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案专业建设方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65248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案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四川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案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四川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案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四川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案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四川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案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案专业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案专业建设方案(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项目组组 长:李恩田 杨明(五粮液普什集团模具公司总经理)成 员:闫庆禹(五粮液普什集团模具公司技术部长)陈方周(宜宾力源电机有限公司技术部长)陈军(宜宾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部主任)贺大松 阳彦雄 袁永富 唐永艳 杨宇 郭晟 曾欣刘存平 刘光虎 罗宗平 张锐丽 刘勇 赖啸 宋宁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1、背景分析模具工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工业之母”。我国模具工业从起步到飞跃发展,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近几年来,我国模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模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模具CAD/CAM/CAE及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越来

2、越普及,模具向着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的方向发展。模具及精密制造产业是宜宾市的重点发展产业。根据国家科技部国科函高20113号文件,“宜宾市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确认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全国被认定的22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唯一以发展精密模具和特种材料集成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宜宾市“十二五”规划指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五粮液普什集团(含普什模具、普什重机等)等机械制造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形成全省乃至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中心,到2015年,宜宾精密模具及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年产500亿(2010年为92

3、.6亿),对模具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2、人才需求分析宜宾地区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类技能应用人才紧缺。随着宜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逐步展开,以及宜宾以五粮液集团普什模具有限公司为首的模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本地区对于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岗位的模具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增,而宜宾地处川滇黔结合部的地域特点,决定了该专业需求的人才主要依靠本地培养。因此,培养一批稳定的模具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加强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也就成了首选。3、服务方向及技术领域本专业以支撑“宜宾市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模具高

4、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核心,坚持立足宜宾、面向川南、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两懂两会”(懂冲塑模具设计、懂模具CAD/CAM/CAE软件应用、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对模具进行制造、会经营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模具加工设备的调整与操作,生产、技术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等工作。二、专业建设基础2001年开办模具专业,2009年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随宜宾及周边地区模具专业人才需求的扩大,专业发展迅速,。1、学生规模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现有在校学生共624人。图2-1 近3年模具专业学生入

5、学情况2、师资情况本专业通过引进、培养、进修、参加企业生产实践锻炼和以老带新人才建设路线,初步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师资队伍,但专业与技能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结构情况见表2-1。3、实践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现拥有2个校外实习基地,13个实验、实训室(基地)。表2-1 模具专业教师结构一览 数量双师型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研究生学历 来自企业教师 兼职教师 17人 8人 4人 6人6人7人 7人 (1)校内实践条件本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先后建有校内生产型实习工厂1个,实验实训室13个,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502万元,176台(套)。其中价值5万元以上

6、的实验实训设备42台(套)。(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本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先后建有五粮液普什集团模具公司、宜宾力源电机有限公司、一汽大众等校外实习基地9个,满足了我校模具相关专业学生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实践锻炼、技术服务等需求,成为我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方面。4、课程改革与建设特色近年来,以模具企业“生产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重构和创新,深入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等相关课题研究与实践,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了2门优质核心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与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建成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基于UG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本专业教师积

7、极参加教材建设和教研活动,先后编写出版高职教材9本,其中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入选国家规划教材,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5、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特色依托精密模具制造产业,服务于宜宾市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五粮液普什集团、宜宾力源电机有限公司、红星电子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创新并成功实施了“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为五粮液普什集团、红星电子有限公司、力源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职工举办短期技术或技能培训多次;与五粮液普什集团等企业合作

8、,进行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等。6、学生质量与社会声誉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强调德能并重,学生专业技能强,多次在全国和四川省的技能大赛中获奖。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平均在85%以上。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强,质量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表2-2 模具专业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部分获奖情况比赛项目获奖情况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0年)全国二等奖1项、四川省一等奖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四川分赛四川省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3D创新设计大赛(2009年)四川省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宜宾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宜宾市一等奖1项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9、目标1、专业发展目标与五粮液普什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到2013年,初步建设成为能支撑宜宾精密模具及机械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模具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2、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模具行业和本地模具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面向模具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现代模具制造设备操作及企业管理等能力,满足宜宾精密模具产业及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四

10、、专业建设内容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宜宾地区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人才的需求状况,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以宜宾现代制造职教集团为平台,与五粮液集团普什模具公司等先进企业合作,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专业教学结合,明确岗位描述和职业要求,借鉴顶层设计思想,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基于“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坚持以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一是利用校内模具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生产流程,进行模具CAD/CAM/CA

