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经济发展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隋国庆 彭志强 单位:岳阳市人民政府 岳阳市行政学院 一、现实基础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从理论上说,环洞庭湖区应当只包括与洞庭湖相邻的滨湖堤垸地区,以及直接受洞庭湖影响需要堤垸保护的环洞庭湖其它平原地区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所指环洞庭湖区依据的是王克英主编的《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对洞庭湖区的界定:"洞庭湖区范围包括滨湖堤垸区及‘四水‘尾闾受堤垸保护地区"根据这一界定,环洞庭湖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所辖除平江县、石门县、桃江县、安化县外的24个县(市、区),面积3.2万平方公里,占三市总面积的71.11%其中属于纯湖区的有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屈原管理区、华容县、岳阳县、湘阴县、临湘市,武陵区、鼎城区、西洞庭管理区、西湖管理区、津市市、安乡县、汉寿县、澧县,资阳区、赫山区、大通湖管理区、沅江市、南县等21个县(市、区),面积2.48万平方公里,占湖区面积的77.43%;属于洞庭湖尾闾地区的有汨罗市、临澧县、桃源县等3个县(市),面积0.72万平方公里,占湖区总面积的22.57% 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鱼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苎麻及淡水珍珠产地。
湖区有耕地858千公顷,占三市耕地总面积1060千公顷的80.96%;其中,水田638千公顷,占湖区耕地面积的72.8%,主要种植双季稻,部分低渍湖田,过去主要种一季稻,现在大多已退田还湖,主要搞特种水产养殖、种莲藕;旱地238千公顷,占湖区耕地面积的27.2%,主要种植棉花、油菜、苎麻、烟叶、蔬菜、茶叶、柑橘、大豆、红薯、甘蔗、药材等林地1399千公顷,主要栽种树木、楠竹、水果养殖水面256千公顷,占全省养殖水面的55.78%,主要养鱼、养珍珠蚌、河蟹等特种水产,三市淡水珍珠产量占到了全球产量的一半其它农用地495千公顷,其中滩涂主要用于栽种速生树、种植芦苇、蓄草放牧;退田还湖用于蓄洪的面积主要用于种植速生树、芦苇和蓄草放牧丰富的湖区饲料资源,使猪、牛、羊、鸡、鸭、鹅、兔等养殖业蓬勃发展此外,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均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地、停歇地,每年在这里栖息的雁、鸭等水鸟达数百万羽,是鸟类的天堂和乐园据科学考察,仅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鱼类12目23科114种,鸟类16目43科234种,两栖类、腹足类、软体类、瓣鳃类等动物68种,植物115科159属1186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大鸨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3种洞庭湖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被誉为"长江中游的明珠"和"地球之肾" "十五"期间,环洞庭湖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湖区年平均GDP约为1200多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26∶38∶36,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多百分点,表明农业在洞庭湖区占有很大的份量在农业生产中又以农牧业占绝对优势2004年,湖区农业总产值为456多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顺次为49.4%、2.3%、36.4%、11.9%在种植业中,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举足轻重,其产值分别占48%和30%;在牧业中,以养猪为主,其产值占55%,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耕牛;在渔业中,天然捕捞很少,养殖占87%2004年,洞庭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3多亿元,其中轻工业占48.7%,重工业占51.3%在轻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占主导地位,主要是食品、纺织、造纸等行业。
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国有轻工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86.6%,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仅占13.4%在重工业中,原料工业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化学工业,如炼油、化肥、化学纤维等行业2004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国有重工业总产值中,原料工业占75.9%,加工工业占23.1%,而采掘工业仅占1%湖区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初级特征明显2004年,在第三产业的GDP构成中,洞庭湖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分别占28.1%和24.7%;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与水利管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很小,总共不到6% 二、模式构想 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既可从中观——————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从微观——————村组、企业、农户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环洞庭湖区的特色在"水",以及由水而形成了湖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对其进行科学开发与利用,是村组、企业、农户力所不及的且湖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组、企业、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它地区区别不大,可供参考的范例很多,因此,我们选择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1、总体思路构建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湖区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增加湖区农民收入、提高湖区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湖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突出加强洞庭湖治理、突出拓展非农就业为重点,走洞庭湖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洞庭湖经济圈,为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具有湖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发展重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确立的发展重点是: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提升湖区农业,以突出加强洞庭湖治理安稳湖区农村,以突出拓展非农就业致富湖区农民 (1)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提升湖区农业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灵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从人与水争地转向主动退让与水和谐相处、保持湖区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7年9月制定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认定,洞庭湖湖泊总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达301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九分之一。
