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发掘简报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14页
文档ID:303910947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发掘简报_第1页
1/14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发掘简报一、前言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左岸,地理坐标为39°35.152′N,109°45.659′E,海拔1281米(图一)其共有3个地点,目前均已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文化层发育在乌兰木伦河岸白垩系红砂岩冲沟的晚更新世地层中,上部覆盖着较厚的浅湖相和风沙沉积物经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文化层年代为距今5~6.5万年该遗址经多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并发现了火塘等遗迹现象,加上其年代的重要性,人选了2012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地层堆积连续,共有7个文化层经过连续几年的发掘,已发现数以万计的人类文化遗物,目前,2010-2012年度的发掘成果已有相关报告发表本文是对2013年度发掘工作的简要报告 二、2013年发掘概况 2013年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的发掘开始于10月中旬,历时约一个月本年度的发掘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通过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制品其中,发掘出土石制品275件,筛洗石制品449件,进一步补充了遗址的研究材料第二,对遗址的地层剖面进行了修整由于遗址堆积包含物为沙,很不稳定,下部泉水长年不绝,冬天受冻后,来年融化会使得堆积松软甚至脱离,从而使遗址剖面面临保护难的问题。

本年度将遗址直立的剖面修理成倾斜的面,不仅去除了即将垮塌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预防了再次塌方第三,探测了文化层的深度由于地下水位过深,在其最高水位继续向下发掘难以操作,发掘者通过打井的方法得到了遗址堆积的厚度,现有数据表明遗址剖面厚度超过10米 本年度发掘时间短,发掘面积和深度不大,揭露面积仅10平方米,共涉及4个文化层,但仍出土一定数量的石制品此外,在遗址剖面修整过程中,也筛洗出了较多的石制品 三、石制品分类与描述 乌兰木伦遗址2013年度发掘编号石制品275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片、废片原料有石英岩、石英、砂岩、燧石、片麻岩、硅质岩等,以石英岩为主,占90%以上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由于不同层发现的石制品面貌差异不大,因此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描述 1.石核10件,占石制品总数的3.6%可分为多台面石核和石片石核,原料均为石英岩石核形状、尺寸不集中,这与石核毛坯有关,石片毛坯和砾石毛坯尺寸会有一定差别剥片方法均为硬锤锤击法,多在砾石面直接剥片 (1)石片石核4件 标本13KW1⑦38 原料为石英岩,表皮呈青黄色,内部呈黑色;颗粒较为细腻,质地较好。

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毛坯为破裂面台面的Ⅳ型石片,腹面较平,打击点较为清楚形态呈椭圆形,较厚最大长、宽、厚分别为49.1毫米、33.6毫米、15.1毫米,重24克以背面为台面,在其左侧边和右侧边对向剥片,并成功剥下了3件石片最大剥片疤长、宽分别为18.8毫米、31.8毫米该石核属于广义的孔贝瓦石核(图二,2) (2)多_面石核6件 标本13KW1②410原料为灰色石英岩,颗粒中等,毛坯为砾石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标本形态不规则,最大长、宽、厚分别为50.2毫米、40.9毫米、33.8毫米,重55克一共有4个台面,其中3个台面剥下的石片都集中在一个剥片面,可见剥下的最大片疤长、宽分别为27.1毫米、31.6毫米另一次剥片的剥片面在主要剥片面的背面,只剥下了一件石片,且较小,并遇到节理而折断在石皮面上还可见到许多密集的分别有148件、21件、8件 标本13KW1③356 Ⅰ型石片,石锤掉落片疤原料为黑、灰、黄杂色石英岩,颗粒较为粗大,含隐性节理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近似梯形,技术尺寸大小与最大尺寸相反,技术长、宽、厚分别为24.9毫米、39.6毫米、4.1毫米,重4克。

