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莫仁志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084341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莫仁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莫仁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莫仁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莫仁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莫仁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莫仁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方案终稿课题:黄金分割姓名:莫仁志学校:江华县阳华中学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黄金分割,探索黄金分割性质2. 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应用,感受黄金分割比的美,发展数学应用意识。3、经历黄金分割的学习探索过程及其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体会其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中感受黄金分割比的数学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情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比与成比例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衍生特殊的比例线段黄金分割(比例中项)。教学重点:探索黄金分割性质教学难点:理解黄金分割性质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课题导入1、欣赏实践生活中黄金分割的具体

2、实例。2、五角星是一个完美的图形,通过你的测量,完成如下填空: 1、AC cm, BC cm, AB cm,2、计算: , 。(精确到0.1)3、你认为五角星完美的原因是 。导入课题“黄金分割”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1: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概念:在线段AB上,如果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ACBC),且那么线段AB被点C , 点C叫做线段AB的 ,较长线段AC与原AB的比叫(或者较短线段BC与较长线段AC的比)叫 。BCA【探究1】如图,已知线段AB,点C为线段AB上一点,满足怎样的条件时,可判断点C是否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归纳:1、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2、是、的比例中项点C

3、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3、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学习目标2:探索黄金分性割质【探究】如图,已知线段AB为1个单位长度,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BC),求线段AB的黄金分割比为多少?BCA归纳:1、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2、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是、的比例中项3、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4、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配套练习】把长为7cm的线段进行黄金分割,则分成的较短线段的长度为( )A、 B、 C、 D、 学习目标3: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美是一种感觉,当人体下半身(即脚底到肚脐的长度)与身高的比越接近0.618,越给人以美感,某女士身高168cm,下半身长100cm

4、,她选择多高的高跟鞋看起来更美丽?【配套练习】人的正常体温是37,对大多数人来说,最舒适的温度还是22-23,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做出解释。课堂小结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知识美化了我们的生活。通过本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如下两点:1、 黄金分割为什么美?(美在比例和谐,即黄金分割的定义)2、 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寻找黄金分割点,即黄金分割的性质)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BCA课后作业1、黄金分割比值为 ,矩形门窗的宽与高之比值为 时较为美观。2、数学家华罗庚在20世纪70年代倡导和推广“单因素优选法”,在生产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0.618”就是一个关键的数据,因此人们也把

5、“单因素优选法”简称为 法。BCA3、如图,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C、AB:AC=AC:BC D、 4、若MN=1,点P为MN黄金分割点(MPNP)则MP= ,NP= 。5、在中华经典文学阅读中,某同学发现自己的一本名著的宽与长之比为黄金比。已知这本书长为20厘米,则它的宽是( )A12.36 B、13.6 C、32.36 D 、7.646、乐器上的一根弦AB80cm,两个端点A、B固定在乐器板面上,支撑点C是靠近点B的黄金分割点,支撑点D是靠近点A的黄金分割点,试求AD和BC的长,你有何发现?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 :初稿是根据课本设计的,而课本是选学内

6、容,仅从数学欣赏的角度发现的数学,对黄多分割的内涵和实践运用却是惜墨汁如金。本人通过教学大纲的学习,发现大纲里对本节内容则是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更体现了美离开不了数学,数学产生美。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为此本人按:欣赏数学美发觉数学知识探究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磨课活动小结磨课活动过程分析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1、 整个备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备课教师必须充分地研读教材和大纲,才能挖掘教材内涵,选择学生欣然接受的事例导入,在充分吊足学生胃口后,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索。2、 好文章不是一次写成的,它必然是经过多次酝酿,反复修改才得以成型,“推敲”典故就是这个道理。一堂好课也必需要经过多次磨课,璞玉不经雕琢又怎能成器?3、 集体智慧是无穷的,虚心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