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发育》知识点总结2 助细胞成熟胚囊内近珠孔端紧靠卵细胞的两个含有单倍数染色体的细胞核一般位于中央或偏向珠孔端,一个或多个液泡位于合点端细胞质一般集中于珠孔端,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其细胞代谢旺盛助细胞寿命很短,可能有从珠心吸收营养物质转运至胚囊的作用,合成和分泌某种物质以引导花粉管的定向生长,并分泌某种酶使伸入胚囊的花粉管末端溶解,将精子和其他内容物注入胚囊花粉管萌发的花粉粒内壁突出,从萌发孔伸出而形成的管状结构主要作用是将其携带的精子和其他内容物运至卵器或卵细胞内,以利于受精作用被子植物的花粉粒萌发时,营养细胞内压增加而迫使花粉粒内壁向着萌发孔突出,形成一个(或几个)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沿着花柱伸向子房,其间,花粉粒中的内容物全部集中到花粉管的前端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助细胞并通过管末端的孔释放内容物,其中包括两个精子,营养核和少量的细胞质成熟胚囊指由大孢子发育成的雌配子体其形成的卵器中有一个卵细胞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成熟胚囊,是由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1个含两个极核的中央细胞和3个反足细胞组成的成熟的卵细胞近似鸭梨形,在珠孔端与两个助细胞成三角形排列,它们可合称为卵器,是颈卵器结构的简化。
卵细胞有高度的极性,细胞中含有一个大液泡,位于近珠孔一边,大型核则位于液泡的相反一边受精前的卵细胞的代谢和合成活动较低,细胞质中各种细胞器减少有的卵细胞几乎全部为细胞壁包围,仅合点端的细胞壁呈不连续状态;有的卵细胞只在近珠孔端有细胞壁,其余部分裸露卵细胞与助细胞之间有胞间连丝相通极核指成熟胚囊内中央细胞的核多数被子植物胚囊形成过程中,大孢子的单相核(n)分裂3次,第1次分裂,生成的两个核分别移向胚囊两端,然后各自分裂两次,分别形成4个核以后每个极端的4个核中,各有一个核移向胚囊的中部,成为中央细胞的核,总称为极核在成熟的胚囊中,两个极核相互靠近或融合成一个次生核(2n)受精极核分裂而成为胚乳核,因此,中央细胞可视为胚乳的母细胞中央细胞的细胞质中,有许多线粒体、内质、单核糖体或多聚核糖体、高尔基体等,质体中常常含有淀粉,显示出旺盛的代谢活动中央细胞可以通过胞间连丝与卵细胞、助细胞和反足细胞相联系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起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和器官形成,到幼体出卵或从母体产出的过程例如,从鱼的受精卵到小鱼孵出、从蛙的受精卵到蝌蚪长出、从鸡蛋(受精卵)到雏鸡的孵出、从人的受精卵到胎儿的娩出等,都是胚胎发育过程。
卵生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外发育成长,以卵中的卵黄为营养人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成长,并借脐带与胎盘连接,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养料在人,受精卵发育两个月内为胚胎;以后有了人形,称为胎儿动物极和植物极动物的卵大都是圆球形的,根据其内部物质的分布,可分两极一端原生质比较集中,卵裂进行的也较快,称为“动物极”相对的一端含有较多的卵黄,分裂较慢,活动性较弱,称为“植物极”例如蛙卵的动物极黑色素多,比重小,受精后总是向上;而植物极卵黄多,黑色素少,比重大,总是向下这种极性对卵的发育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动物极和植物极:卵裂多细胞动物受精卵所进行的细胞分裂过程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每次分裂后,新的细胞未及长大,又继续进行分裂因此分裂生成的细胞越来越小,称为分裂球由于不同动物卵细胞的所含卵黄的多少和分布有所不同,卵裂的情况也有差别凡分裂把卵细胞整个分开的称为完全卵裂;把卵细胞部分分开的称为不完全卵裂在完全卵裂中,又因细胞分裂的均等与不均等而分为均等卵裂(如文昌鱼)与不均等卵裂(如青蛙)在不完全卵裂中,又因细胞分裂发生在卵的表面或端部区域而分为表面卵裂(如昆虫)和盘状卵裂(如鱼类和鸟类)等囊胚动物卵裂后的一个胚胎发育阶段。
由于卵的类型不同,所形成的囊胚也不相同有的动物分裂球排列紧密,囊胚中无空腔,称为实囊胚,如某些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软体动物多数动物囊胚中有空腔,称为囊胚腔,这样的囊胚称为腔囊胚腔囊胚又有不同的情况两栖动物由于卵黄分布不均,囊胚腔偏向一方鸟类卵黄极端丰富,囊胚呈盘状,只由一小片细胞组成,位于卵黄的表面,囊胚腔在胚盘的下方厚肠胚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由囊胚发展而来此时细胞分裂减缓,代谢旺盛,合成新的蛋白质,为细胞分化作好准备一部分表面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移动(如内陷、内卷、分层等方式)进入内部,使胚体形成两层,外层为外胚层、内层为内胚层由内胚层围成原肠,故称原肠胚在腔肠动物,胚胎发育停留在原肠胚阶段,胚体仅由两层细胞组成而高等动物,在内、外胚层之间,又形成了第三层细胞,即中胚层原肠胚由外、中、内三胚层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