线状台面腹面平,打击点散漫,半锥体浅平侧边形态反汇聚状,末端形态为羽状在石片的背面靠近台面部分还可见到很多因打击形成的破损痕迹(图三,11) 标本13KW1③395 Ⅰ型石片原料为深黄色石英岩,颗粒较为细腻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近似椭圆形,技术尺寸大小与最大尺寸相反,技术长、宽、厚分别为16.2毫米、24.8毫米、4.8毫米,重2克石皮台面,长、宽分别为3.1毫米、10.5毫米,台面内角96°,台面外角90°腹面凹,打击点较为集中,半锥体微凸,放射线清楚侧边形态呈扇形,末端形态为羽状(图三,12) 标本13KW1②409Ⅱ型石片原料为灰色石英岩,颗粒较为细腻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该标本形态近似半圆形,最大长、宽与技术长、宽相反,技术长、宽分别为24.1毫米、29.7毫米,厚19.3毫米,重5克石皮台面,较为平整台面长、宽分别为8.4毫米、25毫米,台面内角108°,台面外角56°腹面较平,可见两个打击点,属于双锥石片;两个打击点距离较近,较为集中,半椎体都较为浅平侧边形态呈扇形,末端呈羽状背面凸,可见2个主要的阴疤方向与石片方向相同(图三,10)标本13KW1③156 Ⅱ型石片。

原料为石英岩,内部呈灰色,表皮呈黄色;颗粒较为细腻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为半圆形,最大长、宽分别为43.2毫米、27.8毫米,技术长、宽分别为27.9毫米、38.6毫米,厚10.8毫米,重13克自然台面,台面长、宽分别为5.4毫米、23.9毫米,台面内角89°,台面外角95°腹面不平整,可见三个打击点和半椎体,距离较近;半椎体均较为突出,放射线较为清楚边缘形态准平行,末端形态为羽状背面形态不平整,石皮面比例占20%,可见2个阴疤,一个方向向右,一个方向向下(图三,8) 标本13KW1③263 Ⅱ型石片原料为灰色石英岩,颗粒中等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为三角形,最大长、宽与技术长、宽相同,技术长、宽分别为48.5毫米、32.5毫米,厚16.3毫米,重19克自然台面,台面长、宽分别为2.9毫米、10.5毫米,台面内角98°,台面外角84°腹面平整,打击点集中,半椎体浅平,同心波依稀可见边缘形态反汇聚,末端形态为羽状背面形态凸,其自然面在中部形成一个高点;石皮面比例占50%主要阴疤是以背面中间高点为界向两侧剥片(图三,3) 标本13KW1③317 Ⅱ型石片。

原料为红褐色石英岩,颗粒较为细腻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为三角形,最大长、宽与技术长、宽相同,技术长、宽分别为35.4毫米、31.9毫米,厚9.2毫米,重11克自然台面,台面长、宽分别为8.5毫米、30.7毫米,台面内角100°,台面外角70°腹面微凸,打击点集中,半椎体较为凸出,放射线清楚边缘形态反汇聚,末端形态为羽状背面形态凹,其主要阴疤方向与石片方向相同石皮比例20%,主要分布在右缺咴担ㄍ既,6) 标本13KW1②544 Ⅱ型石片原料为青黑色石英岩,颗粒细腻,质地较好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标本形态呈梯形,最大尺寸与技术尺寸相反,技术长、宽分别为17.9毫米、30.9毫米,厚8.3毫米,重3克石皮台面,较为平整台面长、宽分别为4.5毫米、20.3毫米,台面内角123°,台面外角76°腹面凸,打击点集中,半椎体凸出,放射线清楚边缘形态准平行,末端形态为台阶状背面较平,可见两个阴疤,―个方向向下,一个方向向左背面石皮比例50%(图三,9) 标本13KW1③318 Ⅲ型石片原料为褐色石英岩,颗粒较细腻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呈三角形,技术尺寸与最大尺寸相同,技术长、宽分别为46.9毫米、41.3毫米,厚14.2毫米,重20克。

