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9937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强地震,西藏等地有明显震感,震源深度20 km。据此完成第12题。1.根据震源深度,推断此次地震发生在()A.莫霍界面附近B.地核内部C.地壳内部D.软流层内2.该地区位于世界上非常活跃的火山地震带上,下图中a、b、c、d表示不同的板块交界地带,该地区位于其中()A.a处附近B.b处附近C.c处附近D.d处附近解析:第1题,虽然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但大陆地壳厚。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高,因而尼泊尔此次地震应发生在地壳内部。第2题,a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b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

2、块的消亡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答案:1.C2.C“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堆积成像“烟囱”一样的形状。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A.B.C.D.4.“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解析:第3题,依据图中信息结合世界板块分布图,可以判断图

3、中的“黑烟囱”位于南印度洋,处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此交界处板块边界是生长边界,所以选择D项。第4题,形状像“烟囱”,是堆积而成的,由此判断为沉积岩。答案:3.D4.A5.(2015广东深圳联考)电影霍比特人指环王中展现的新西兰风景令人陶醉。形成下列新西兰美景的地质作用有误的是()A.甲流水堆积作用B.乙岩浆活动C.丙冰川侵蚀作用D.丁流水侵蚀作用解析:甲图是海滩,是海浪堆积作用,不是流水堆积作用,A项错误。乙是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B项正确。丙是峡湾,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C项正确。丁是河谷,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D项正确。答案:A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第67题。6.有关甲

4、构造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是()A.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B.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被侵蚀C.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D.地处干旱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破坏7.若甲区为含煤层,采煤时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可能是()A.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C.瓦斯爆炸D.塌方事故解析:第6题,由地下岩层弯曲形状可判断甲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缺失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受外力侵蚀。第7题,甲区为含煤岩层,由于为背斜构造,开矿采煤时在矿井巷道内容易积存瓦斯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选项C正确;透水事故多发生在向斜构造的矿井里;井喷事故是一种有害的

5、钻井事故,是钻井过程中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压力大于井内压力而大量涌入井筒,并从井口无控制地喷出的现象。答案:6.C7.C(2015河北石家庄一中质检)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完成第89题。8.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甲丁乙丙C.丁丙甲乙D.丙丁甲乙9.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矿厂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解析:第8题,岩层成层分布后,受到水平的挤压作用,形成褶皱,而后岩浆穿过岩层,冷凝成岩浆岩,在内力作用下形成断层,最后又有新的岩层沉积下来

6、,故其先后顺序为丁丙甲乙。第9题,图中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背斜和断层,这些部位岩石破碎,采石容易,所以A项正确;铁路、隧道等工程建设最好避开断层等地壳不稳定区域,所以B、D项错;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此地不一定存在油气资源,C项错。答案:8.C9.A下图是模拟某地貌形成的小实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据此完成第1011题。10.此实验主要是探究()A.风力的搬运作用B.流水的搬运作用C.风力的堆积作用D.流水的堆积作用11.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差别很大没有体现搬运过程A.B.

7、C.D.解析:第10题,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犹如泥沙随流水向河流下游流动;小米在下方堆积下来,正如泥沙在水流速度缓慢时堆积下来。第11题,在该实验中没有水作为搬运媒介,小米堆积时也不能按照重量、大小次序堆积。答案:10.D11.C导学号11690021(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第1213题。1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13.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B

8、.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解析:第12题,图中甲地地表形态为山地,从岩层弯曲方向与新老关系组合可判断为向斜,A、B项错误;从岩层弯曲方向与新老关系组合可判断乙地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C项正确,D项错误。第13题,图中丙处岩石成层分布,可推断为沉积岩。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为变质岩,只有A项中的石灰岩、砂岩均为沉积岩,故A项正确。答案:12.C13.A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415题。14.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风

9、力侵蚀B.河流堆积C.岩层挤压D.火山喷发15.“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解析:第14题,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第15题,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分布广泛。答案:14.A15.D16.(2015河北定兴月考)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地貌形成过程。第(1)(2)题,吐鲁番盆地

10、、天山山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沙丘地貌都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吐鲁番盆地为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天山山脉绵延数千千米,为褶皱山,其形成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有一定关系。第(3)题,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答案:(1)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2)岩层断裂下陷而成。(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17.(研究性学习)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

11、,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地貌名称:A,B,C,D。(2)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3)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海拔最高的一个。”据此,你认为他绘制的应是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4)学生丙说道:“我是在我国最炎热的地方,冒着高温绘制的这幅图。”你认为他绘制的应是图,该地貌主要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5)下列成语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A.飞沙走石固结成岩作用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C.泥沙俱下搬运和堆积作用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解

12、析:第(1)题,读图可知,A为风蚀蘑菇,B为海蚀崖(柱),C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冰川“U”谷、角峰,D为河口三角洲。第(2)题,海南三亚是沿海城市,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水侵蚀地貌。第(3)题,在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角峰、刃脊、冰川“U”谷等冰川侵蚀地貌。第(4)题,最炎热的地方可能是内陆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第(5)题,“飞沙走石”指的是搬运作用,“水滴石穿”指的是侵蚀作用,“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山崩地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答案:(1)风蚀蘑菇海蚀崖(柱)冰川地貌(冰川“U”谷、角峰)河口三角洲(2)B海水侵蚀作用。(3)C冰川侵蚀作用。(4)A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5)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