断提高,使其地道性逐渐形成药材采收与加工对药材质量问题影响较大药材采收时间、生长年限不同,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如白术,挥发油含量2年生者明显高于1年生;青蒿中的青蒿素在生长盛期含量最高产地加工在中药材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药材采收时间不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造成药材相当大的质量差异如牡丹皮,烘干(80℃,2h)与晒干(48℃,4h)丹皮酚含量差异较大,晒干品含量较低为0.94%,烘干品含量较高为7.023%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炕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率,生晒品比炕干品高出一倍以上;黄柏饮片,晒干品中的小檗碱要比阴干或烘干的损失约32%;槟榔片,换水浸泡切片与不换水浸泡切片和淋后闷润切片相比,槟榔碱含率相差达18%以上;苦参片药典规定就有趁鲜切片和浸泡6~7成润透后切片两种方法,但后者的苦参总碱要比前者损失39%左右在地道药材形成过程中,产区药农不断总结加工经验,并根据中医用药实践不断改进,形成了保证药材质量的传统加工技术。
这种多年形成的加工技术运用到药材加工中,提高了药材质量,促进当地药材逐渐发展成地道药材4、中医实践促进了地道药材的形成,,,中药材的地道性是古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优化筛选出来的《神农本草经》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内经》对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的论述,《伤寒论》的方药中运用的大量地道药材,《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关系的论述等,都是中医用药实践的总结因此,仅有资源,没有中医科学配方的理论为基础,这些资源就很难成为药材,更没有“地道”而言第二节 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一、四川地道中药材资源,,四川地道药材也称川药四川气候复杂多样,秦岭大巴山阻挡了寒流,夏季南方气流越过大娄山下沉,冬暖夏热,霜日极少,几乎全年皆为生长期年平均气温16~17℃,无霜期300天左右,风力弱,雾多日照少,雨季漫长,年降水量约1200mm,早涝极少药材资源极为丰富,著名的地道药材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带性分布,如高山虫草、川贝母、麝,岷江流域的姜和郁金,以及江油附子,绵阳麦冬,灌县川芎,石柱黄连,遂宁白芷,小江白芍,合川使君子,汉源花椒(贡椒)、川牛膝等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但是四川的药材资源随着自然条件的恶化而出现匮乏现象,例如森林过度砍伐,导致雪线上升,虫草明显退化变小,川贝母和麝香的产量急剧下降,面临濒危或消失危机,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
一)川芎,,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本草衍义》:“以川中大块,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者佳《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抚芎产“江西抚州,中心有孔者是”芎家种始于北宋仁宗年间,明清以来已具有相当规模近年仍以都江堰市(灌县)、崇庆产量大,质量最优,为地道产品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川芎年消费600万kg左右,人工栽培完全可以满足市场川芎地上部分挥发油的组成与地下部分基本相似,只是在含量上有所差异,而且川芎地上部分占全株鲜重的75%,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川芎能扩张头部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头发营养,保持头发润滑光泽,还可延缓白发生长等现多将川芎制成洗发香波、洗发液、生发露等,能防止脱发白发二)川贝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地道沿革:《神农本草经》记载原名贝母,直至明末清初始见有川贝的论述《本经逢原》认为“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本草汇言》:“川者为妙”《百草镜》评述川贝、浙贝的功用各有所宜,和当今应用颇为一致现时,川贝母主产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以四川阿坝、甘孜产者质量较优。