石皮台面,台面长、宽分别为13.9毫米、43.2毫米,台面内角100°,台面外角74°腹面鼓凸,打击点集中,半椎体凸出,放射线清楚侧边形态汇聚,末端呈羽状背面凸,可见来自多个方向的阴疤(图三,4) 标本13KW1③319 Ⅲ型石片原料为黄褐色石英岩,颗粒中等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呈长方形,技术尺寸与最大尺寸相同,技术长、宽分别为37.5毫米、23.1毫米,厚9.2毫米,重7克石皮台面,较小,台面长、宽分别为2.4毫米、5毫米,台面内角100°,台面外角87°腹而较平,打击点集中,半椎体微凸,放射线清楚,可见台阶状锥疤侧边形态准平行,末端呈羽状背面凸,右侧是一个向左的阴疤,左侧是一个向下的阴疤,并相交成一条纵脊(图三,5) 标本13KW1③254 Ⅴ型石片原料为灰褐色石英岩,颗粒较为细腻,质地较好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呈梯形,技术长、宽与最大长、宽相同,技术长、宽分别为34.9毫米、25.5毫米,厚8.8毫米,重8克破裂面台面,较为平整,呈三角形,台面长、宽分别为24.2毫米、8.3毫米,台面内角110°,台面外角65°腹面略平,打击点集中,半椎体微凸,放射线清楚,同心波可见。

背面凸,中间有一条自然纵脊;石皮比例90%;只有一个小阴疤分布在右下部(图三,7) 标本13KW1③157 Ⅴ型石片原料为黄褐色石英岩,颗粒较为细腻,质地较好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不规则,技术长、宽与最大长、宽相同,技术长、宽分别为54.5毫米、43.1毫米,厚18.9毫米,重34克破裂面台面,非常平整,呈三角形,台面长、宽分别为19.9毫米、35.4毫米,台面内角118°,台面外角68°腹面略平,两个打击点距离较近,且均较为集中;半椎体微凸背面凸,石皮比例10%,主要分布在下部;背面阴疤方向主要为向下和向右(图三,2) 标本13KW1③419 Ⅴ型石片原料为灰、黄杂色燧石,颗粒非常细腻,质地很好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呈半椭圆形,最大长、宽与技术长、宽相同,技术长、宽分别为62.5毫米、46.2毫米,厚16毫米,重42克破裂面台面,非常平整;台面长、宽分别为14.3毫米、48.3毫米,台面内角116°,台面外角72°腹面微凸可见两个打击点,属于双锥石片;两个打击点距离非常近,半锥体均较为突出侧边形态呈扇形,远端呈羽状(图三,1) 标本13KW1③193 Ⅵ型石片。

原料为灰色石英岩,颗粒细腻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呈三角形,技术尺寸与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2013年发掘简报最大尺寸相反,技术长、宽、厚分别为16毫米、23.9毫米、3.6毫米,重1克点状台面腹面较平,打击点集中,半锥体微凸,放射线较为清楚侧边形态反汇聚,末端呈台阶状背面微凸,主要阴疤与石片同向(图三,13) 标本13KW1③257 Ⅵ型石片原料为黄色石英岩,颗粒较为细腻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形态呈梯形,技术尺寸与最大尺寸相反,技术长、宽、厚分别为19.8毫米、38.3毫米、7.7毫米,重5克破裂面台面,呈弧形台面长、宽分别为6.7毫米、16.3毫米,台面内角97°,台面外角91°腹面凸,打击点散漫,半锥体凸出,放射线较为清楚侧边形态反汇聚,末端呈背向卷背面凹,最后的阴疤与石片同向(图三,14)3.工具20件,占石制品总数的7.3%工具类型包括凹缺器、刮削器、锯齿刃器、尖状器,原料有石英岩、燧石和石英,分别有17件、2件、1件全部采用锤击法加工 (1)凹缺器7件原料主要为石英岩,有6件,另外还有燧石标本1件根据凹缺器刃口数量可分为单凹缺器和双凹缺器,分别有5件和2件。

标本13KW1③253 单凹缺器原料为深红色石英岩,颗粒较为细腻,含隐性节理毛坯为Ⅵ型石片,点状石片保存较好,表面不见磨蚀和风化痕迹该标本近似梯形,最大长、宽、厚分别为20毫米、18.6毫米、9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