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篇一:《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做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第25期党校学员我感到无比荣幸,为配合在党校的学习,2009年11月1号我怀着崇敬与怀恋走进了红色纪念地鲁迅纪念馆五四运动前后,鲁迅站在了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他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是民族的复兴不朽的诗篇走进纪念馆的大堂,相比外面的寒冷,似乎在温暖中更是神圣的,面对着鲁迅先生的铜象,我更是感触至深;同时也十分地迫切走进这充满书香的殿堂从大厅沿台阶缓缓登上,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幅巨大的雕像,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右侧最后展厅的显露处,全部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堆积成的“城墙”,解说员告诉我们那全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和他翻译过来的著作,被命名为“书廊”数目之多令我相当的震撼,这不只是一本本简单的书,这是用汗水与青春筑成的一堵墙是鲁迅先生毕生精力的精石鲁迅先生走的早了,但他的精神是活生生的,能够抚摩,也能看得到,那就是《朝花夕拾》、《野草》、《呐喊》„„这一部部世纪之作当我看到他的著作被译成一本本外国文字时,我无比地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我也无比为中国拥有鲁迅而自豪。
我迈着缓缓的步伐,从头开始参观,那许许多多的著作是鲁迅斗争的见证,笔就是他的武器,他不畏生死用笔同反动派做斗争他的笔锋利无比,写下的一篇篇尖锐的文章就是对反动思想铿锵有力的碰击那一个个人物塑像都是鲁迅和蔼可亲的写照,从他的眼睛他的神情我们分明可以看出他在深深的思考,为民众觉悟而思考,为民族革命道路而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怎样拯救国人的思想,让昏睡的民众觉醒”,他忧中华之忧在我认为鲁迅先生不是老死的,也不是病死的,他是思考过度操劳而死,在他的心里装着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那一句句发人深思意义重大的警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他对民族振兴的期望和希望国人觉悟的深刻教导一路的参观让我仍记忆忧心的是那一位位蜡象人,那是如此的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真正的活在了世人的心中!如果说一张照片能反映一个人光辉的形象,那当你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老人在你面前时,一种真正的伟大显现的淋漓尽致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我们走到那个半身石膏像面前,让我更感到真实,解说员告诉我们,那是整个纪念馆最宝贵的文物,因为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为了让鲁迅永远留在人间让他活在我们周围,所以取下了他的几根胡须和眉毛粘在了塑像上,供后人怀念!这还一度受到了鲁迅女儿的反对,她认为父亲一生为国为人民操劳而死,在他死后我们不应该再取下他的胡须和眉毛。
是的,这着实有点残忍,也令我忧心忡忡,我们想他老人家安心走好可又想深切缅怀他听到这些我不由的肃然起敬,鲁迅没有远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参观过鲁迅公园,我思绪万千,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崇高的敬意我深深的奠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曾用笔杆视做最坚韧的刀枪我深深的怀念这位伟大的民族作家,因为他曾弃医从文,为民族的复兴,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鲁迅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宝库,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不亚于古代的经,可以说是近代文化史上的经书说它是宝库,可以说鲁迅所处的时代脉搏、面貌都在他的作品里体现了他本身就是一部那个时代的历史同时,鲁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时代精神结合的最好典型在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鲁迅在二者的结合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峰他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他的理念,它的信心,它的奋斗,它的牺牲,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子孙代代相传篇二:《参观鲁迅故居有感》参观鲁迅故居有感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灵魂,我敬爱鲁迅先生,喜欢他犀利的文字和不屈的脊梁有人曾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先生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们党校实践小组决定五一假期到位于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兼博物馆参观,来追寻先生的痕迹,以陶冶情操,令五一假期更有意义一行人下了公交车,信步前走,拐弯处不远,正对着一个古式风格的大门,这便是鲁迅先生故居虽然离喧嚣的马路不足200米,但这里的清幽冷寂却与外面的热闹相隔天壤,入门正对着的是鲁迅先生的石塑雕像,安放在片绿茵草坪之上,左右的花树繁华满枝,春风吹过,飘散的花瓣撒满一地,满院清香进入陈列厅一层,整个大厅清幽素雅,正中放置着放大的石制手稿,边缘翘起,像是刚从书桌上落下来着地的瞬间的书集四面淡青色石壁上或凸或凹刻嵌着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名和篇名,夹以木制的刻板,显得幽雅而又庄重右手上楼梯是二层展厅,正对墙面上是一幅素描荒原图,四周墙面柜台上陈列的先生的图像图片图片、手迹、书稿、微缩模型和先生的语录展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的行踪和创作轨迹出了展厅,便到了先生的西三条故居,又称“老虎尾巴”,不算大的四合院正中种着鲁迅先生手植的白丁香,正值盛放,香气袭人后院有两颗枣树和一丛黄刺梅。