资源利用现状:川贝繁殖率低、生长年限长、产量低,栽培成本很高,目前人工栽培规模很小,商品主要来自野生资源多年收购,野生资源已枯竭,产量最高的1965年30万kg,现在年收购量不足5万kg通过组织培养生产鳞茎,可以尽快提供药源,但尚需降低成本川贝母地上部分有待开发利用在栽培过程中摘除的花薹可制成浸膏作川贝母制剂用鳞茎中含90%左右的淀粉,在成药生产中被当作残渣而丢弃,实际上可作为敷形剂或填充剂,也可作饲料或酿酒三)附子,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子根的加工品地道沿革:《名医别录》:“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唐本草》:“天雄、附子、乌头,并汉蜀道绵州、龙州者佳……江南来者,全不堪用苏颂:“三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龙州……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本草晶汇精要》:“地道梓州蜀中乌头以“出蜀土及赤水、邵州、成州、晋州、江宁府者佳”李时珍:“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乌头是也《药物出生辨》中云附子和川乌头“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由此可见,附子历史上一直川产,尤以四川江油产者质量最佳,驰名中外资源利用现状:商品主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作用,毒性较强,炮制及用药需谨慎,现主要依靠栽培,市场供应充足。
四)厚朴,,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交趾、冤句”陶弘景:“厚朴出建平、宜都极厚,肉紫色为好”苏颂:“今洛阳、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本草衍义》:“今伊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现在以川朴量大、质优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厚朴为三大保护树种之一,野生资源几乎枯竭,主要依靠栽培,但因其生长较慢,更新时间长,加之社会需求量大,市场紧缺为必然趋势川厚朴以川、陕、鄂为产区,年消费量100万~150万kg,目前药源问题依然严峻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看,厚朴除皮和花供药用外,其种子可榨油用作制皂用厚朴提取物制作的牙膏,具有较好的健龈洁牙作用同时扩大温朴(主产浙南、闽北)生产规模有助于提高总产五)黄柏,,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汉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今出邰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山东产者,厚而色浅《蜀本草》:“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山谷中皮紧、厚二三分、鲜黄者上现在黄柏主产西南,关黄柏主产东北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黄柏为三大保护树种之一,年消费量150万~200万kg,野生资源消耗殆尽,产量很低,商品主要依靠栽培。
20世纪70年代起,四川、湖北、陕西、湖南等产区开展大规模人工栽培虽然川黄柏更新周期较长,产量难以大幅提高,但东北关黄柏药源丰富,货源充足,70%黄柏商品来自关黄柏,东北伐木盛年可产黄柏400万~600万kg,因此库存量极大,药源有保障人工栽培川黄柏还应坚持,以备将来东北伐木停,止后提供药源六)川牛膝,,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川牛膝之名始见于《滇南本草》《本草纲目》:“牛膝处处有之,谓之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与川中人家栽莳者为良《本草正义》:“今市肆中之所谓川牛膝,则形甚大,而性质空松,……”可见川牛膝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现以四川天全、洪雅产者最佳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全国年需求量100万~130万kg,人工栽培可以满足需求,目前急需改进产地加工技术,提高药材质量七)黄连,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黄连的干燥根茎,分别称为“味连”、“雅连”和“云连”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陶弘景:“东阳、新安诸县最盛《新修本草》:“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澧洲者更胜苏颂:“今江、湖、荆、洲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者为胜。
