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异邦的公主们 说起唐代对西域与北方的经略,不能避而不谈和亲外交和亲,意即各国王室之间的政治联姻在人类历史上,王室之间的通婚,本十分自然不光是门当户对,还为了王国与王国结成亲家,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与感情,形成利益、名分攸关的军事联盟欧洲各国的例子最多,也最为典型,成为定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亦有此传统但这种政治联姻并非绝对可靠,有时更适得其反如鲁桓公娶了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不但未能联手互利,反而祸起萧墙,竟致送命欧洲历史上也不乏亲家之间因王位继承反目为仇,甚至引起战争的先例毕竟两国关系要靠男女关系来维系,总有些悬乎秦代以后,中国发生的变化太大,与欧洲后来的情况迥异一是皇帝自认不与周边四夷的国王,包括单于(匈奴)、昆弥(乌孙)、可汗(突厥)、赞普(吐蕃)地位平等;二是帝王妃嫔众多,乃至数不胜数,不像欧洲国家基本上是一王一后制,在西语中,“后”与“女王”是一个词,亦足见其地位和影响中国皇帝纳外藩、异族公主为妃,政治意义大为逊于先秦时代和欧洲的王室间通婚汉朝首创和亲外交,著名的有“昭君出塞”但汉代“和亲”一词,原意并不指宫廷皇室之间的政治婚姻,而是说两国和睦亲善王室间的娶嫁,也都不提“和亲”。
如昭君出塞嫁呼韩邪单于,当时也只说是“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所以汉匈两国经常“和亲”,“求和亲”、“约和亲”与“不许和亲”,大都不牵扯王室的婚嫁,并不是“求婚”、“约婚”和“不许以婚”的同义和亲是和亲,通婚是通婚,完全两码事至于通婚所实际起到的和亲作用,也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直至唐代,“和亲”才用作并专指对外国王室的通婚现在通常把历代的这种政治联姻,都说成和亲,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要先弄清楚,以前并不这么说昭君王嫱只是汉元帝的宫女,不是公主,更不是皇帝的女儿,与汉室无血缘关系元帝不过将自己多得平时都见不着面的女人,转送一个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而已,与越王勾践送西施给吴王夫差相比,基本不脱“量中华之美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路数而王昭君也因此与西施、貂婵、杨贵妃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除了杨贵妃,其余三个故事的背景都是送美女给对手,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说的好听是施美人计,不好听是性贿赂有人以为,昭君自愿出塞和亲以前,元帝并不知道她是绝色美女,等见了面才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本意并不是以美色和亲这讲不过去皇家宫女即使并非绝色,也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挑选,起码是妙龄佳丽元帝的本意就是送美人,只不过没料到她是绝美,属于自己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人家自愿要走成了“别人的老婆”才感觉珍贵。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应是实实在在送自己的公主出嫁公主的身份地位高贵,却不一定是美人中国古代成千上万个公主,还没听说哪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大概是人一有了权势,就不大用心往美好的方向长了公主和亲的价值,不在美色在结亲,即你我成了“一家人”无论如何,公主总可以在异邦为自己娘家多说几句好话,彼此之间少打几仗像昭君那样算什么呢,在丈夫面前替前夫讲好话?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汉代也曾远嫁过公主到国外,最早是刘邦以宗室长公主嫁匈奴单于为妻武帝时又先后将两位公主嫁给西域乌孙国王(昆弥)约公元前110-105年间(元封中),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国王昆莫这件事由第一个走通西域的汉使张骞引起,他向汉武帝建言:“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汉武帝倒是同意了,乌孙王却未能决,他不知汉朝有多大,冒冒失失与汉结为兄弟之邦,得罪了草原霸主匈奴怎么办?便邀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诸国遣使共数十人来汉,才“知其广大”,“西北国始通于汉”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匈奴听到消息很愤怒,要出兵来打,昆莫赶紧又娶匈奴公主为左夫人,而以江都公主为右夫人这一下匈奴的右臂虽断,汉朝的左臂也断了,张骞想是始料未及。
