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原卷版)

刚**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7.77KB
约9页
文档ID:613952821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原卷版)_第1页
1/9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并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一起被誉为四大文明与后三种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延续性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书写了光彩夺目的时代华章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劳动史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优秀品格,所有的快乐,都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所有的苦难,都可以通过劳动得到缓解由此可知,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天下未有不劳而成也,并且中国古人通过劳动逐渐形成了安身立命论、修德育人论和富国安邦论等相关劳动观成果,为后人尊重劳动、推崇劳动起到了勉励作用,这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耕种劳作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赖以生存的方式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这种生活方式深深植根于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民的生计在于勤俭,勤俭就不会缺乏财物从采集、捕捞、狩猎到农耕、种植,华夏先民在漫长的农业时代进行的农业劳动,都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仅从古诗来看,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刻画了唐代农民在烈日下锄禾而汗流浃背的场景,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农业劳动的辛苦以及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绘了农民在五月份收割麦子的情景,他们气力殆尽而不知酷热,但愿炎热的夏天再长一点;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呈现的是当时农村劳动人民夏日的奔忙从这三位诗人笔下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劳动作为生存生活的重要途径而从不懈怠中国古人不仅在劳动中获得了满足感,而且也享受了劳动的果实,他们在劳动中不断地找寻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以证明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习近平总书记从古人对劳动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出发,强调个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梦想,才能铸就生命辉煌。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业是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先民们生存的第一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耕文明开始兴起,继而耕读文化也逐渐盛行所谓耕读,就是古代先民将“耕”与“读”有机结合,他们白天从事农业劳动,晚上刻苦读书耕读不仅是指一种半耕半读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价值追求与文化修养耕读文化倡导了一种以耕读为荣的优良传统,成为人们立德、修身、育人的重要方式,世代相传自此以后,“耕读”就作为一则重要的家规家训,以勉励子孙后代在思想上重视耕读,在行动上做到辛勤耕作,读书进步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从中可以看出,他鼓励子孙要身体力行、学习生产劳动,关注社会与学习知识相统一;张履祥在《训子语》中写道:“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道出了“耕”与“读”的关系,勉励后人力行与修身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开篇指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闭门户,必亲自检点勉励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在劳动中修身养性;《曾国藩家书》中也有“以耕读为本,乃是长久之计”的表述,指出了耕与读的重要性通过家训与耕读的关系可知,辛勤劳动可以培养勤奋和务实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体悟劳动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刻苦读书可以培养高尚情操,修身立德。

习近平总书记从先民们对劳动修德育人的作用出发,指出了劳动是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从而用劳动树立道德、增加智慧、增强体质、提升美育在我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也是兴国立国的基础而从事农业劳动则为民众生活和国家立国提供了最为基础的保障人们通过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墨子把“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作为“七患”之一,指出了农业劳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想维护国家治理,增加社会财富,达到民生福祉,就必须重视劳动生产纵观古代历史,光武中兴、大唐盛世和康乾盛世等盛世的出现,无不与当时人们的辛勤劳动有关,人们通过劳动实现了经济上的富足,社会上的安定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实业救国,就是通过看得见的劳动来使国家摆脱被殖民被侵略的悲惨境地由此可知,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后唐庄宗失去天下的原因时所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习近平总书记汲取劳动对富国安邦的智慧和力量,指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辛勤劳动。

摘编自王唐胤《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研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延续性,时至今日依旧延续发展B.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古人的日常生活都围绕耕作展开,“昏晨力作,夜以继日”正体现这点C. 耕读是将白天从事农业劳动与晚上刻苦读书有机结合,是先民高尚情怀、价值追求和文化修养的体现D. 盛世的出现与当时人们的辛勤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通过劳动实现了经济上的富足和社会上的安定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分论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B. 文章将中华文明与其他三种文明相比,引出中心论点“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延续性”C. 文章论述耕读文化时,运用颜之推、张履祥等人的家训来论证,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D. 文章举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例子,说明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增广贤文》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两句,表明了“耕”与“读”的密切关系,且两者不可偏废。

B. 《诗经·周南·芣苢》和杨万里《插秧歌》中都描述了人们劳动的场景,体现出劳动的价值及人们对劳动的热爱C. 袁隆平院士几十年田间劳作与科研攻坚,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诠释了“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这一观点D. “种子达人”钟扬先生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道出了劳动与富国安邦的关系4. 中国古诗词中蕴藏着哪些劳动观?请根据材料第二段中的诗句概括说明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丢失土地的人周齐林一许多年过去,我依旧清晰地记得一九九八年春节过后,那个落雨的清晨屋檐上的雨水掉落在地,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村庄的人还沉浸在睡梦里犬吠声由远及近地传来母亲和我把父亲送到小镇的汽车站车启动,车身颤抖起来,车尾冒出一阵浓烟母亲和我撑着伞站立在雨水中,直至那辆中巴车消失在小路的尽头,才转身往回走身为木匠的父亲第一次离开老家,跟着村里人踏上了前往广东的汽车我对城市最初的印象来自父亲父亲每次在里都会跟我讲深圳的世界之窗、航空母舰主题公园,青岛奔腾的大海,北京的长城、故宫以及安徽的黄山。

