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方文论-第五部分

tian****199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26.50KB
约81页
文档ID:82019925
西方文论-第五部分_第1页
1/81

第五部分 现代文论,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 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与思潮把人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通过对人的研究探寻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象征主义诗论、克罗齐直觉表现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的方式、原则来研究文学,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精确性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 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原型批评、精神分析、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等,,两次研究方向的转移 从研究作家转移到研究作品文本: 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到形式主义、语义学、新批评 从研究文本转移到研究读者接受与理解: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两个转向 非理性转向 19世纪以前,关注人的理性,理性精神为人之根本,理性原则是文学表现的主体 黑格尔之后,理性主义衰退,尼采、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思想渗入文论20世纪,非理想主义占据主流 生命、直觉、情感、无意识、意识流、期待视域……,,语言论转向 19世纪末以前,人的认识能力是理论研究的重心, 20世纪初,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语言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文学语言的用法、文学性、文本批评、语义学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批评、解构批评……,现代文论的总体特点,流派众多 更迭频繁 相互交叉影响 多元化发展,尼采 Nietzsche 1844-1900,人生历程 尼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尼采与纳粹思想是何种关系? 著作 《悲剧的诞生》《论道德的谱系》 《快乐的知识》《偶像的黄昏》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通过研究古希腊艺术探讨艺术的起源、功能、意义 古希腊艺术是作为对人生痛苦的补偿和促使生命持续下去而出现的。

艺术的本质是对苦难人生的慰藉与拯救,,日神精神、酒神精神 视为人的生命本能的体现,是艺术产生的本源 日神阿波罗、酒神狄奥倪索斯,日神精神,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自然呈现美的外观 用日神来象征人赋予世界和人生以美丽外观的精神本能 日神精神是一种梦幻精神它使人沉浸于梦幻般的审美状态,忘却人生的悲剧实质,不去追寻世界的本来面目 (将生命审美化 ),酒神精神,表现为醉,是人在一种沉醉狂放状态下体现出来的 追求解除个体化存在的束缚,人能够复归原始的激情体验状态和浑然忘我之境,获得与生命意志相融合的愉快 直视人生的悲剧,化生命的痛苦为审美的快乐 (将人生悲剧审美化),,日神精神:用美的外观和梦幻来克服人生的痛苦 酒神精神:在痛苦中肯定生命的意义 日神艺术:神话、史诗、造型艺术 酒神艺术:音乐、抒情诗、戏剧,悲剧观,悲剧的本质 “酒神状态的显露和形象化”,“为酒神陶醉的境界” 悲剧的起源 西方文论史上的一般看法: 希腊悲剧从祭祀酒神的颂歌中产生,尼采的看法,把酒神颂歌看作酒神精神的充分体现 人们在酒神式的迷狂状态中涌现出一种创造性想象,从而将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体验,外化为一种可感的形象,由此形象构成戏剧产生的基础。

在戏剧中,舞台、悲剧人物、对白、情节、动作等要素都不过是酒神精神迸发出来的幻象悲剧的快感 ——“形而上的快感” 悲剧的功效在于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人们日常生活的痛苦 悲剧形象不是现实的直接写照,而是一种体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不可遏制的快乐的审美形象能使观众进入到酒神状态悲剧的毁灭: 希腊悲剧的毁灭在于悲剧中酒神精神的消逝 “希腊悲剧艺术毁灭于苏格拉底精神”,,小结: 尼采全盘否定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悲剧理论中的技术化倾向,而代之以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悲剧观,也就是,从纯粹生命审美的视角来阐释悲剧尼采判断美丑的最终依据,美和艺术对于生命和肉体有何意义? 凡是有益于肉体健康,有益于提高生命活力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 艺术对于生命—肉体的的影响是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小结,生存状况与思想状态密切相关思想极端偏激,在偏激中显示洞察力 从感性生命的存在状态来解读艺术与审美的价值 开启了现代文论中从感性生存层面理解人、艺术和美的先河克罗齐:艺术直觉表现论,《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 《美学纲要》 艺术直觉论 观点:艺术即直觉 论证: 1、直觉是认识过程中获取观念之前头脑中只有表象或幻象的那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

2、艺术就是幻象或直觉 直觉的最大特征:意象性 3、四个否证: (1)艺术不是物理事实 (2)艺术不是实际的功利活动 (3)艺术不是道德活动 (4)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艺术的发生,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直觉,心灵只有借助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 未经直觉时,物质是无形式的、机械的、被动的;经过直觉,它们被赋予形式直觉就是形式的获取过程 形式以情感为基础,所以凡直觉都是抒情的艺术的地位和艺术批评,因为直觉无法分类,所以艺术无法分类 艺术只能是纯粹的直觉,是心灵的活动,艺术家只是在表现,所以艺术具有独立价值 艺术批评家需要将自己放在艺术家的位置上,按照艺术创造的程序再经历一遍,所以艺术批评又是“再造”艺术小结,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直觉表现主义的创立者,西方艺术思潮中表现主义运动的理论来源 推动现代文论转向关注心理分析,特别是非理性的心理阶段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理论,柏格森(1859-1941) 《时间与自由意志》 《形而上学导论》 《笑》 《创造进化论》,艺术中的直觉,《形》 以小说阅读为例: 读者在刹那间与小说人物浑然一体时那种难分难舍的直接感受 以小说的描述为例: 语言违反常规人物并非符号,而有其内在本质,唯有直觉可以感受。