昆莫年老,言语不通,江都公主悲愁赋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昆莫想要公主嫁给他的孙子、储君岑辄,公主不肯,告武帝武帝正要联乌孙共“灭胡”,即“灭匈奴”,乃批示“从其国俗”,也就是儿子、孙子可以娶庶母、庶祖母公主便改嫁岑辄,生一女,去世大凡会写诗的公主,都不容易活得长岑辄即位为国王,又娶汉朝楚王刘戊之女解忧为右夫人,同时另娶匈奴公主为左夫人岑辄死,其堂弟翁归靡即位为国王,继娶公主解忧,生元贵靡等三男两女翁归靡也娶了匈奴公主,生子乌就屠乌孙国王好像都学了断人左右臂膀术,一碗水总是端得很平翁归靡死,岑辄之子泥靡即位为国王,公主解忧又嫁泥靡,生一男鸱靡乌就屠袭杀泥靡,经过一番较量、交涉,乌孙国一分为二:汉公主解忧之长子元贵靡任大国王,户六万余;匈奴公主之子乌就屠任小国王,户四万余解忧还有一个儿子做了莎车王,一个儿子为左大将,一个女儿嫁给龟兹国王元贵靡与鸱靡死后,解忧公主申请回国:“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回到长安此时公主年已七十,在西域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共嫁两代三任国王,可谓历尽沧桑。
史家认为,她为国家作出了坚苦卓绝的牺牲解忧归汉后,又过了十八年,才有昭君出塞的故事现在的许多历史书,包括《中国历史大辞典》,都将细君说成是细君公主,解忧说成是解忧公主,仿佛细君和解忧是她们的封号,这是不准确的细君、解忧只是她们的名,而她们的公主没有特别为之封号,在这种情况下,就应以其父亲的封邑为号细君的父亲是江都王,所以她就叫江都公主;解忧的父亲是楚王,所以她就叫楚公主正如我们一般不把汉武帝刘彻,叫成“刘彻皇帝”一样南北朝时,北朝皇室本是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与异邦王室之间的通婚,就不象汉公主远嫁时那样悲壮和形单影只北魏分裂后,东西两魏争相拉拢柔然以打击对方东魏以宗室女为公主嫁柔然头兵可汗,西魏也以宗女为公主嫁柔然可汗的弟弟塔寒,自己又纳柔然可汗之女为后,而柔然可汗也将另一女嫁给东魏权臣、北齐的实际建立者高欢突厥突然崛起,西魏又嫁长乐公主给突厥伊利可汗北周也迎娶突厥之女为后,还嫁一位千金公主给突厥可汗隋文帝代周,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赐杨姓,收编入籍如同己女,后来听说她写了一首怨诗,便使反间计让可汗将她杀了隋朝也先后有宗室女安义、义成两公主嫁给突厥启民可汗,淮南公主嫁给突厥突利可汗,光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世伏可汗,信义公主嫁给西突厥处罗可汗,及华容公主嫁给高昌王伯雅。
大义公主一首怨诗,竟招来杀身之祸现在读,也不过有些忧感伤情,恨时怀国罢了隋文帝平陈,统一南北,将陈朝后主陈叔宝的一架屏风赐大义公主公主不但无半点谢恩与喜悦,反而将“怨诗”直接题在屏风上: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唯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不料大义公主的怨望感恨,有朝一日也会落到隋朝公主的头上所谓“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隋亡后,远嫁异邦的公主也就如同大义公主,乃至不如大义公主了至少北周和平禅位于隋,而隋却是被暴力推翻的隋宗室女义成公主,于公元599年(开皇十九年)嫁给突厥启民可汗,使得隋朝在突厥心目中的地位大增启民可汗曾上表炀帝,希望改民族服装为汉装;给北幸的炀帝敬酒,“跪伏甚恭”炀帝大悦赋诗,自认比汉朝天子“空上单于台”更为威风启民可汗死,义成公主又先后改嫁他的儿子:始毕、处罗、颉利三位可汗始毕可汗与隋朝翻脸,曾围炀帝于燕门,还与北方各地反隋势力结交,一点也不顾及义成公主的关系唐朝立国,义成公主数请颉利可汗出兵攻唐,为隋朝报仇公元626年,颉利可汗率兵深入长安附近,刚即位为帝的唐太宗与之结盟。
