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_1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50KB
约8页
文档ID:190592677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_1_第1页
1/8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孙思邈 养生论述养性”和“养老”,即养生之道和老年保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抑情节欲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3.依时摄养4.内视、调情5.食宜、食养和食疗6.服食、服水7.养老 钱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1)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气血未实2)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3)关于“变蒸”之说 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小儿疾患的治疗,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蛮补” 刘完素 六气皆从火化:刘氏认为火热与风、燥、湿、寒四气不但可以相兼为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病理性的相互转化即风、燥、湿、寒四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的原因之一①风与火热:风属木,木能生火,风又可以助火,而热极又可生风,因此风和火热可以互相转换,即风能生火助火,热极生风风火兼化之证甚为多见,当配以清凉之治②湿与火热:湿邪郁滞,可以化生火热,即“积湿成热”“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湿和热不但可以互生,并且二者可相兼为病。

刘氏治水肿腹胀,每以辛苦寒药为君而利其大小便③燥与火热:燥邪干燥,易伤津液,津枯则火热自生热盛伤津亦可成燥燥则液亏,水乏则热炽,故燥热常兼化④寒与火热:伤于寒邪,阳气怫郁,不满宣散,可化生热证热极生寒热极生寒并非火热化生寒邪,而是“火极似水”的假寒现象寒热兼化,在临床中常见于“冷热相并”之证 李杲 一、对内伤热中证的论述: 1.致病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失调,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 2.病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③谷气下流,湿火相合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⑤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3.症状: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乏力);火热亢盛:身热而烦、气高而喘、面红耳赤、渴而脉洪大 4.治疗: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升发阳气——升麻、柴胡;桔皮——导气;当归——行血养血和血,流通) 二、脾胃论:脾胃内伤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元气即真气,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

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运动着,运动形式:升降浮沉 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内伤发病主要病机: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主要病因: 1.饮食不节则胃病 2.形体劳逸则脾病 3.精神刺激(三者中最重要)(逍遥散)累及它脏脾胃一虚,肺暴受病”“脾胃虚弱,阳气不开”“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 张从正 一、攻邪理论 1、论病首重邪气: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2、三邪(天、地、人三邪)致病说 3、汗吐下攻邪三法(1)汗法(2)吐法(3)下法 二、反对滥用补法:(1)主张食补:对于虚证与养生,张氏主张先用饮食调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反对邪未去而言补,尤其是详细分析了滥用补法的危害 (2)寓补于攻:张氏应用补法,并非以应用温补药物为首选,而是多以攻药居其先,寓补 于通之中,并强调说“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如“存阴”于“急下”,就是寓补于泻的方法 朱震亨 阳有余阴不足论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天人合一(天道即是阳有余而阴不足)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赵献可 命门: (一)命门有位无形,为人身“真君真主”: 1、命门位于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自下数上七节 2、两肾有形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 3、命门乃一身之太极,为人身之真君真主 (二)命门对先后天的作用: 1.主宰先天之体; 2、流行后天之用 (三)“加意”命火,不忽阴精重视命门之火的作用,同时确认阴精为物质基础强调命门之火为“水中之火”,水火不可分离,火离不开水,在重视火的同时,也不忽视水 张介宾(张景岳) 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1.阳非有余: 2.阴亦不足(真阴论):从真阴之象、脏、用、病、治等五个方面作了阐发1)所谓真阴之象,即指真阴在外的表象张氏说:“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不可不察也2)所谓真阴之脏,即人体真阴所在的脏腑他提出肾中命门为藏精之所命门既为人身之太极,故为天一所居,先天之精气均藏于此,故为真阴之脏由于阴精是阳气之根,因此,命门藏有真阴,既是阴精化生之所,又是阳气化生之宅,面内具水火,是人体性命之本.(3)所谓真阴之用,是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

真阴的表现,虽然是形体的好坏,但真阴在人体的作用,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真阴充盛,则形体强壮;另一方面,真阴又是元气之根,真阴充盛,则元气充足,五脏六腑各自发挥其正常生理作用因此,周身生命活动能力的盛衰,也是真阴之用4)所谓真阴之病,是指真阴亏虚所表现出来的病理表现可将其阴虚之病观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亏而见阴虚阳盛者;另一方面包括阳虚阴盛者,虽病火衰水盛,而真阴又是火之源,究其根本,仍是由于真阴不足所导致,故张氏归纳力无水无火的诸种病证,均与阴虚有关5)所谓真阴之治,是指真阴虚损病证的治疗方法张氏提出,不论壮水益火,都要顾及真阴,这是治疗真阴之病的关键故张氏认为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方,虽用于临床每有奇效,但对于真阴既虚之人,用茯苓、泽泻渗泄太过,有碍真阴恢复,尤其是对于精气大损之人,更为不妥故又创立了左归丸、左归饮以治疗真阴不足诸证 吴有性(吴又可) 伤寒、瘟疫各自下法的目的比较:伤寒初起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以防表邪内陷瘟疫初起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下不嫌早,里通则表和九传”: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而在表,里而在里,表里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

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分为向表传变,向里传变和表里分传三种情况 叶桂 一、阳化内风理论: 1.肝风病机—阳化内风认为肝风一证“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亏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内风时起”阳化——“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内风动越”即指“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亦 即肝阳化风 2.发病机制:病变性质——内,阳,风病变脏腑——中心脏腑为肝①与肝的属性秉质特点有关:肝的生理:体阴用阳;肝的病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②肝脏与他脏的关系失调有关 3.治疗:治疗大法:“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即滋肾缓肝,标本兼顾1)和阳息风法(2)滋补肝肾法(3)清金平木法(4)养血息风法(5)培土息风法 二、久病入络论治:(1)概念: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病变广泛,表现为气血瘀滞的一类病症初为在经在气,久则入络入血”2)证候:特征性症候: 1.症积有形,著而不移; 2.久痛 (3)病证:甚广,可见于中风、积聚、吐血、胸痹、疟母、痿、痹、诸痛、诸血证、疮疡、癥瘕等病证中4)治疗:治法:“总以通字立法”以辛味药为主。

①辛润通络②辛温通络(阴寒痹阻)③虫蚁搜剔法(辛咸)代表方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 王清任 一、中风论治: 1.中风本源王清任论中风专以“气虚”立说他认为,中风半身不遂之本源在于元气亏损中风病证虽表现不一,其病机则统归于元气之虚衰 2.中风先兆: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症状:平素聪明,突然短暂无记忆或语无伦次二是头面五官的异常形症:如偶尔一阵头晕或头无故一阵发沉、耳内一阵风响或蝉鸣、眼前常见旋风等三是肌体四肢的异常症状:如上唇跳动或拇指无故自动、腿无故发麻、肌肉无故跳动、无名指一时曲而不伸等等 3.中风治疗他认为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故论治中风主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证的名方本方重用黄芪,少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补气活血同用,意在使气旺血行,络通瘀除 二、瘀血证治熔“扶正祛邪”和“祛邪安正”两种思想于一炉,主张治病应分清因果虚实而后投药关于瘀血治疗其组方不外两个方面,即对血瘀之证采取活血化瘀法,对元气亏虚之证采取补气活血法 1.补气活血法对于有典型气虚血瘀症状的痹、瘫、痿、泄泻等疾患,王氏补气善用黄芪,而且补气与活血合用,标本同治。

并十分重视补气药的用量 2.活血化瘀法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此三方是王活血祛瘀的代表性方剂 第 8 页 共 8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