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之悲,谁之过——读《蛙》有感“那像沉闷的小牛叫声的蛙鸣,那像忧伤的小羊叫声的蛙鸣,那像母鸡叫蛋一样清脆的蛙鸣,那像初生婴儿一样响亮和悲伤的蛙鸣……”——题记暑假有幸接触到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读完《蛙》后,心中感慨万千作品描写了一个山东高密县东北乡普通妇产科医生的传奇经历,文中姑姑的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一名从医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她本是一个受人敬重的“送子娘娘”,上万条生命经她之手呱呱坠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她又成了遭人痛恨的“杀人魔头”,数千条生命还未降临这个世界,就因她而永远地离开正如姑姑的独白所说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姑姑从青年时的雷厉风行,坚守政策,到老年时的神神叨叨,唯唯诺诺,毫无疑问,姑姑的一生是具有悲剧性的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姑姑的悲剧,读罢,我陷入了沉思与此同时,我不禁想起鲁迅笔下同样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祥林嫂姑姑以重塑的泥娃弥补心中的愧疚,而祥林嫂固执地相信捐门槛可以赎回自己的罪过周围清醒的人,不愿点破他们的虚妄,让她们得以解脱,让她们夜里不做噩梦,让她们能够像个无罪感的人一样活下去,然而,这罪名又是否能够成立呢?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将勤劳善良,意志坚强的祥林嫂逼上绝路,而姑姑又何尝不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呢?自古以来,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就是传统家庭所认为幸福的重要标志,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姑姑作为一名医生,为每一个家庭带来鲜活的新生命,受人尊敬。
计划生育政策后,姑姑,作为一名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恪尽职守,铁面无私于是一场国家政策与传统观念间的较量悄悄上演,在造成无数民众的死亡后,姑姑,成为了全村人同仇敌忾的恶魔再者,在当时人口骤增的社会环境下,计划生育这项政策,本没有错,但由于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和立竿见影的想法,使得实施的手段背离人性,残忍冷酷,这无疑不加重了姑姑晚年的心理负担最终姑姑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心理压力下,人性开始扭曲变形,晚年的姑姑在痛苦之中放任自己侄媳妇非法生育,严重违背国家政策,这使得姑姑心中的负罪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沉重,造成了小说的悲剧性结尾蛙,本是一个生生不息,繁衍后代的群体,却因其叫声似那未出生婴孩的诉哭而叫人毛骨悚然,就好像姑姑满腔热忱地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却在新旧环境的碰撞中,在不合时宜的背景下,以不可挽回的方式铸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