《滇南本草》:“滇连,一名云连,人多不识,生陲山《纲目》:“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出生辨》:“川黄连产雅州及峨眉山等处……”可见四川很早就是黄连的主产地目前仍以川连为佳,尤其色泽均黄的峨眉连和龙头风尾遍体“鳞甲”的雅连,品质最优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黄连以栽培为主,年销量100万kg,只要栽培面积稳定,药源不成问题但由于生产周期4~7年,栽培面积波动剧烈黄连除根茎药用外,其余各部均含有小檗碱、黄连碱等,尤以须根含量高植株茎叶的重量与根茎基本相等,这些资源亟待开发有的产区将叶柄及须根分别加工为“连梗”和“连须”作兽药用此外,黄连提取物还可作为黄色素,与柿树根提取物合用可制成粉刺霜,用以治疗感染性粉刺和斑疾二、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地道中药材资源,“广药”指产于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岛的地道药材广药产区总的特点是水、热资源丰富,土壤强酸性,植被覆盖良好,适于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长著名的地道药材有鸡血藤、广豆根、石斛、广金钱草、肉桂、广藿香、阳春砂仁、高良姜、广防己、化橘红等海南岛处于热带,主产槟榔福建主产泽泻一)广藿香,,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地道沿革:《异物志》:“藿香交趾有之。
《交州记》、《广志》、《南州异物志》等均有记载《图经本草》:“岭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种《药物出产辨》:“藿香产广东广东、海南一带大量栽培,以石牌、高要等更为著名资源利用现状:广藿香为重要的中成药原料,也是医药工业原料,国内中药行业年需求量50万kg,提取广藿香油的需求量取决于出口量的大小,因此总需求量波动较大,人工栽培可以满足需求产于广州郊区的石牌香质量最好,专供药用;产肇庆等地的肇香、产海南的海南香主要用于提取挥发油二)砂仁,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地道沿革:《图经本草》:“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药物出产辨》:“产广东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阳春砂主产广东省阳春,量大质优;海南砂主产海南省;绿壳砂主产云南临沧、文山;进口的为“缩砂”资源利用现状:全国砂仁消费量40万~50万kg,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栽培品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国产不足时,进口补充砂仁叶提取砂仁油与砂仁、砂仁果的成分相似,可以提取砂仁叶油代替砂仁果砂仁叶油具有清凉的香味,还可用于健胃饮料及烟用香精中砂仁茎杆也可提取砂仁油,同时茎叶是较好的造纸原料及动物饲料三)巴戟天,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和《本草蒙荃》所载巴戟天与当前商品不符,但《药物出产辨》:“产广东清远、三坑、罗定为好所载巴戟天为当前的主流商品主产于广东、福建南部及广西,以广东为地道药材资源利用现状:野生分布海南、广西,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现90%的产量为家种,而广东产量占总产量70%以上我国常年需求量40万~60万kg之间,产需之间有波动,人工栽培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四)陈皮,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地道沿革:《本草品汇精要》:“地道广东《药物出产辨》:“产广东新会为最近代以广东新会所产的陈皮为地道,特称“广陈皮”资源利用现状:陈皮为常用大宗药材,全国年消费量800万kg左右广陈皮柔软,香气浓郁,味甘而略苦,是陈皮中质量最好、数量最少、价格最贵的一个品种陈皮货源取决于柑橘种植面积20世纪70年代以后,柑橘栽培规模扩大,陈皮货源充足,但广陈皮产少价高逐渐被陈皮代替,仅广东及出口沿用广陈皮五)肉桂,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地道沿革:《唐本草》:“出融州、桂州、交州甚良《本草品汇精要》:“地道桂阳、广州、观州《药物出生辨》:“产广东之属罗定等处现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广西为肉桂之乡。
资源利用现状:肉桂既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又是副食调味品,药用消费量每年60万-80万kg,产销基本平衡,如果加强造林和计划砍伐,可以做到永续利用六)蛤蚧,来源:为壁虎科壁虎属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地道沿革:《海药本草》:“生广南李时珍引《海槎录》:“广西横州甚多蛤蚧《药物出产辨》:“产广西,以龙州为多广西是蛤蚧的地道产区,主产于广西龙州、大新等县资源利用现状:我国年消费量40万~50万对由于资源破坏严重,目前野生和家养总产量5万对左右(产量最高的1963年收购37万对),货源主要依靠进口野生蛤蚧1988年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七)槟榔,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南海《海槎余录》:“产于海南,唯石、崖、琼山、会冈、乐会诸州县为多海南引种栽培有1500年,是海南的地道药材资源利用现状:我国年销量约40万~50万kg,历史上主要依靠进口,国外资源丰富,目前国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槟榔多用于杀虫,现用量大幅下降,将来消费量还会下降,加之国外进口多,库存积压保护槟榔生产基地必须重视槟榔树全株综合利用八)泽泻,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汝南池泽。