强调由内而外的直觉式、体味式的读解方式 反对从思想分析来解读文学时间绵延说,《创》 两种时间: 钟表时间——“空间时间” 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心理时间” “绵延” 绵延才是真正的时间,,绵延在记忆中才有可能存在 记忆中过去的时刻是不断累积的,是过去的总和铸就了人们现在的欲望、意志和人格 记忆不会消失,不是物质,可以独立于肉体绵延是永不停止、没有方向的变化运动过程(运动性) 是超越了概念和物质世界的、处于不断创造进化中的时间生命之流,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1842-1910 1890《心理学原理》首次提出“意识流” 指原始的、混沌的感觉流和主观的思想流 意识流的不可分割性 为意识流文学手法提供理论 《心》运用时间体验的理论评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弗吉尼亚·伍尔夫 1919《现代小说》 1924《班纳特先生和勃朗太太》(演讲),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梦的解析》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 《爱情心理学》 《文明及其缺憾》 《图腾与禁忌》 《超越快乐原则》《自我与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观点,无意识(潜意识) 人的精神活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潜意识) 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id)——无意识 自我(ego)——前意识 超我(superego)——意识,,性本能(力比多 Libido ) 儿童期 力比多的发展 寻求快乐 一切行为的动机 梦 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以伪装的形式出现的满足,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性本能的升华 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性冲动 艺术活动是人的性欲的一种转移或升华,使得力比多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形式得以释放和满足 艺术功能:作者、读者被压抑本能的变相补偿,,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学说 文艺与梦 共同点:《梦的解析》 1、都是被压抑的欲望,(文艺)升华,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 2、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同梦的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的关系,,3、释梦和文学批评方法类似 不同:无意识的梦、有意识的艺术加工 《创作家与白日梦》:作家与白日梦 儿童做游戏 成人做白日梦 艺术家进行创作,,类似之处:表现梦境和幻想 变异之处: 游戏不用掩饰,白日梦多是私人知晓。

艺术家运用技巧表现自身的梦境,不致于令人反感,可分享,具有社会价值作家的两种类型 写英雄史诗的古代作家 创造性作家——与梦幻者相似,,▲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究竟是科学理论还是哲学学说? 2、精神分析文论有多大的可信度?,诺曼·霍兰德: 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文学反应动力学》1968 、《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1973、 《五种读者阅读》1975 个人风格或身份的精神分析 个人风格:人体、文化、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历史 人的身份:人体身份、文化身份、个人身份,,《文学反应动力学》《五种读者阅读》: 所有的文学反应都由个人风格或身份所控制, 这种个人风格或身份包括:人体身份、文化身份、个人历史,,《动力学》读者与文本的关系 文本是作者、读者相互沟通的场所; 文本的原义不是静态存在, 动态过程: 阅读是根据个性主题去主动理解文本,在理解中进行个性再创造文学批评应关注读者的阅读过程和反应, 进而关注读者的无意识状况 ∆建立在弗氏的本我、自我的心理结构理论上,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1、著作 《文集》( Ecrits ,1966) 《研讨集》(Seminaire ,1950- ) 《医学论集》(1975),,2、理论主题:自我与身份认同 3、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 (1)前镜像时期(婴儿出生——6个月) 对自身与外部产生意识 片段 幻象 “想象态”,,(2)镜像时期(6——18个月) 辨别自身的映像 整体 表达 自我求证 “符号化” 零碎经验的持续存在 转为无意识,,(3)后镜像时期(18个月以上) 身体控制 自我认同 自我与外界的区分 联系 成人化、社会化 “现实级” 无意识:童年的自我记忆,,4、无意识与语言的结构 语言的结构:能指 S +所指 s 作用:实在——→非实在 有形——→无形 无意识的结构:感知记号+被压抑的记忆内容 作用:对被压抑内容的追忆、再现,,无意识与语言的(共同)运作机制: 隐喻、换喻 S 主体——语言—— —— ——理智意识(现实性) | s | S’ 主体——语言—— —— ——无意识(幻想性) s’,,进一步的推论: 主体通过语言和语言’表达了客体(现实的)与客体’(幻想的),确认了自我 主体的自我分层(I/I’)与自我联系(II’) 语言的分裂与联系 无意识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 主体既是自我的主体,也是他我的主体,,5、拉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特殊之处 语言与无意识欲望 人的自我的非同一性 主体的消解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原型批评,詹姆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金枝》(1890) 1、金枝习俗背后的动机与目的 2、金枝习俗繁衍出的宗教、仪式和信仰 3、神话、仪式与自然界季节循环的关系,,吉尔伯特·默里《诗歌传统》1927 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的故事 种族的记忆,荣格的原型理论,卡尔·荣格(1875-1961) 《心理学与文学》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荣格自传》 集体无意识 原型,,荣格对弗洛伊德的反驳 集体无意识 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集体的、普遍的心理倾向和精神机能; 自远古时代起以大脑的结构遗传给我们的内容; 世世代代普遍经验的长期积累,并非个人主观想象。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 “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 “种族的记忆的遗留”,“使得每一个人先天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原型与神话、与艺术 艺术创作:文艺创作的根源与动机来自于超个体的集体无意识 艺术作品:艺术所表达的就是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艺术家:艺术家是“集体人”,集体无意识的工具 “作为个人的艺术家”和“作为艺术家的个人”,,原型批评: 寻找、分析文学中的集体无意识 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象征 →原始意象 →艺术的共相,,两种文学模式 “心理的” 来自外部现实 “幻觉的” 来自内在的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俄国形式主义,约19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