四年后,唐将李靖大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义成公主被杀,突厥国(史称厥前汗国)亡正是这一年,唐太宗为四方各夷尊为“天可汗”远嫁外国的公主之众多,其对历史影响之深远,当然莫过于唐朝而“和亲”用作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词,也自唐代始唐人陈陶《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承担过和亲重任的唐朝公主、准公主,有哪些呢——太宗朝640年,弘化公主嫁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宗室女)641年,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宗室女)高宗朝664年,金城县主嫁吐谷浑王子苏度摸末(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664年,金明县主嫁吐谷浑王子闼卢摸末中宗朝709年,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迟德松赞(雍王李守礼女)玄宗朝715年,固安公主嫁奚王李大(酉甫)(宗室出女辛氏)717年,永乐公主嫁契丹首领李失活(东平王外孙女杨氏)722年,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郁于(宗室出女慕容氏)726年,东华公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玄宗侄甥女陈氏)726年,东光公主嫁奚王李鲁苏(成安公主女韦氏)744年,和义公主嫁宁远国王阿悉烂达干(宗室女)745年,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秀(玄宗外孙女独孤氏)745年,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玄宗甥女杨氏)肃宗朝756年,仆固怀恩女嫁回纥可汗少子(后为英义可汗)758年,宁国公主嫁回纥英武威远可汗(肃宗幼女)758年,小宁国公主陪嫁回纥英武可汗,后嫁英义可汗(荣王李琬女)代宗朝769年,崇徽公主嫁回纥可汗(仆固怀恩女)德宗朝787年,咸安公主嫁回纥长寿天亲可汗(德宗女)穆宗朝821年,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宪宗女)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给吐蕃第一位赞普的文成公主,其次是第二位嫁到吐蕃去的金城公主。
两位公主前后相差近七十年,因笃信佛教,分别携带释迦牟尼像与大量佛经入藏,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影响甚钜除了和亲,实际还肩负着传教士的重责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嫁出去的,却不是太宗的女儿高祖李渊有女儿19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21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都知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皇帝的亲生女儿都不肯嫁到国外去和亲,——这绝不是什么好差事,要去让那些堂姐堂妹们去文成公主究竟是谁的女儿?竟不知道所有的文献只记载是“唐宗室女”,也就是姓李一般而言,公主的父亲即使是亲王,也会在史籍中注明,不至于这样含糊如果只以宗室女的身份出嫁,说明她与皇帝的宗亲关系较远,比方可能只是某任皇帝的堂兄弟之女或孙女,而且其父亲的爵位也不会太高唐朝和亲的公主,还有的只是“宗室出女”,即某位公主的女儿,或某位王亲的外孙女宗室女与宗室出女本无资格封为公主,但“和亲”事关重大,不妨破格提拔,给一个公主头衔,好打发她上路第一位执行和亲外交的唐朝公主,是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即文成公主入藏的头一年,嫁给吐谷浑末代国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
由淮阳王李道明以左骁卫大将军衔,与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持节护送于吐谷浑即使只是出嫁旁系宗亲,礼仪也十分隆重大概还想借此蒙混过关,让人家以为做的是天可汗唐太宗的真女婿不料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泄漏了“国家机密”:弘化公主并非皇帝的亲生女因这起严重的外交事件,李道明被革除王位,降职为郓州刺史唐立国之初,一度大封宗室,亲王到处都是,不稀罕太宗即位,采纳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之议,将大批宗室降爵为郡公,仅少数有功者(主要是战功)封王而至李世民族兄弟辈而能继续王位者,只剩下河间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等了了几位李道明原不过武都郡公,自己倒没什么战功,是他哥哥淮阳王李道玄十九岁战死沙场,因袭其位弘化公主出嫁时才十七岁,三十岁那年,立国三百五十年的吐谷浑为吐蕃所灭,诺曷钵及其残部被唐高宗内徙至甘肃安置吐谷浑故国所在地青海,自此成为吐蕃(大西藏)的一部分第二位和亲的文成公主则幸运多了,她嫁的是吐蕃王国的第一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