《本草经集注》:“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州、代州《本草品汇精要》:“泾州、华州、汉中者佳《药物出产辨》:“福建省建宁府为上福建栽培泽泻于康熙四十二年的《建阳县志》即有记载泽泻主产福建(建泽泻)、四川(川泽泻)等,以福建武夷山的东侧的闽江上游建瓯、建阳谷地所产者为优,建瓯县被称为泽泻之乡资源利用现状:泽泻常年销售250万kg左右,栽培技术简易,生产成本低,常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泽泻含卵磷脂,能补血,滋养头发泽泻和首乌等中药材提取物制成三色高级头油,有生发、乌发之功能泽泻含蛋白质和淀粉,对皮肤有保护作用,天津生产的人参抗皱霜含有泽泻和人参提取物,减皱抗皱的效果较好三、云南、贵州地道药材资源,云药以三七、云木香、儿茶、诃子、茯苓等为代表,贵药以天麻、天冬、黄精、白及、杜仲等为代表滇西北为横断山区,介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的云岭山脉水热资源和宜生药材随山川形势及海拔高度而异,垂直变化明显海拔2000~2500m的平坝区,年平均气温11℃以上,≥10℃积温3000℃以上,无霜期200多天,适宜于云苓、云木香等生长雪线以上地区亦盛产虫草滇南森林生态系统对云药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孕育了多种地道药材,陆续发现诃子、槟榔、儿茶等国产资源。
“贵药”是以贵州为主产地的地道药材贵药多生长在地形崎岖的高原、山岭、河谷、丘陵和盆地,尤以苗岭、梵净山、大娄山区为多贵州全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月份平均气温多在4~10℃之间,冰雪少见,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0~28℃之间,寒暖气流在此相遇,不易消散,形成连绵小雨,是我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多高于1000mm一)三七,来源:为五加科人参属三七的干燥根地道沿革: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谓:“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植物名实图考》:“余闻田州至多,采以煨肉,盖皆种生,非野卉也曹炳章:“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南府……有野生与种植之分《药物出生辨》:“产广西田州为正道三七与人参同属,作为第三纪古热带的一种残遗植物,幸存于云南、广西交界处,原为野生,逐步变为家种,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三七历史上主产于云南(文山、砚山、马关)、广西(田阳、靖西、百色)等地但目前云南三七无论质量和产量均已远超过广西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三七是名贵的中药材,商品全部来自栽培品,野生品罕见由于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销量滑坡,目前年销量45万kg,产大于销产量和价格大起大落三七以根入药,研究表明,三七绒根及茎叶中均含与根相似的成分,目前市场有以三七茎叶为原料制成的茶、冲剂、口服液、护肤霜、营养品、牙膏等,开发三七茎叶制成的治疗神经衰弱及头痛的新药“七叶神安片”也已用于临床。
用三七花代茶饮用可治疗头晕、目眩、耳鸣等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多达百种以上,同时也是日用化工、高级营养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如田七口服液、田七牙膏等三七还能滋润和清洁皮肤,对面部黄褐斑有一定疗效,可用其制成洁面霜、祛斑霜、清洁露等二)云木香,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永昌山谷(今云南保山县)《本草经集注》:“今多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大秦国以疗肿毒《唐本草》:“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西胡来者不善《本草图经》:“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也,他无所出……以其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为良《药物出生辨》:“产西藏、印度、叙利亚等处,有产四川木香原多为进口(广木香),现我国云南省已有较大面积的种植,逐渐成为主要商品来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全国年销量约200万kg,栽培为主,少量野生,常产大于销,(三)茯苓,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生太山山谷大松下陶弘景:“今出郁州《唐本草》:“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本草图经》:“今太、华、嵩山皆有之《本草品汇精要》:“严州者佳。