11、E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能力训练,开展现场教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二是采取 “生产性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到模具生产企业顶岗实习,参与真实生产和管理,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2、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育的重要切入点,考虑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特点,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模具产品生产流水线式的工作过程为逻辑,逆向推演,将工作过程熔合到课程结构中去,实现专业课程与工作过程结构的无缝衔接。基于典 型 模 具 产 品模具的生产流程(基于工作过程,对成套模具的生产进行解构)后处理(销售、安装调试、维护等)材料采购报价与订单评估试模装配加工设计重构课程体系结

12、构图4-1 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图模具产品生产过程,拟订工作岗位与能力结构,结合我院模具专业培养人才与之对应关系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计划。专业教学标准改革通过毕业生企业调查、行业专家座谈、信息反馈、与中职学校交流等渠道广泛搜集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入学标准、招生方式、学习年限、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技能要求、专业(实训)课程、课程结构、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研究,与五粮液集团普什模具公司等先进企业合作,制定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从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考核要求和方法、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13、利用等方面加强研究,制订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CAE技术应用、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3、教学资源库及教材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重构为主线,建设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CAE技术应用、模具数控加工技术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及教材。 表4-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材建设规划表教材名称完成时间负责人主/参编教材性质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立体化)2013-12曾欣主 编校企共建特色教材模具CAD/CAM/CAE技术应用2013-12郭晟主 编校企共建特色教材模具数控加工技术2012-12袁永富主 编校企共建校本特色实训教材4、教师队

14、伍建设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行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计划用两年时间,培养、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技艺高超的技师15表4-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表课 程完成日期备 注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2013-12负责人曾欣参与人陈方周(企业)、宋宁模具CAD/CAM/CAE技术应用2013-12郭晟闫庆禹(企业)、刘咸超模具数控加工技术2012-12袁永富闫庆禹(企业)、赖啸人为兼职教师。通过建设形成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

15、建设队伍,能够完全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实施及培养模式的要求。表4-3 专业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序号项 目人数培养形式及主要途径1专业带头人培养2国内高职教育先进理念学习、到著名高校或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参加先进高职院校培训、模具设计与制造先进技术培训、国内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习与交流、一流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2骨干教师培养5国内先进职教理念学习、参加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培训与学习、攻读高一级学位、参加技能培训与企业锻炼等实践培训,达到双师素质标准3青年教师培养6相关科研院所进修、攻读硕士学位,教学方法培训、企业顶岗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5从企业选聘具有较高

16、专业技术水平的高级工程师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能手,做专业建设顾问、开设专题讲座,参与学生技能培训指导等。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按照先进性、生产性、持续性和动态发展的原则,建设体现生产性特征的模具实训基地。扩建精密测量与逆向工程实训室、扩建模具CAD/CAM/CAE实训室、扩建模具成型实训室。(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力度,在现有实践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精密测量与逆向工程实训室、模具CAD/CAM/CAE实训室和模具成型实训室。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开放共享的实训室。模具CAD/CAM/CAE实训室模具CAD/CAM/CAE实训室主要完成学生

17、模具CAD/CAM/CAE软件学习、软件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可进行相应软件的培训认证工作。具体建设规划见表4-4。表4-4 模具CAD/CAM/CAE实训室建设规划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建设时间主要功能1机房(40台计算机配置)1间2012-12主要完成学生模具CAD/CAE软件的学习、精密模具数控CAM编程训练以及相应软件的培训认证工作2模具CAD/CAM/CAE 应用软件50点2012-123师资培训4人2012-12精密测量与逆向工程实训室精密测量与逆向工程实训室具体建设规划见表4-5。表4-5 精密测量与逆向工程实训室建设规划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参考型号建成时间主要功能1三维激光扫描仪1台Fa

18、ro3D Portable Measuring Arm2012-09建成能够满足相关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完成学生精密模具零件测量、逆向工程、毕业综合训练等实操训练。2三坐标测量机1台思瑞Function Plus 2012-093师资培训2人2012-10模具成型实训室模具成型实训室主要完成精密冲压、精密塑料成型工艺实习和冲压件和塑料产品生产实习,通过生产性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冲压、塑料和锻造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条件、设备操作、模具安装调试及生产管理和安全方面的知识。具体建设规划见表4-6。(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与五粮液集团普什模具公司、宜宾力源电机、宜宾红星电子公

