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格式塔心理学与中国画中的留白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30KB
约3页
文档ID:235607986
格式塔心理学与中国画中的留白论文_第1页
1/3

格式塔心理学与中国画中的留白论文本文关键词:中国,心理学,画中,格式,论文本文简介: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艺术作品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经过作者准确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与暗示,却能与读者的心理结构形成某种微妙的联系,从而让读者看到整座冰山的真实面目,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本文内容: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艺术作品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经过作者准确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与暗示,却能与读者的心理结构形成某种微妙的联系,从而让读者看到整座冰山的真实面目,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中国画中的留白与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下面我将浅谈两者之间的联系二、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研究的出发点是“完形”,而完形有三个特点:1、它反对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组织认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综合,并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

反之,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2、在其大小、方位等发生改变的时候,仍然保持整体性和功能不变,具有变调性3、完形是客体经过知觉活动组织成的整体,是客观的刺激物在主体知觉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式样总之,人们在观看的时候,物体内在的物理结构使人通过视觉形成了一种和谐一体的心理结构即异质同构其次,格式塔是一个力的结构有中心,有边缘,有重心,有倾向,有主次,有虚实,有对比,完形自发组织地追求着一种平衡,力的蕴涵、运动都围绕着平衡进行这种平衡,是力的平衡、动态的平衡再次,格式塔从客体方面讲,是结构;从主体方面讲,是组织格式塔的活动原则有两个:简化与张力简化就是以尽量少的特征、样式把复杂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力的骨架简化以分层、分类、忽略等多种方式,走向知觉上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点、线、面的结合,色彩的对比、过渡,其中蕴涵着内在的倾向性的张力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不仅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意义,同时对整个艺术领域尤其对设计艺术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三、留白与格式塔心理学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

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文同的《墨竹图》文同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当视觉分化但图形的外轮廓线不明晰时,在某些条件下知觉有着使轮廓线弥合而形成完整的图形知觉的趋势这是一种将空间上有间隙的图形组合的更加紧密或单个图形单元更加完整的倾向,是完形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来看,《墨竹图》的留白艺术表述,恰恰就给予视觉组成了一个完形结构,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格式塔。

到了近代,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中更是把用“留白”把画中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先生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远处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字恍◎蝌剿呈贫下,穿过石隙,没有蛙声胜过蛙声,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岩石故意用厚实的浓墨,黑白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着墨方式和泉水的大面积留白处理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让观者仿佛真正身临其境,听到那涓涓的泉水,听到小蝌蚪快乐的跳出水面的声音四、结论通过对以上两组国画作品的留白分析,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留白的内涵与格式塔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中国画中的留白这一独特的技法延续至今,其中的内涵是相当丰厚的,它有着很传统的思想依据,一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气”理宇宙说;二是道家的美学思想“气”归“道”,而“道”为“虚无”,如老子的“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和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留白给了中国画无尽的想象空间,也给了人们无穷的浩渺之感《深山藏古寺》只画山峦、密林与一个挑水上山的和尚,却完全找不到古寺,但这“冰山的一角”却给观者提供了准确的形象与暗示,从而与观者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了一个“完形”,也就是格式塔。

在这个格式塔中,观画者自然能够“看”到隐藏在深山中的古寺反观格式塔心理学,其重心在于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完形结构,选取艺术的“形式”及其与知觉的关系考察文学艺术,进而提出整体性的原则不正是归纳演绎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精髓吗?国画留白,独特而深远让人们烦躁的心得以安静,也让人们禁锢的思维得以发散,我们在观看画作的同时心中构建起格式塔,填补了画面中的“白”,完形在每个个体的知觉活动中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