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记(毛姆文集) 读后感1500字作者:毛姆“我从没说过自己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我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人物才好动笔,不过我总是运用想象力、创作力以及戏剧感,把素材变成我自己的东西毛姆如是说从一八九二年他十八岁开始,毛姆就养成随时记录各种创作素材的习惯,这一习惯他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一九四九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毛姆从他保存的十五册笔记、备忘录和旅游札记中精挑细选并加以简明的按语,出版了这本《作家笔记》这无疑是毛姆最为重要也最为真实的作品之一,等于是在正式放弃虚构文学创作后将他“写作素材的仓库”亦即他创作的终极秘密公之于众了虽然之后还出版了《随性而至》和《观点》这两本随笔和评论集,《作家笔记》可以看作毛姆一生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终点,是他对自己一生漫长的文学生涯的告别作家笔记(毛姆文集)读后感大多人什么都看不见,我却能把眼面前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毛姆在笔记上留下的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好久毛姆说自己能把眼面前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这个“能”,我认为不是具有了某种能力的能,而是掌握了某种方法的能反过来说,大多数人什么都看不见,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看见,而是他们没有学会像毛姆那样去看毛姆是怎么看的呢?读完这本笔记我发现,毛姆不像大多数人那样,仅仅用眼睛看,他更是在用笔看。
这本笔记里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毛姆随手记下的见闻新认识的某人,才涉足的某地,今晨海上的朝霞,昨夜月下的沙滩一只鸟,一棵树,一次潮涌,一场舞蹈,没有什么能被毛姆放过,他随身带着笔记本,笔耕不辍一九零四年之前,毛姆的笔记中有很多练笔的痕迹他经常变换着不同的文风,尝试将法语中的流行写法引入到英语表达中有些段略充满了各种形容词和比喻句,就像是刻意在练习修辞技术但从一九一四年开始,笔记的风格变得稳定而一致就是我们在他小说里读到的那种风格,简单的词汇和句式下冷静而精确的叙述风格之后三十年的笔记中,我几乎没有发现他的文风再发生什么变化可以说从一九一四年起,毛姆不再需要通过笔记来练习写作了,可他的笔记却越写越多了这也许并不稀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作家收集素材是必须的功课但只有作家自己才知道烂笔头的真实作用,写下一段文字,除了能为今后的创作留下素材,这一行为更大的价值,是把眼前看见的现实用文字的形式转化成自己的意识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写下的东西才是自己真正看到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毛姆说大多数人什么都看不见的原因,因为大多数人什么都没写下来人对信息的感知都是被动的,但要想真正获取信息里的内容则需要付出主观的努力。
吃着爆米花看电影,两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虽然你的视线从未离开过银幕,可你真的获取到了多少信息呢?恐怕大多数人在挠了半天头之后,给出的反馈只是好看或者不好看从信息学的角度说,如果一部电影的信息量是10,000,000,000比特(约1GB),好看/不好看这一反馈的信息量只有1比特,信息丢失率为99.99999999%,说这是什么都看不见并不过分世界无时无刻不涌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又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大多数人对于看到的一切无动于衷,任凭它们来去匆匆,这便是什么都看不见了只有当我们对自己所见所感有了反思,我们才真正睁开了双眼所谓用心观察,正是看完之后仔细回想的过程而不停地通过回想来确认刚才看到的事实,大概是作家们不停笔记的真正目的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如今大行其道的数码科技的恐怖每当要记下一些见闻的时候,我们拿起的早已不是纸笔,而是“四千八百万智能三摄”自动识别,自动对焦,前景提亮,背景虚化,一切都是由AI完成的当我们在朋友圈里晒出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照片里所展现的究竟是我们看到的世界还是AI看到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思不能仅仅停留在脑海里,它必须通过某种媒介显性地表达出来,通过某种形式对我的世界产生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的存在对于大众来说,文字可能是最合适的媒介把经历过的一切通过文字加以确认,在笔记中寻找自我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作家记笔记的理由,更是我们每个人记笔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