19、司、宜宾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等深度融合,基于生产过程,开发制订能力培训项目、完善实践教学资料和实训考核标准,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保障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形成适应模具专业特点的运行机制。表4-6 模具成型室实训室扩建建设规划表建设项目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建成时间主要功能模具成型室实训室140 T曲柄压力机1台2012-09完成学生精密冲压模具、精密塑料模具成型、调试实训项目,提供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2DRV3-R系列圆盘机立式注塑机1台2012-093师资培训2人2012-106、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探索

20、;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虚拟技术进行教学,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7、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探索高职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完成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紧密结合,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技能竞赛制度,每年开展多项技能大赛,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8、完善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与质量改进机制及时收集在校学生、毕业生、企业、家长等的反馈信息,经研究分析后,形成教学质量改进意见并付诸实施。9、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大中职教育培训、社会培训、科技研

21、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社会功能。为五粮液普什集团及宜宾地区培训员工300人次/年。四、改革举措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模具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离支撑宜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院将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如下:(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模具产品从“调研、立项、设计、选材、模具加工、模具装配(检验)与调试、模具成品打包入库、销售”这一生产过程,分析核心环节和核心工艺步骤,依据模具设计师和模具制造技师岗位任职要求,构建基于 “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模具行业技术标准,开发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

22、系与实践条件体系、课程标准等。(2)课程建设模式的改革依据模具行业职业标准要求,基于模具生产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条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虚拟技术,大力推进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CAE技术应用、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课程改革。(3)建立专业教师踊跃参加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并完成教改任务的教师,在外出培训交流学习、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未完成教改任务者,按学院规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4)完善工学结合的管理办法构建实习及顶岗实习的管理体系,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等,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完善实习内容,安排教师对实习全过程进行

23、跟踪管理;由企业专家及师傅、学校教师等组成考核小组,按照企业标准对顶岗实习结果进行考核验收,确保工学结合的质量。(5)改革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考虑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以工程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工作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的动态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6)建立继续教育平台,为企业员工、毕业生继续学习及专升本提供支撑。五 建设进度及绩效考核指标建设进度及绩效考核指标见表5-1。表5-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指标任务名称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2012年12月2013年12

24、月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成立企业参与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机构;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建立对外服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初步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行业协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方案。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制定7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初步完成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CAE技术应用、模具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课件、教学案例、考核题库等教学资源建设。 完善所有实训课程的实

25、践教学指导书;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开发特色教材3本: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CAE技术应用、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完成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CAE技术应用、模具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课件、教学案例、考核题库等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网络教学资源、教学互动平台,以上资源全部上网。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专业带头人建立师资到国内外优秀模具企业的交流和培养渠道。通过外派学习、企业交流学习、主持研发项目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主持1项市级以上课题。以外聘或引进方式新增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以在职学历提高、外派业务进修、企业锻炼、参与研发项目、技能培训、参与校内实践

26、条件建设等方式培养3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2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采用公招、教学比赛、外派业务进修、企业锻炼、参与研发项目、技能培训、参与校内实践条件建设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4名;培养对象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青年教师2名;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选聘方案。聘请9位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聘请1专家做专业顾问;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实习生论文指导教师,并参与最后的论文答辩工作;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2次以上。聘请(用)6位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聘请1名专家做专业顾问;毕业论文答辩中,每个答辩组至少有1名兼职教师参与;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2

27、次以上;完成兼职教师库建设工作。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模具成型实训室建设购置冲压和注塑成型设备各1台套;完成任课教师培训。根据实训条件拟定实训方案;制订实训操作规程; 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精密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实训室购置三维激光扫描仪、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各1台套;完成任课教师培训。根据实训条件拟定实训方案;制订实训操作规程; 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对外开展精密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培训。模具CAD/CAM/CAE实训室在原有的模具CAD/CAM实训室基础上购置模具CAE软件;完成任课教师的培训。根据配置变化拟定模具CAD/CAM/CAE实训方案;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 对外开展模具CAD/CAM/CAE培训

28、;教学质量监控建设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信息三者的有效监控体系。完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并发挥其重要作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六、资金预算依据201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文件精神,专业建设资金预算见表6-1。表6-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资金预算安排表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合计(万元)申请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来源25:宜宾市财政局)(万元)行业企业(来源25:五粮液普什集团)(万元)其他(来源25: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万元)总计(万元)37020010056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