《药物出生辨》:“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主产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河南、四川等省,其中安徽栽培最多,称“安苓”广东、广西栽培规模发展较快野生者以云南的云龙、剑川、腾冲等为著,称“云苓”,质较佳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茯苓年销约1000万kg,野生资源随着松林面积的减少而减少,目前栽培品产量较大,不时出现产大于销的低价现象除作药用外,茯苓还是滋补、强壮的保健食品东南亚一带以茯苓为原料制成解暑、利尿、除湿的食品,美洲印第安人常将茯苓烧熟食用,还有些国家将其作为海军常用食物及滋补品的原料我国则以茯苓为原料制成各种糕点或饮料,如北京的清官名点“茯苓夹饼”,天津的“茯苓饼干”,湖北罗田的“茯苓软糖”,湖南安化的“茯苓糕”等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可见茯苓是一种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的真菌类中药及保健食品四)黄精,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多花黄精、黄精的干燥根茎前者习称“姜形黄精”,后者称“鸡头黄精”地道沿革: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图经》:“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为佳《药物出生辨》:“产湖南者为正目前以贵州、湖南、广西所产姜形黄精质较优鸡头黄精主产河北、内蒙、陕西等地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年销量50万~80万kg,野生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可以满足需求。
黄精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历代医家视为可作食品常服滋补的药物近年研究证明,黄精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在抗菌、解毒、抗衰老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可供保健食品、饮料作为原料五)天麻,来源: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开宝本草》:“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处……今多用郓州者佳《本草图经》:“今汴京东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本草品汇精要》:“邵州、郓州者佳《药物出生辨》:“四川、云南、陕西汉中所产者佳近代以“贵天麻”产量大,质较佳,最为驰名贵州、云南、四川、陕西主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天麻年消费量100万kg,目前商品主要来自人工栽培,栽培品过剩,野生资源匮乏,野生天麻价高货缺近代研究表明,天麻还有明目和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对人的神经系统有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宇航人员和老年人的保健食品天麻除以块茎入药外,蜜环菌发酵物和培养物也具有天麻类似的功效,现已用其制成各种制剂用于临床六)杜仲,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陶弘景:“今用出建平、宜都者苏颂:“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
《药物出生辨》:“产四川贵州为最现主产贵州、四川、湖北、云南、陕西等省开发利用前景:目前全国年销量120万~150万kg,以树龄20~25年品种好,药用标准为树皮厚度0.2cm以上,十年树龄的幼树即可达到,但品质很差适生区杜仲老树已伐完,品质较好的大张厚张杜仲皮已鲜见,一方面幼龄树皮产大于销而烂市,一方面品质无止境下降除树皮入药外,叶和果实也供药用,其中叶具有与树皮相同的成分及药理作用,可作为皮的代用品,且可开发制成降压茶及滋补保健饮料等陕西、福建等地就用叶作原料生产“杜仲保健茶”等;日本、韩国等也开发了许多杜仲叶制品,如杜仲茶、杜仲面条、杜仲饮料、杜仲烟等,均十分畅销四、河南、山东地道中药材资源,,,,,,,,,怀药泛指河南地道中药材,“怀”是古代河南怀庆府的简称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中州”我国天然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与淮河横贯中部,将河南自然地划分为气候、土壤、植被显著不同的两大区四大怀药”产于北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该处海拔200~300m,年平均气温约14.0℃,≥1 0℃的积温约4600℃,土温年平均为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700mm豫西南水热资源比北部丰富,土壤多为黄棕壤、黄褐土、乌田泥等种类,伏牛山区和桐柏山区的内乡、西峡、卢氏、南召等县盛产多种药材。
