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暴雨特点及摧毁性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50KB
约4页
文档ID:5586759
暴雨特点及摧毁性_第1页
1/4

暴雨及其定义暴雨(英文名称 torrential rain;rainstorm;storm )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 16毫米以上、或连续 12 小时降雨量 30 毫米以上、24 小时降水量为 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 24 小时降水量为 50-99.9 毫米称“暴雨” 、100-249.9 毫米之间为“大暴雨” 、250 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 3~7 天,影响范围可达 10~20 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 1~3 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

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我国暴雨致灾形式多样受东亚季风影响,从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活跃,导致我国暴雨频频发生,并体现出季节性明显、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副所长黄治勇介绍说,由于我国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下垫面条件、地质结构等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我国暴雨的致灾形式较为多样 流域洪涝我国地形的特点是东南低、西北高,地面坡度大,部分地区植被条件差,造成汇流快,洪水量级大我国几条主要河流面积较大,当遭遇流域大范围的暴雨时,易导致干支流洪水,洪峰叠加,形成峰高量大的暴雨洪水1991 年夏季江淮地区持续性洪涝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上千亿元;1998 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600 亿元;2003 年 6 月江淮流域又发生了自 1991 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苏皖两省受灾人口达4803.5 万城市内涝夏季,我国大多数的暴雨具有突发性强、强度大、范围集中等特点,而当短时间内的降水量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就易导致城市内涝。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 年对国内 351 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 年至 2010 年间,有 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 3 次以上的城市有 137 个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应对城市内涝,也是我国的城市规划、政府管理、应急服务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次生地质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暴雨在山区发生时,易导致泥石流、山体崩塌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2010 年 8 月 7 日,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 1400 多人死亡,舟曲县内三分之二区域被水淹没《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指出,“5·12”汶川地震后,地震重灾区的次生山地灾害将进入新一轮的高发期 (王敬涛 林春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