29、设机制与体制建设752校企合体管理运行机制建设87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企业调查95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222人才培养方案制订6222人才培养方案实施63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标准9522特色教材建设11623电子课件、工艺素材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建设352555网络平台建设752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9522骨干教师培养11722青年教师培养10712兼职教师队伍选聘与培养9612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模具成型实训室建设62302012精密测量与逆向工程实训室建设954040510模具CAD/CAM/CAE实训室建设4520205实训实习耗材补贴15105实习意外伤害保险1

30、010附件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工程职业学院二一一年五月目 录第一部分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1 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 . 1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 1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 2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 3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 .5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 .5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13 三、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 23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32 五、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45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31、第一部分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推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计算机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自 2011年起,逐步确立特色专业,至 2015 年建立 8个左右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32、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教高200616 号文件”的要求,从“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出发, 立足河北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院“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财务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走“质量立校”之路,强化特色意识,带动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一)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

33、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二)社会需求原则专业发展要根据河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三)校企合作原则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四)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

34、发展道路。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加强5个特色专业建设,突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和室内设计技术等5个特色专业。到 2015 年底,完成下列具体目标:结合河北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建成 68个院级特色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8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骨干教师 34人,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 46人,打造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610个。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中的特色专业的

35、核心课程必须成为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20门左右。每个特色专业建立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每个特色专业建成 12 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配备功能完善、先进的实训设备及软件。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特色专业必须有 35部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教材,有专业图书资料12万册,专业教学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

36、措施(一)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院长、分管教学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全院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各教学系要把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本系的“一把手”工程。(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

37、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团结合作、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四)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根据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精神,在充分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思

38、想(一)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 河北省在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研发、汽车工业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企业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为核心加快了现代化制造业改造的步伐,制造业将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

39、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数控技术、电器控制、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数控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本地区一流专业,为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校的传统专业,我们必须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

40、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加工(含数控

41、加工)技术、电工技术、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以机械为主,机电综合。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着眼未来,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修订专业教材,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问题,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多方位

42、的改革及实践,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坚持5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技能培养不断线。其中,以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为主线。(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改造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主干学科,要组织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工程创新设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2)大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更新内容,突出整合,推动整体优化。突出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

43、养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进行内容整合,推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优化。(3)采取减少、限制课内学时,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创造条件。(4)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所有的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强调工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工程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多组织贴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突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

44、现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三段式工程训练模式(第一阶段:基础理论与训练,规范解构实践,侧重学生认知感悟能力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基本技能与强化,反思重构实践,侧重学生主观表现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技能应用与扩展,探索创新实践,侧重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数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CAD/CAM技术的知识和能力。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

45、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组织,一是基本技能模块(3个):分别为工程制图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外语应用模块;二是专业工作能力模块(3个):分别为机械设计模块、电气基本技能模块、机电设备控制模块;三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模块(7个):分别为数控技术模块、CAD/CAM模块、先进制造技术模块、计算机控制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测试技术模块、机电产品创新模块。(2)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全开放实验教学模

46、式将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及部分基础性实验采用全开放方式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高职专业人才,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上以先进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实现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逐步建成在机电产品设计、数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CAD/CAM等方面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机电类学生工程实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需要,形成在制造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47、1)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上,一方面在原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立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和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深入调查论证,新建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初步建成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基地,使学生通过在工程环境中的实践训练,把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的观察和判断、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制造的整个过程中。(2)探索工程实训的新模式,逐步由单一实训型向生产实训型过渡,建设成为既面向学生又面向社会的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开放型训练中心,力争实

48、现从校内实训基地到对外承揽业务的转变,从而实现和市场接轨,以产业带动专业。同时根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社会要求,争取成为我省的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等级证书考核中心。(3)在建设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寻求企业支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与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拟定进程如下:基地年份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实训室调研确定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案完成5个实训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完成3个实验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进一步开发试验项目校内基地调研改善基础实习设施,增加实习内容建成数控加工中心和机加工实习基地实现

49、机加工中心的产学结合拓展业务范围,产学结合进一步深化校外基地调研完成12个基地建设完成23个基地建设,实现订单培养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德才兼备、培养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作好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力增强科研立项数量和水平,立足纵向课题,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参与意识;使教师既注重学历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