隔着玻璃,看到屋内陈设极其简单,但却在这极简单的屋里,鲁迅先生用匕首一样的笔杆子创作了《华盖集》等二百多篇伟大作品观其居,思其人,鲁迅先生生逢国势剧变时期,饱尝世态炎凉,目睹国家丧权辱国之状,身经离乱,路途多变,面对明枪和暗箭不屈不挠,英勇反击,在坚守中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在敌人所加的伤痛围困中辗转,在无路可走之时坚持战斗,用血踏出一条路来,这是怎样的勇气弃医从文,先生是深刻之人,无往而不深刻,对人对事对景,都能直透内心,挖出深意,于事态、文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解析无不鞭辟入里先生以医学、文艺来疗治人们从肉体到精神的病苦,向自我剖析,不放过世间任何的丑陋和黑暗,对国家、民族始终保有忧切之心我想起了先生的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我想,处在五四时期的青年鲁迅是幸福的吧,在风雨如磐的时代,先生能够不囿于书屋,投入到社会汹涌的洪流,著书论作,为民族的命运呐喊,唤醒整个民族,用匕首般的笔刺向敌人的喉咙,置个人于度外如先生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现在的多元化生活让人们有很大的空间去思索和斟酌,也许这世界的纷繁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们还是要在许多种价值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为之付出心血,坚守自己的心灵园地,并时时加以修剪,除去芜杂让自己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飘香悠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深刻的解剖和分析自我,也许会沮丧,失去前行的勇气,也许会豪情壮志,去寻求别样的人生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的压力和美好之间,找到坐标,体现自己的价值篇三:《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
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篇四:《参观鲁迅故居有感》参观鲁迅故居有感10月6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和妈妈都对鲁迅博物馆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落成开放的,它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鲁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故居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砖墙、朱红门窗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北京市鲁迅中学,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鲁博的展厅很大,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以时间顺序记录鲁迅的一生,图文并茂,还有很多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以及仿制书房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包括鲁迅先生的手稿、藏书、拓片等珍贵文物。
在展馆的精品中有鲁迅地质佚文手稿、《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先生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在陈列馆中还展示着“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先生在上海住宅中卧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复原模型博物馆中还展出了一些日常用品,那些都是鲁迅先生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原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院内有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白丁香,已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微风拂过,白丁香昂首挺立在阳光之下,她们就像一个个身着素装,头戴面纱的少女,仿佛在动情地讲述着鲁迅先生生前的丰功伟绩绩提起鲁迅可能大家得先从他的文章说起,鲁迅一生爱好写作他写的文章不记其数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作品无不让后人欣赏而最家喻户晓就我们熟悉的有《彷徨》《呐喊》《狂人日记》等这几部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让我们又深刻了解和挖掘鲁迅先生的好作品有了很大的动力从那时起鲁迅这位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我的喜爱鲁迅离开了人世已经七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却历久弥新,说明他是成功了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他的作品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发展。
他是现在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