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崤之战知识总结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9.63KB
约14页
文档ID:269998691
崤之战知识总结_第1页
1/14

崤之战知识总结1. <>知识点归纳一.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的历史,叙及悼公十四年晋国韩、魏、赵三家攻灭智伯的事,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二百五十多年的史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是为孔子编写的《春秋》作传(解说)的孔子修订的《春秋》,只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写一件事往往只用一句话,后人很难看懂它《左传》却把事件经过加以详尽的描述,使故事首尾完整当时为《春秋》作传的著名的还有两家,分别是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维妙维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描写战事尤其是它的特长二.关于作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记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班固还指明他是鲁国的太史但唐以后,学者多有异议据《论语》记载,左丘明和孔子同时,而《左传》结尾所提到的韩、魏、赵灭智伯的事,距孔子逝世已有七十多年所以后人认为《左传》成书应后于孔子,作者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列国情况的人,不一定是左丘明三.关于左丘明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他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孔子尝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先儒以为丘明好恶同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相传他作的《国语》司马迁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后人因其失明,称他为盲左四.《左传》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司马迁作《史记》很多地方采用《左传》的旧文,刘知几称《左传》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史通·杂说上》),可以看出其重要性五.《左传》的阅读参考书 《左传》的注本以西晋杜预作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较为通行唐孔颖达等《春秋左氏传正义》、清洪亮吉《春秋左氏传诂》、刘文祺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未完成,止于襄公五年)、日本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都可作为参考。

六.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公元前628年——公元前627年)公元前7世纪的上半叶,秦和晋都是强大的诸侯国,两国曾为友好相处 秦,本是中原西部的一个小国,周平王东迁时,才封秦襄公为诸侯经过九代国君的100多年的惨淡经营,秦国国力逐渐强盛,实力不断扩展,企图在中原称霸 晋献公有五子,长子申生因故被迫自杀,次子重耳被逼在外流亡19年重耳流亡途中,历尽千辛万苦;在郑国受过非礼的对待,到了秦国,才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女文赢为妻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登上君位,整顿内政,增强国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公元前630年,即发生肴之战的前两年,晋文公借口报郑文公对他无礼、以及在城濮之战中助楚背晋之仇,与秦联合围郑郑派大夫烛之武劝退秦师,瓦解了秦晋联盟后来秦背晋私与郑国结盟,派大夫杞子、逢孙、扬孙三人带兵驻扎郑国,表面上代郑设防,实际上一方面控制郑国,一方面对付晋国为此秦晋的矛盾日益加剧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这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晋国正值国丧,新君尚未即位;二是新即位的郑国国君郑穆公亲晋,可能会危及秦的利益秦穆公想发兵袭郑,认为杞子等三人可做内应,胜利较有把握。

为此,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据理劝阻,秦穆公不听,终于决定发兵袭郑未曾料到郑国已有准备,加上秦军自身的错误,袭郑失败,不得不退兵西归晋乘机在肴山追击秦军,秦军大败,三帅被虏这就是所谓肴之战,以秦败晋胜而结束七.内容解析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出兵前来,那么郑国就应手可得了 穆公访诸蹇叔秦穆公向蹇叔征求意见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不曾听说过军队因疲劳而力量衰弱,远方国家的主人却已做好了防备,恐怕不行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得知,劳师动众却没有收获,(军队)一定会产生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程千里,有谁会2. 谁有秦晋崤之战的知识梳理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14)秦伯素服郊次 一词多义 (1)“之” 字,在本文中主要作代词和助词。

作代词如“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代前面的“西师”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前一个“之”字是结构助词,当“的”讲,隔开主谓的标志,变句为词师所为”是复句的主语后一个“之”字,是代词,代前面的“师之所为”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两个“之字都是代词,代郑国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 即“以之为戮” (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之” 指代孟明等人 “之” 作为代词,还有复指宾语提前的作用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之” 复指提前的宾语“施” “之”作为助词,有好多种情况,最多是作“的”解释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即“北门的钥匙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即“你坟墓上的树木”再如“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君之惠”“孤之过”,都是“的”意思 “之”作为助词,常常用来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师出”本是主谓结构,但现在句子中,只是“见”的宾语,因此加个“之”字,变为“师之出”,“之”作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郑之有原圃,秦之有具囿也是这种情况郑有原圃,秦有具囿”本来都可以独立成句的,现在两句中间加个“犹”字,好像什么的意思,这就成为一个句子了。

那前后两个主谓结构中都要加个“之”字,以取消它们各自的独立性 (2)“其”字主要用作代词或副词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解成“他们的”“他们”,作代词用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两个“其”字,都代肴山,说肴山的南陵怎么样?北陵怎么样?“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其”,那里,指秦国的原圃 “其”作副词用的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其”都表反问的语气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3)“以”字主要作介词,表所用的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不以累臣衅鼓”不拿我们去衅鼓以公命赠孟明”用襄公之名义送给孟明 “以”字作介词表原因的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因为贪得而劳累了人民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我不因为你们的一点小过失而抹杀了你们的功劳以”字另一重要用途,作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结果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为使我国得到休息的机会,是我们让你们猎取动物的原因。

所以在两者之间加“以”字,作连词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也是如此,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还有表后者是前者结果的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二三子”是“孤违蹇叔”的结果,所以中间也用“以”作连词另外作为一般连词的,同“而” 字若潜师以来” 就是潜师而来遂墨以葬文公” 于是穿上黑色孝服而葬文公 (4)“焉”字作代词,相当“于之”--向他使皇武子辞焉”辞谢他们焉”代他们公辞焉”代蹇叔君何辱讨焉”何必委屈您去惩罚他们呢? “焉”作兼词,相当“于是”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的意义、作用肴有二陵焉”于是,在那里肴山有两座山峰在那里余收尔骨焉”“在此”之意于是我在那里收拾你的骸骨 “焉” 作副词,在句末表语气击之,必大捷焉” 一定能够获得大胜!语气词 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5)“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6)“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原来已经,副词) (7)“劳”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使动用法) 2)师劳力竭(劳累)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3. <>知识点归纳一.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的历史,叙及悼公十四年晋国韩、魏、赵三家攻灭智伯的事,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二百五十多年的史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是为孔子编写的《春秋》作传(解说)的孔子修订的《春秋》,只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写一件事往往只用一句话,后人很难看懂它《左传》却把事件经过加以详尽的描述,使故事首尾完整当时为《春秋》作传的著名的还有两家,分别是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维妙维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描写战事尤其是它的特长二.关于作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记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班固还指明他是鲁国的太史但唐以后,学者多有异议据《论语》记载,左丘明和孔子同时,而《左传》结尾所提到的韩、魏、赵灭智伯的事,距孔子逝世已有七十多年所以后人认为《左传》成书应后于孔子,作者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列国情况的人,不一定是左丘明三.关于左丘明 左丘明,春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