50、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又着眼于科技开发需求,同时在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以下措施:1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中具有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2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课程带头人。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教师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给新分配来校教师制定专业发展方向和五年的培养目标,指定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51、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活动、编写专业教材,承担科研工作,并安排到实验室、企业等单位和技术短期培训班进行实践锻炼,拟定进程如下:年份项目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高职比例1%3%510研究生比例20%30%60%7080研究生引进数量1人4人3人2人3人技术培训2人次3人次3人次3人次(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工程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工程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一套能

52、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拟定进程如下:教材类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开出版教材1222校内自编教材3555(五)精品课建设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任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突破口,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五年内完成开发4-6个包含课程核心内容的实践学习项目,与企业经理、专业核

53、心课程骨干教师合作开发配套教学课件和助学软件。院级精品课达到3-5门,力争完成2-3门省级精品课建设任务,并逐渐辐射到其他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社会各行业对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持续增加,如网络规划、网络实施及维护、网站建设、网站管理与运营、网络编程、网络硬件维修及软件维护、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等人才,成为社会招聘的热点。几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均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兴信息产业“物联网”、“三网合一”等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网络人才将供不应求。

54、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全国党政机关、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等局域网整体应用系统建设将进入高增长期,年均增长将超过34%,而目前我国90%的企业网络工程师不具备系统的专业技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传统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由于技能单一、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滞后,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据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站应用及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还不足20万,新型网络人才需求量正在逐年增长。(二)专

55、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结构合理、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兼职教师3名,专职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5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3%,双师型教师共10人,占专职教师的67%,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多媒体教室4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2 个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弱电工程实训室和网络互连实训室。其中弱电工程实训室主要功能包括:双绞线的认识,做水晶头、打模块、绑定配线架及

56、网络测试;综合布线的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布线标准及管线搭配;光纤的认识及光缆的测试;光纤的敷设、融接及对光纤连通性和衰减/损耗等的测试。网络互连实训室内有交换机、路由器,锐捷网络设备交换机柜和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能模拟企业建立园区网,可以进行系统集成、网络安全实验,能够满足目前的专业班级规模(50人),分组进行实验;各组内能独立并行开展实验,以使所有上课学生能够充分地动手操作,各组可以协同实验组设备进行实验,每台设备支持多人访问,实现“一人操作,多人观摩”的功能。此外,本专业已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河

57、北网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IT企业签订协议,实行了人才、技术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多方面的合作。在学院领导重视和系部努力下,成立了青为网络公司,该公司负责校内各部门办公电脑的维护,各IT实训室电脑故障的处理、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处理等业务。校外实训基地和经济实体的建立为本专业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拥有本专业相关图书 2万余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

58、识,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支持、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网络及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开发等技能,在企事业单位IT领域中从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服务应用开发等方面工作,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网络构建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站设计管理工程师和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岗位。2.人才培养素质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可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结构三方面内容。(1)知识结构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服务器的配置方法;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网络数据库的操作及网络编程语言的应用

59、;掌握网页设计、美化及布局的技术;系统了解网络工程设计及实施的基本规范;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相关知识。(2)能力结构要求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企业网站的设计、开发及制作能力;网络工程的设计及实施能力;网络系统集成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能力。(3)素质结构要求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符合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创新与竞争素质,善于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团队协作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

60、的审美能力。(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做出具体分析,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制订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措施,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第二课堂、导师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

61、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就必须在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为67%,今后,在学院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保障下,进一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并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在规划期内,努力实现中高级职称比例67%,双师型教师比例为

62、100%,打造成一支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教学实验

63、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推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提高实训室开放率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制定提高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水平的措施。(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督导检查考核制度加大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的教学检查工作,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同时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组织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

64、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开设相关专业。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究1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把“工”和“学”实际的联系起来。 2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3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 群)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4基

65、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5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6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真实职场环境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 7联系社会资源,以承接工程或工程外包的形式把实际项目带入教学课堂,把课堂教学搬到实际项目中去。8成立实体服务单位,由专业组长牵头,带领学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报务。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计划引进和培养

66、相结合,每年引进 2-3名高水平(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知名企业认证资格)人才,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与培训青年教师,每年送出不少于30%的教师参加企业实际岗位培训;邀请校外专业专家和兄弟院校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召开教学研讨会等。(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建立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至少申请包括网络设备在内的两门院级精品课;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与社会需求统一的技能考核体系;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健全题库建设和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包含图片、PPT、视频等。(三)教材建设与改革选择国家级重点教材及优秀获奖教材;编写并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

