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届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生物(解析版)

刚**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2MB
约23页
文档ID:613952780
2025届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生物(解析版)_第1页
1/23

2025新高考单科模拟综合卷生物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细胞中20多种元素组成了多种多样的化合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都能参与物质运输B. 淀粉和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C. 动物脂肪大多含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D. 某些蛋白质、核酸分子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答案】A【解析】【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详解】A、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A错误;B、淀粉和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其中淀粉用于植物储能,糖原用于动物储能,B正确;C、动物脂肪大多含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动物脂肪大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液态,C正确;D、某些蛋白质、核酸分子可以作为酶,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D正确。

故选A2. 雌性大鼠脑垂体细胞内某蛋白质类激素合成过多时,一部分含该激素的分泌颗粒将与溶酶体融合,来降解过多的该激素这种溶酶体分解胞内过剩的分泌颗粒的作用称为粒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激素与溶酶体酶的加工都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B. 溶酶体与分泌颗粒的融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 粒溶作用参与维持体液中该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D. 粒溶作用可实现细胞中物质的再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激素为分泌蛋白,与溶酶体酶的合成加工途径相似,均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初加工,高尔基体再加工,A正确;B、溶酶体与分泌颗粒的融合发生在细胞内,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C、由题意可知,相关激素含量过高时发生粒溶,维持体液中该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D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的“消化车间”,溶酶体参与该降解过程,分解后的产物—氨基酸可再重新被利用,D正确。

故选B3. 植物体内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将果胶降解为半乳糖醛酸,能促进果实的软化和成熟脱落为探究该酶的特性,进行以下4组实验,条件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条件及产物组别果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Ca2+Mn2+55℃半乳糖醛酸①++---+②+++---③++-+-+++④++--+++注:“+”表示存在和量的多少,“-”表示无①~③组在常温下实验A. 分析①②③组可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不同离子的影响B. 分析①④组可知,其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半乳糖醛酸的量C. 55℃可能高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适温度D. 该实验可证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不具有专一性【答案】D【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解】A、由①②③条件为离子不同,因变量为半乳糖醛酸的量,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离子影响,A正确;B、由①④组条件只有温度不同,自变量为温度,检测指标为半乳糖醛酸的量,反映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B正确;C、55℃温度下,半乳糖醛酸的含量低于组③,说明55℃可能高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适温度,C正确;D、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只能催化果胶的分解,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D4. 浙江大学研究组发现,高等动物的体细胞在分裂时存在“分配不均”现象:DNA无损伤的染色体移向一个子代细胞甲,而DNA损伤的染色体都被“隔离”到另一个子代细胞乙中,并倾向于发生细胞周期阻滞或细胞死亡根据该发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年龄较小的动物体细胞中更容易发生“分配不均”现象B. “分配不均”现象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 若细胞乙发生死亡,该过程中始终有膜封闭,不会引起炎症D. 染色体“分配不均”可以保证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1)分裂间期:DNA复制、相关蛋白质合成2)分裂期: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后期:着丝粒(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A、年龄较大细胞相较于年龄较小的细胞存在更多的DNA损伤,因此更适合用来观察非随机分离现象,A错误;B、DNA 损伤的染色体都被“隔离”到了另一个子代细胞中,说明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染色体非随机分配的现象,B正确;C、该现象引起的细胞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不会引起炎症,C正确;D、DNA无损伤的染色体移向一个子代细胞甲,DNA损伤的染色体都被“隔离”到另一个子代细胞乙并倾向于死亡,染色体“分配不均”可以保证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D正确5. 外显率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群体中含显性基因的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的百分率现有一个含多种基因型的果蝇种群,将一对纯合小眼果蝇杂交,F1中小眼:正常眼=3:2(小眼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 A 基因控制)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环境下,基因型为 AA 个体的外显率为60%B. 让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小眼:正常眼=3: 2C. 一对基因型为 Aa的果蝇交配,子代中小眼个体占3/4D. 在该果蝇群体中,表现为正常眼的基因型可能有3种【答案】C【解析】【分析】将一对纯合小眼果蝇杂交,小眼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 A 基因控制,故该果蝇基因型为AA,产生后代基因型均为AA,理论上均为小眼,但是F1中小眼:正常眼=3:2,说明A基因存在一定的外显率。

详解】A、将一对纯合小眼果蝇杂交,小眼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 A 基因控制,故该果蝇基因型为AA,产生后代基因型均为AA,理论上均为小眼,但是F1中小眼:正常眼=3:2,外显率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群体中含显性基因的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的百分率,故该环境下,基因型为 AA 个体的外显率为(3÷5)×100%即60%,A正确;B、让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即AA与AA杂交,子代均为AA,F2中小眼:正常眼比值仍为3: 2,B正确;C、一对基因型为 Aa的果蝇交配,子代为1/4AA、2/4Aa、1/4aa,由于A基因的外显率为60%,故子代中小眼个体占1/4×60%+2/4×60%=9/20,C错误;D、在该果蝇群体中,表现为正常眼的基因型可能有3种:AA、Aa、aa,D正确6. 栽培稻是由野生稻长期引种栽培获得的,与野生稻属于同一物种在引种栽培过程中,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部分变异类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通过基因组测序可以检测栽培稻和野生稻遗传物质的差异B. 2号染色体A基因所片段整合到6号染色体上实现了基因重组C. 图示变异导致了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 让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选育,有可能找回部分丢失的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详解】A、基因组测序可测定染色体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通过基因组测序可以检测栽培稻和野生稻遗传物质的差异,A正确;B、2号染色体的A基因转移到6号染色体上,该变异类型为易位,不是基因重组,B错误;C、图示变异2号染色体的A基因转移到6号染色体上,该变异类型为易位,易位导致了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C正确;D、栽培稻和野生稻属于同一物种,让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选育,有可能找回部分丢失的基因,D正确7. “进化稳定策略”是指占群体绝大多数的个体选择某种生存策略,少数突变个体无法侵入这个群体,或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突变体要么改变原有生存策略而选择绝大多数个体的生存策略,要么在进化过程中消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进化稳定策略”有利于种群自身基因长期保存下去B. 突变个体出现可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少数突变个体的生存策略在竞争中获胜的几率很小D. “进化稳定策略”有利于种群内的个体协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进化稳定策略”是指占群体绝大多数的个体选择某种生存策略,少数突变个体无法侵入这个群体,或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突变体要么改变原有生存策略而选择绝大多数个体的生存策略,要么在进化过程中消失,“进化稳定策略”有利于种群自身基因长期保存下去,A正确;B、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根据题意,突变体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要么淘汰,要么融入原种群中,故突变个体的出现可能会使整个群体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C、少数突变个体的生存策略很难适应环境,在竞争中获胜几率很低,C正确;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进化稳定策略”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不能称为协同进化,D错误8. 谷氨酸(Glu)是一种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研究表明,Glu在听觉信号的传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若Glu释放过量或降解受阻,则可能引起耳蜗中的听毛细胞受损。

激动剂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受体发挥功能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Glu可使突触间隙中K⁺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