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个体异质性影响及长期收入回报研究 东部地区农村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基本与全国农村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保持一致,但东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以及他们间的收入差异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中部地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收入在30-40岁之间达到最大,和全国整体趋势保持一致,但与全国整体趋势不同的是,中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差异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40-50岁之间达到最大;西部地区结果不完整,根据现有数据推测西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40岁之间达到最大东部地区总体收入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无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东部地区农村个人收入都要高于全国整体水平,也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个人收入;与全国农村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趋势不同,中西部地区农村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大学生毕业以后更愿意去外省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积累经验,之后再回到本地工作[22],造成高等教育收入回报先上升到某一阶段达到最大继而下降的趋势。
从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差异最大的年龄阶段来看,东部地区在60岁以上,中部地区在40-50岁之间,西部地区在30-40岁之间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趋势略有不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显现得最早,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晚整体而言,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立刻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体收入的影响愈加明显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农村家庭不能急于希望子女在大学毕业后立刻获得相当高的收入来回报家庭,应该看到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鼓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3 结论及政策建议3.1 结论研究表明,农村学生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险、智力、理解能力、外貌、父母学历和家庭地位等特征显著地影响其高等教育选择;在控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远高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有较高的长期收入回报,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趋势略有不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显现得最早,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晚。
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基于微观数据获取的困难性,我们采用的数据是CFPS 2012年数据,由于不同年份统计指标不完全相同,不能形成时间上的对照用来衡量高等教育收入回报的是当期收入,缺少个体在时间序列上的追踪,无法用终身收入衡量高等教育产生的潜在收入差异,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次,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推进过程中,对于部分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农转非农的劳动者,无法获取其之前的信息状态,可能会造成数据的偏差,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3.2 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政府、高校、家庭应共同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水平,提高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收入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政策制定上,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在投入上应向农村落后地区、向低收入人群倾斜,降低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辍学率,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加高考,从而增加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教育补助规模和结构,减轻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给家庭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降低农村家庭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在经济上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提高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2)各高校在大学生入学时应保障“绿色通道”持续畅通,对不能按时缴纳学杂费的贫困学生,可填写缓交学费申请表,经学校核实后先办理注册报到手续,以确保按时入学。
贫困学生入学以后,各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对特困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贫困生生活问题另外,针对农村贫困学生,高校可以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助学金,重点奖励学业成绩优异和表现良好的贫困生,以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3)农村家庭父母应认识到高等教育较高的长期收入回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尽可能给子女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家庭贫困的农村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进而增加个人收入,同时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成为父母后要为子代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通过代际传递增加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致谢:非常感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为本文提供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2012)的数据参考文献:[1]汤二子.学历和性别对个人工资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2,29(11):67-73.Tang E Z.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degree and gender difference on the worker wages[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2, 29(11): 67-73.[2]谭敏.社会分层、城乡二元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化——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1):71-79.Tan M. Social stratification, urban-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and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ujian Province[J].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6, 14(1): 71-79.[3]李生滨.基于区域差距的教育投资效率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Li S B.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considering regional differences[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4]武玮.个人高等教育选择风险及其规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6):19-26.Wu W. Personal higher education choice risk: An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al asymmetry[J].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201 5(6): 19-26.[5]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J].社会,2012,32(4):112-137.Wu Y X. Gender gap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2, 32(4): 112-137.[6]Mullahy J, Sindelar J. Life-cycle effects of alcoholism on education, earnings, and occupation[J]. Inquiry A Journal of Medical Care Organization Provision & Financing, 1989, 26(2): 272-282.[7]张彦芬.冀中地区农村子女受教育程度与家庭背景的关系研究——以河北省行唐县米霍口村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2007.Zhang Y 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level and family background of children from Hebei[D]. Tianjing: Nankai University, 2007.[8]Castello-Climent A, Domnech R. Human capital inequality, life expectancy and economic growth[J]. Economic Journal, 2008, 118(528): 653-677.[9]Zhang H. The poverty trap of education: Education-poverty connections in Wester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4, 38(9): 47-58.[10]Li H, Liu P W, Zhang J. Estimating returns to education using twins in urba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2, 97(2): 494-504.[11]邹薇,郑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不读书:风险、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J].经济学动态,2014(6):16-31.Zou W, Zheng H. Why kids from poor families dont study? Risk,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poverty traps[J]. Economics Information, 2014(6): 16-31.[12]Bowles S, Loury G C, Sethi R. Is equal opportunity enough? A theory of persistent group inequality[J/OL]. Http//: www.Santafe.Edu,2007.[13]丁小浩,于洪霞,余秋梅.中国城镇居民各级教育收益率及其变化研究:2002~2009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l0(3):73-84.Ding X H, Yu H X, Yu Q M. Private returns to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in urban China: 2002~2009[J].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2012, 10(3): 73-84.[14]李桂荣,谷晓霞.农村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分析——基于山西省怀仁县海北头乡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2(7):15-21.Li G R, Gu X X. On person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rural students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aibeitou town of Huairen County, Shanxi Province[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2(7): 15-21.[15]李雪松,James J Heckman.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