67、络设备、服务器架设与管理、建站实务四门专业核心教材。每门专业课程配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整理的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技能库、试题库、优秀教材与参考书等。(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移动通信实训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室和电子商务实务实训室。与大唐电信、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制造商达成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结合,让实训条件更贴近社会需求。与河北网讯等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更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每个班级学生百分之百参加校外实训。(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学生必须满足所有课程合格、英语达标、计算机等级达标并获得一个以上专业要求的IT职业资格证书等4项硬指标,

68、才能按期毕业。(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专业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齐备,期末将教学文件按时归档。课堂教学严格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执行,课前认真备课,把握重点、难点、课堂概念讲授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课后加强辅导和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对任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与督导,并结合院系、教务处提供的评价结果,对每位教师每学年的教学工作做出评价。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加强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制定专业建设方案,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信息工程系主任担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指

69、导委员会主任,计算机网络教研室专业课教师、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高级管理人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二)经费保障学院制定精品专业建设专项管理制度保障精品专业建设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方筹措特色专业建设所需资金,包括合作企业捐赠等,确保各建设内容需要的资金能及时到位,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如期完成。六、专业特色建设说明(一)开设时间长,办学质量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生,已经招生12年,是我院历史比较悠久的专业。(二)师资力量雄厚,教研能力强锻炼了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年轻的师资队伍,在学院组织的教案评比活动、课件评比活动、优秀

70、课堂评比、说课活动中,李喆时老师获得说课评比一等奖,尚文卿老师获得二等奖,还有许多教师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强化实践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了以能力为本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形成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递进式培养模式。(四)学生参加的职业资格认证社会认可度高,通过率高IT行业市场认证种类繁多,选择了社会认可较好的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CIW认证,网络设备调试员,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五)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状况良好本专业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7%,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9.

71、6%,就业率逐年提高;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六)社会声誉好本专业2010级学生在河北珠峰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实习后,该企业的负责人说“你们随时来,我们随时要”。本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综合实训受到了公司及客户的好评,反映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较高。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工程造价专业是为国家建筑行业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其人才需求状况取决于建筑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近几年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我国基本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

72、的不断增加。据河北省建筑业协会对全省108家会员建筑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2009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增长,新签合同额966.44亿元,同比增长37.37%;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87.75亿元,同比增长30.59%;企业收入729.4亿元,同比增长30.27%;企业利润25.64亿元,同比增长37.70%;固定职工从业人数26.16万人,同比增加25.20%,其中技术人员4.92万人,同比增加15.76%。从建筑业整体运行情况来看,河北省建筑业企业生产和效益呈现同步增长态势。(二)人才需求分析1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把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

73、作,作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先后颁布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两个纲要都非常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做出了重要部署。住房建设部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着力加强。河北省委、省政府更是从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高度,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实施了“金蓝领”培训工程。党和各级政府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建筑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主

74、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二是特有工种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分布不均、工种不全。新设备、新工艺还没有人能够操作。三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河北省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建筑业市场的需求。据河北省统计局调查,2010年,全省资质以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89个,从业人员1286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从构成看,建筑工程产值2717亿元,增长27.2%;安装工程产值333.5亿元,增长26.6%,建筑工程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1%。按照河北省建筑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人才需求将逐年增长。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专业定位

75、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具备较快适应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专业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在工程造价公司、咨询公司、建筑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审计事务所以及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代理、建设项目投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等工作。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专业建设基础工程造价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从2009开始招生,生源数量逐年增加。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

76、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1)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与5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生实习实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和兼职教师等方面,不断加深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提升了专业的整体水平。(2)具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未来将逐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二

77、)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前本专业建有建筑工程试验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公共机房等实训室,为工程造价专业校内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另外本专业还与河北省地矿局、河北顺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78、情况详见下表。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实训室名称主要设备设备数量负责人建筑工程试验室(一)万能试验机、压力试验机6马晓鹏建筑工程试验室(二)混凝土冻融试验机、混凝土磨平机、汽油机混凝土钻孔取芯机、水泥胶砂振实台等。48马晓鹏工程测量实训室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64谢健校外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合作企业备注工程造价河北省地矿局顶岗实习河北顺安房地产有限公司参观实习市双友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参观实习献县中昌公路仪器销售部顶岗实习长安区中昌试验仪器经销处顶岗实习(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方面加强和规范教学秩序,按照学院关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的各项规定,强抓落实,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充分发挥院系两级教学

