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回眸抗战中的延安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4页
文档ID:299765672
回眸抗战中的延安_第1页
1/4

回眸抗战中的延安 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回答:靠电报、靠干部共产党人懂得,只能通过成千上万的干部去组织、发动、领导,亿万民众的伟力才会释放出来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历经磨难来到延安后,大都进入各类院校学习,前线将士也分期分批入学受训延安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军事学院等30多所“窑洞大学”,短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更是数不胜数培养一批,输送一批,“到人民中去生根、开花”仅抗大八期12所分校培养的抗日军政干部就达10余万人80岁的徐金山老人从小就生活在延安,他回忆说:“一到晚上,山上灯火辉煌,到处歌声嘹亮,都是唱歌的夏天,延河水很大,河边男男女女洗衣服、洗澡礼拜天很多人坐在河边,把脚放在河水里看书都是忙忙碌碌,不是工作就是看书,街上几乎看不到有人在闲溜达毕业的学员总是希望能把自己分到抗日最前线,而那些被留在延安的往往都会闹情绪有一个外地来的小编在延安参观后曾说:每一个窑洞里都装有若干“炮弹”,将来这些“炮弹”飞出去,就不得了!或许,冈村宁次的话更能说明延安干部对抗日的贡献这个担任过华北侵华日军总司令的日酋曾提出,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后来成了新中国空军政委的高厚良将军,曾是抗大第一期学员,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高中级干部和教师教授等基本骨干,大多在陕北住过窑洞。

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曾在抗大学习或工作过1955年授衔时,“抗大人”占88%民主革命之圣地 延安精神代代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华儿女,不禁想起了抗战中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斯诺1941年第三次踏访陕北时,延安旧城已被日军飞机轰成了一片废墟,他看到的是:“在城墙的外面,一个新的都市正在成长中,千百的建筑物连列于崖壁之间,或密布在无尽起伏的黄土间的小凹地,一层一层新开的窑洞,沿山边开着大口,有好几英里长约有四万从事战时各部门工作的人,成天在那窑洞里进进出出毛泽东说,当时“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抗战中的延安,政治民主、经济自由、文化繁荣,处处显示出政通人和、诚信友爱、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谐社会的起点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小编斯蒂尔在访问延安10天后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要是我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政府构成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民主选举政府领导人和各级政权,兼顾各方利益原米脂有名望的士绅李鼎铭大半生不参加政治,不同意共产党的意见,在晚年却愉快地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徐金山老人回忆:“老百姓不会写字怎么选举?开选举会时,每个候选人身后放一个碗,老百姓想选谁就给谁的碗里放一粒豆子,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老百姓把这种方法叫‘豆豆选’”——由于日军的反复大规模扫荡,飞机的频繁轰炸,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延安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38年起陷入困苦之中困境面前,延安没有奢望外援,而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到普通士兵、农民,人人有开荒任务,人人成了生产能手,毛泽东种的蔬菜除自己吃外,还送给周围的同志……——抗战前,延安的文盲率高达99%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延安建立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到1945年已经有小学1395所此外,识字班、夜校、读报组等社会教育方式遍及乡村延安还成立了许多文艺团体和学术团体,《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系经典的文艺作品正是此时登上了舞台就是在窑洞中,延安建立了11个医院、75处卫生所1944年7月,美国派出官方代表——美军观察组专程访问延安,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民众与官员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妇女不穿高跟鞋,不涂口红,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与重庆相比,完全是另一世界。

最让来延安参观的人感叹的,还是这里的平等气氛1940年6月2日下午,朱总司令陪同陈嘉庚到抗大三分校参观篮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一个学员看朱老总来了,跑过来要拉朱总上场打球,朱老总向陈嘉庚打了个招呼就在球场上和学员们你争我夺,玩得热火朝天见此情景,陈嘉庚感叹地对陪同他的边区交际处处长金城说:“如果不是今天亲眼看到,我是难以相信的贵党上下平等、亲密无间能做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钦佩近年多次率领学员寻访延安的国防大学原校长邢世忠上将说,中国共产党人把延安变成了民主革命的圣地,也创造了传世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穿越60年时空,宝塔山上的灯光所象征的那种伟大、崇高的精神,为今日的中华儿女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