随着"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水域面积还会逐步增加,如果湖泊面积恢复到4350平方公里(1949年的规模),湖区水域面积将增加到931.5千公顷,水资源总量将占全省的60.58%因此,根据洞庭湖水资源优势,在继续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从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出发,突出做好水的文章,大力发展蓝色农业、蓝色工业和蓝色服务业,理应成为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使蓝色湖泊经济成为提升环洞庭湖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p#分页标题#e# (2)以突出加强洞庭湖治理安稳湖区农村湖区的优势是水,忧患也是水在解放后的半个世纪里,共发生水灾37次,即4年3灾,使湖区人民饱受水患之苦如1998年,溃垸142处,倒房123.5万间,受灾2100万人,2500万亩受渍粮田均遭受不同程度减产,其中394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之巨,至今不少地方尚未得到完全恢复虽然这几年加高加固堤防2200多公里,其中一线堤防3471公里,二线堤防1509公里,但仅占须加固堤防的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加固三峡工程投运后,遇1954年型洪水,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将全面实施分蓄洪,目前洞庭湖区蓄洪安全建设远没有达到有计划、适时、适量分蓄洪水的要求。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整治洞庭湖,以安稳湖区农村,使湖区水患变成水利,使洞庭之水真正造福于湖区百姓 (3)以突出拓展非农就业致富湖区农民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关键在于不断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使农民离开土地、告别农业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第一,提高农民素质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目标,以农村中小学、职业学校、党校、干部培训学校、农广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基地,兴办农民培训中心,加大"阳光工程"和扶贫劳务技能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活动,使所有需要培训的青壮年农民全部都能够得到培训第二,增加就业岗位主要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纺织服装等工业,发展休闲、旅游、餐饮、商贸流通运输服务业,尽量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转移就业第三,组织劳务输出目前,湖区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外出务工收入,组织劳务输出,是致富农民最快捷的途径围绕实现劳务输出由零星型向规模型、无序型向有序型、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一方面要健全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广泛收集劳务信息,积极拓展国内外劳务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健全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
3、发展路径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应当走统筹湖区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环洞庭湖区资源一体化开发、产业一体化布局、产品一体化经营、市场一体化开拓、设施一体化建设、环境一体化保护,构筑环洞庭湖经济圈 (1)资源一体化开发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是环洞庭湖区三市共同的优势资源,这些资源是湖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共同自然物质基础特别是水资源,洞庭湖区径流由长江"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水"(湘、资、沅、澧)及区间径流组成,多年平均入湖年径流总量是鄱阳湖的2.5倍,洪泽湖的9.8倍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同饮一湖水,同享水利之福,同受水患之苦因此,对洞庭湖水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与利用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对庭湖水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必将带动因水而存在的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等环洞庭湖区其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2)产业一体化布局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必然要求产业一体化布局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等环洞庭湖区的优势资源综合表现在其共同派生出来的具有湖区特色的产业优势上。
由洪泛平原土地资源派生出来的种植业优势,由河流、湖泊、湿地水资源派生出来的水产养殖业优势,由河岸湖洲草地资源派生出来的畜牧业优势,由滩涂路渠林木资源派生出来的林业经济优势,由种植、养殖业派生出来的农产品加工优势,由河流、湖泊水资源派生出来的航运物流商贸业优势,由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等资源派生出来的旅游度假、观光休闲业优势等等,构成了洞庭湖区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湖区应在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产业布局,形成不同的产业带(链)和相关企业(集团、集群)及其与服务、管理机构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如岳阳围绕粮油棉麻、猪牛(羊)水产、蔬菜茶叶、竹木林纸四大产业链,每个县(市、区)都建成了2——3个规模较大、品牌较响、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种养基地,单品种集中连片种养达2000亩以上的板块有80多个益阳形成了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生态产业,链接基地超过1000万亩,五大产业链生产总值突破190亿元预计到2008年,五大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62亿元常德目前形成了粮食、棉花、草畜、珍珠、杨树、蔬菜、柑橘、楠竹、烤烟等8大产业带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大企业集团(集群),并向产业集群发展。
(3)产品一体化经营产业一体化布局,必然要求产品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的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产品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高低之分,基本的模式是"公司+农户",在此基础上,由低到高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今后"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将成为推进农产品一体化经营快速发展和提高农产品一体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