一)怀地黄,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地道沿革:《名医别录》:“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为佳《本草品汇精要》:“今怀庆者为胜《本草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伙废不同尔《本草从新》:“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菊花心者佳地黄原出咸阳,河南怀庆发展为地道品,栽培历史可上朔到周朝河南怀庆即今温县、沁阳、武陟、博爱等县,习称怀地黄,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资源利用现状:地黄是大宗常用药材之一,年销量约1000万kg,商品来源于栽培,栽培成本较低,价格大起大落已研究开发的保健食品有含地黄的清凉滋补饮料地黄精、地黄茶,鲜地黄腌制的十香地黄菜、地黄罐头等地黄刺激性小,含多种营养成分及抗菌消炎作用,可制成幼儿药物沐浴液、洁肤液,成人洗发香波、止痒头油等地黄鲜叶梓醇含量比鲜根高,很有开发价值二)怀牛膝,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地道沿革:《本草图经》:“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本草品汇精要》:“怀州者为佳清《武陟县志》:“牛膝以怀庆为佳《药物出产辨》:“产河南淮庆府武陟温三县牛膝早在唐代就有栽培,河南武陟、沁阳、温县地区所产习称怀牛膝,为地道药材资源利用现状:年需量100万~130万kg,人工栽培能够满足需求,但怀牛膝栽培面积受价格影响较大。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产地加工技术亟待改进三)怀山药,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薯蓣生嵩高山谷《救荒本草》:“怀、孟间产者入药最佳《植物名实图考》:“生怀庆山中者白细坚实,入药用之,种者根粗,江西有一种扁阔者,俗称脚板薯,味淡《药物出产辨》:“产河南怀庆府、沁阳、武陟、温孟四县,以温孟县为最多河南山药于夏朝以后有栽培,宋代怀庆府已成为山药主产区,现以河南武陟、孟县、温县、沁阳所产,习称怀山药,为地道药材资源利用现状:山药为药食两用植物,药用量约600万kg, 产量很大,主要作为蔬菜和淀粉食用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功效,补益效果好,在保健食品开发方面前景良好四)金银花,来源: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红腺忍冬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地道沿革:《本草纲目》:“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清代《费城县志》:“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往他地处,闻获厚利,不数年山角水湄栽至几遍山东栽培历史有200年,平邑、费县等地产者称东银花或济银花,与河南密银花齐名资源利用现状:金银花清热解毒,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商品来自栽培品,年消费量600万~700万kg,近年来产销量同步增长。
金银花的茎、叶均含有绿原酸、异绿原酸等,可代替花蕾,大量用作于食品、饮料及化工原料,促进了金银花资源的开发金银花是消暑解热的佳品,可制作清凉饮料与糖果,产品有忍冬可乐、银花汽水、银花啤酒及银花糖果此外金银花还是食品添加剂以及忍冬花牙膏、金银花痱子水等日用品的原料金银花茶销量较大五、浙江地道中药材资源,,“浙药”是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地道药材的简称广义的浙药还应包括沿海大陆架生产的药材浙江地处亚热带,属浙闽丘陵区,南北纬度相差4℃以上冬、夏季风盛期,天气晴朗,但冬寒夏热,风力冬强夏弱在春、秋季风交替时期则分别出现梅雨或阴雨天气和低温期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1200~1800mm这些气候条件在北部平原区和南部丘陵山地及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之间呈过渡性变化,形成不同的地道药材生成环境如“浙八味”基本上分布在宁(波) 绍 (兴)平原和北部太湖流域,尤以鄞县、磐安、嵊县、杭州、金华、东阳等处为著名产地,浙南及沿海则主产温郁金、乌梅、牡蛎,乌贼骨等一)杭白菊,,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中《武陟县志》:“白菊河内名地薇蒿。