腊月,父亲每次疲惫地从异乡归来,总是会眉飞色舞、不知疲倦地讲外面世界的色彩父亲的身上弥漫着城市的气息,他给我们带回来的方便面和波司登鞋子,我们都爱不释手父亲的一言一行,让我对城市充满好奇多年后,我渐谙世事,才知道父亲在城市的屈辱和艰辛每次过年回来,他买的都是无座票,深夜实在站累了,就蹲在两个车厢的连接处眯上一小会儿父亲在我们面前的吹嘘不过是为了掩饰他的不堪和艰辛迁徙是这几代人的宿命随着成长的步履,我慢慢远离故土二〇〇七年大学毕业后,同样是一个雨天,我登上前往广东的火车在时光的流逝中,雨的意义变得复杂,成为漂泊的象征和隐喻雨是潮湿而伤感的雨冲刷着一切,让大地重新变得干净家是一个沉重的字眼,我身边很多这样那样的亲戚和朋友,在外谋生多年,有的人衣锦还乡,有的人则是面带菜色,带着满身的疾病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二当我结束颠沛流离的日子,生活日趋稳定下来,过往那些苦涩不堪的日子渐渐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在时光的浸润下,这些灰暗甚至残酷的记忆开始弥漫着温润的气息,成为我扎根异乡的土壤我对城乡经历的不断书写,不过是自我身份的怀疑、重建和确认一晃多年过去,我已在这个城市定居下来许多次深夜醒来,我心生恍惚。

夜色苍茫,看着窗外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致,我心底忽生悲凉之感,掐指一算,大学毕业后来莞至今,已近二十年我已由青年步入中年寂静的深夜,我内心深处常生出一种疏离感,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浓重年少时拼命想远离的故乡,多年后的今天却成为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内心深处的疏离感来自生存的重压、命运的无力感以及对生死等终极归宿问题的思索所引发的诸多困惑这些困惑交织在一起让疏离感愈来愈重回家二字变得意义复杂在我心底,回家指的是回千里之外的江西老家而下班后回的则是小区潜意识里,老家才是真正的家,是生命的根须和血脉所在而我居住的地方,只是钢筋混凝土铸就的房子这种疏离感具有普遍性户口是乡村通往城市的藩篱女儿出生后,我把户口迁到了东莞这意味着我成了没有土地的人,老家的一亩三分地不再属于我我曾在散文《忧伤的土地》里写到办理完户口迁移手续后的感受:客观上,户口的改变,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我与故乡断了关系我盯着新的身份证默默发呆身份证号前六位依然是362430,这是江西吉安永新的代码,它清晰地指明了我无法更改的来处这个细节让我烦躁的心忽然变得安静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把身份证揣在裤兜里,仿佛揣着整个故乡,揣着故乡的土地。

在城市生活多年,我的穿着、言谈举止以及生活方式俨然一个标准的城里人我早睡早起,注意养生,每天坚持用枸杞子泡水喝,脸上时刻露出礼貌的微笑,出门前总会在镜子前细细检查自己的形象是否干净整洁,周末按时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我开始不断矫正自己的口音,试图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些都是表象,我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对故土恋恋不忘,身上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当我在人群里或者寂静的小区听到乡音,身心不由得为之一颤,浑身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我对故乡的记忆始终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而时光这叶小舟在生命的河流里彻夜疾驰,不管不顾我与故乡是撕裂的,身在此岸,心却在彼岸,如一个笨拙的刻舟求剑者乡村与城市不再二元对立城乡一体化是必然的,在这个历史演变的进程中总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撕裂和阵痛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和人情社会在乡村,几乎没有秘密可言,一件好事或者坏事口口相传下迅速传遍整个村庄,成为孤寂乡村生活的边角料而城市高楼大厦里,一道道紧闭的大门宣示着彼此的空间和阵地在喧闹的、人流密集的城市,人如一滴水般消失于海洋乡村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一道道门串联在一起,紧密相连,编织成一个村庄的模样而城市里的防盗门和防盗窗,暗示着背后紧闭的心房。

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关于“啪嗒啪嗒”的雨声、犬吠声等细节描写,为全文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B. “我”潜意识里,老家才是真正的家,是生命的根须和血脉所在,表达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