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诗歌阅读之反用典故

g****z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92KB
约9页
文档ID:373243896
高考诗歌阅读之反用典故_第1页
1/9

高考诗歌阅读之反用典故用典是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手法,诗人的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古人的事例(事典)或言语(语典)表达出来,所以它可以让诗歌情感含蓄、语言委婉典雅把握古人用典的方式:①明用典与暗用典明用典,即在诗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掌握暗用典,要靠自己的积累如“起舞闻鸡酒未醒”,如果有积累,就知道这里是暗用典,它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②正用典与反用典作者使用典故,有时与典故意一致,叫正用典,如辛弃疾使用“廉颇”的典故;有时与典故意相反,叫反用典,如王维《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典故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王孙”偏要“留”下来作客观题要谨记:用了典故的诗歌语言不是朴素直白的,而是含蓄典雅的;诗歌的情感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间接含蓄的作主观题要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①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②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③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

尤其要注意反用典故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反用典故课内事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正用典】寓驿舍① 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注] ①驿舍:诗人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C.颈联中“数竹”“量松”说服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7.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6.B   7.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②用典,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③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④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写于壁上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用典 客观题】山林休日田家卢照邻归休乘暇日,饁稼①返秋场径草疏王彗②,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③寝,凿井汉机忘④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注】①饁稼:为耕作者送饭②王彗:植物名③虞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④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以提效老丈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开篇即照应标题,写诗人乘着闲暇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B.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山间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C.诗歌九、十句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田家的自然风光,充满清幽芳洁之美D.全诗选取山林田家的典型意象,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营造出活泼灵动的意境16.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15.D(“朴素无华的语言”"活泼灵动的意境”错误诗歌用典“虞讼”"凿井汉机",语言含蓄蕴藉16.相同:都表现了对田家生活的喜爱1分)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和本诗中的“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2分)不同:①《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

②《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反用典1】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注】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紧扣题目,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菜蔬度日的孤城风雨图B.颔联触物起兴,近观山水如属玉,远眺白鹭翩飞,于闲适宁静中见出诗人内心的波澜C.白鹭,满身雪白,看似清高闲雅,一个"苦"字,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D.本诗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与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含蓄委婉16.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本诗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5.B 【解析】B.“近观山水如属玉,远眺白鹭翩飞”错,原句“水远山长双属玉”意思是浩浩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

可知应该是“远眺山水如属玉,近观白鹭翩飞”故选 B16.①颈联中,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临渊不羡鱼,暗示自己与世无争的恬淡心情②尾联中,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尾联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胸襟6分)【反用典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2)①既正用典故,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又反用典故,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表现出盛世才子淡淡的忧伤反用典3】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之句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作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29.诗人在颔联用《橘颂》及“木奴”这两个典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用屈原《橘颂》典故表明自己像屈原一样喜爱具有美好品德象征的柑树,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②反用“木奴”典故,表示自己种柑橘树,并非为了谋利,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态度,不愿为利屈节的高情逸致。

反用典4】   鹊桥仙   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问: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典故,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 这里是反用典镜湖”的典故是皇帝赐予归家的贺知章镜湖一角,是对贺知章归隐的赞美,是皇帝的恩典此词却反用其意,镜湖本来是闲人去的地方,不需要官家赐予这里就表现出不能去收复失地只能闲居的愤慨不平,“又何必官家赐与!”反用典故,充满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不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