《药物出产辨》:“白者以产安徽亳州为最《续武陟县志》:“菊花以武陟所独优菊花自古以怀菊为优,但延至现代,地道已有新的发展,商品上可分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川菊等地道药材杭白菊主产于浙江桐乡、海宁、嘉兴等地资源利用现状:全国年产销量约800万kg,用于入药的约200万kg,其他主要是茶饮消费菊花为多种方剂配伍要药及杞菊地黄丸、桑菊感冒片等20余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杭菊“心黄边白,点茶绝佳”,茶药兼用,常用来制成茶饮料如菊花茶、菊花晶,并制成药膳等保健品杭菊出口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二)杭白芍,,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地道沿革:《本草品汇精要》:“……以泽山、白山、蒋山、茅山、淮南、海盐、杭起为地道《药物出产辨》:“产四川中江渠河为川芍,安徽亳州为亳芍,产浙江杭州为杭芍白芍栽培始于明、清以前,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等,称“杭白芍”资源利用现状:我国生产白芍历史悠久,为常用的大宗药材,形成了杭白芍、毫芍、川芍三大地道药材品系通常认为,杭白芍品质最佳,亳白芍和川白芍产量大白芍成为“浙八味”、“四大皖药”、“川药”的骨干品种,在栽培、加工、储存以及销路、行情、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年销量400万~600万kg,资源充足,产销有波动。
三) 杭白芷,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图经本草》:“所在有之,吴地尤多《药物出产辨》:“产四川为正白芷古代用野生,后经河南、浙江、四川栽培,地道产区较多,主产于浙江杭州、永康等地,称“杭白芷”资源利用现状:白芷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除药用以外还作为香料、调味品进入市场全国年销量300万~400万kg,货源充足,不时积压四) 杭麦冬,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地道沿革:《本草拾遗》:“出江宁者小润,出新安者大白《本草纲目》:“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是种莳而成……浙中来者甚良《药物出产辨》:“产四川绵阳者俗瓜黄,产浙江者名苏冬仍以主产浙江杭州、慈溪等,称杭麦冬为地道资源利用现状: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属常用中药材,在我国栽培已有1200年的历史,目前商品均为栽培品全国年销量200万~300万kg,积压严重,价格波动幅度很大然而,优质的浙麦冬年产量仅10万kg由于浙麦冬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产区无法坚持种植,有优质品种消失之危险,所以实施优质优价的保护措施十分必要五)玄参,,来源:玄参科玄参属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玄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
《本草品汇精要》:“地道江州衡州邢州《药物出产辨》:“产浙江杭州府栽培始于近代,原产钱塘江冲积地上,20世纪70年代后因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产地有所变迁,现主产浙江东阳、杭州、临海、富阳、桐庐等地,享誉国内外源利用现状:玄参为常用中药材,商品主要以栽培为主,年销量300万~400万kg左右,资源丰富,栽培成本不高,时有库存积压玄参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降血压、降血糖、抑制癌细胞增殖之功效,开发保健食品及饮料前景良好六)温郁金,来源:为姜科姜黄属温郁金的干燥块根地道沿革:《唐本草》:“生蜀地及西戎《药物出产辨》:“产四川为正地道今郁金地道药材因植物来源和产地不同,商品可分为川郁金、桂郁金和温郁金主产浙江南部称温郁金,为“浙八味”之一根易变黑,故有“黑郁金”的别称资源利用现状:郁金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之功效属常用中药材,目前以栽培品为主,年需量150万kg,价格引导生产波动较大,1985年产出过多跌价后基本停产,1991年涨价后又受到云南野生品冲击,优质栽培产区未能恢复生产,但总体供求平衡七)延胡索,,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地道沿革:《本草纲目》:“奚乃东北也今二茅山西上龙洞种之。
浙江东阳县志记载,于唐代末期开始种植,至清朝康熙年间已具有相当规模,主产浙江东阳、磐安等资源利用现状:元胡是内、外、妇、骨诸科方剂配伍中的常用要药,具活血、利气、止痛之功效建国以后,四川、江苏等先后引种成功,但存在霜霉病、菌核病发生较严重等问题目前江苏南通等地区借鉴原产地种植经验,已摸索出适宜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全国年销量200万~300万kg,产销平衡,时有压库八)白术,,来源: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本草经集注》:“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本草蒙荃》:“浙术俗称云头术,种平壤,肥大,由粪力也,易润油歙术俗名狗头术,虽瘦小,得土气也充,甚燥白,胜于浙术《本草纲目拾遗》:“即野术之产于潜者,出县治后鹤山者为第一,今难得《药物出产辨》:“白术产浙江省宁波府白术在浙江栽培始于宋代以前,明、清来发展迅速浙江磐安、新昌及安徽皖南等地所产为地道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功用为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大宗常用中药材,年销量700万~900万kg,以栽培品为主,受价格影响,生产量以3~4年为周期波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