79、督导组职能,加大考核和鉴定成绩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挂钩和配套制度与措施。落实教学资料的检查、听课制度。不定期进行教学资料检查,并加大期中检查力度。系主任每周增加听课次数,专业带头人每学期听遍每位教师的课,各位任课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八次。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重视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等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2学生方面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三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

80、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检查方案等,形成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实行师生“互控”,并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不断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行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制度。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积极合作,建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监控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到3年内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课程有效性、满意度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形成年度分析报告,以确保人才培养评价和监控的质量。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教育,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

81、力度,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在原有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再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5名,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构建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过程为导向开发任务体系课程。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专业方向归纳专业技能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案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过程如下:(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2)工程

82、造价专业岗位需求(3)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4)通过工作任务,开展案例教学。企业岗位需求专业岗位方向确定二级工作任务收集、提炼图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从业资格证确定学期综合任务案例教学以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建构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将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标准,以及施工员、预算员等岗位职责融入课程,保证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达到岗位要求。建设达到省级精品标准的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特色实训课程2门,并建立完善专业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三)教材建

83、设与改革继续同企业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发适合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案、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根据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计划编写6-8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专业课程和校企合作教材争取列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和扩建相结合,满足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模拟仿真训练等多层次需要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包括建筑工程试验室的扩建,工程测量实训室的扩建等。新建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必须的工程算量实训室,配备行业企业广为应用的配套软件,用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工程计量的能力。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是依托已有的5个校外实训基地,拓展6个校

84、外实训基地。(1)与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入行业标准,共同构建专业技能学习模块及课程标准。(2)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技术人员的层次、结构、岗位分布情况,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学习领域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依据。(3)建立企业专业委员会,定期到学院进行专项讲座、讨论等,加深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联系,搭建沟通渠道,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4)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在建工程项目,使教学进程伴随施工过程开展,使施工现场成为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5)制定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包括制定校内指导教师

85、顶岗实习工作条例及管理办法,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细则、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编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技术指导书等。(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现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我院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每年修订一次;课程教学计划齐全,每门课程都有完整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先进,90%以上教师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合理,85%教师可应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方法教学;教学监控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

86、检查方案等,形成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的建设主要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部分的管理应特别加强。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与实时监控系统,构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制订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顶岗实习成果评价制度等。重视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完成由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

87、双重身份的转变,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及劳动法有关知识等。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办法,明确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的薪酬标准,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证。 构建教学平台及资源库的使用制度、维护制度等,以保证其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公平性、共享性;制定定期更新资源、补充资源的规定,保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性等。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由院长亲自带队,教务处牵头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规划和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

88、、创造力,促使专业教师同心同德,积极投身到专业建设中来。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及工程造价团队教师和企业合作人员共同策划和实施,提供专业能力组织保障。(二)经费保障学院董事会对学院的建设发展全力支持,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进行费用的审批,保证特色专业建设能够顺利发展。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1行业发展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工作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扶持推动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在加强重点产业

89、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也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高层次会计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太高,而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会计教育任重而道远。2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京津冀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招聘会计人员的要求各不相同,大中型企业对学历的要求多为专、本科以上,而小型民营、外资、农村企业急需专科、中等会计人才。(1)人才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去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工业企业、会计公司、非盈利性组织、医院、社团、保险业、私人企业、各类学校、学院自营企业等处,特别是城镇非国有企

90、业、乡镇企业及村办企业、私营及个体企业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等工作。(2)专业面向的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员岗位、财务经理助理岗位、统计岗位、企业纳税员以及会计代理和税务代理人员岗位、收银员岗位、采购核算岗位、销售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和往来核算等岗位。 (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学院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始终给予政策和资金上扶持。会计电算化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优质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名,兼职教师2名。专职教师中教授 2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 13%,双师型教师共1

91、2人,占专职教师的80%,具有硕士学位的为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7%。总体而言,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机构较为合理,绝大部分教师都有企业培训和实践经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学团队中10余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模范)教师,5人在教学质量年活动中荣获奖项,“基础会计团队”和“工业企业业务实战团队”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操作平台)、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5 个实训操作平台,用于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基础会计及实训、一般纳税人业务实战等课程的学习。同时,本专业全部采用现代化授课方式,课程均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92、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院又在2008年成立“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使更多的师生有机会参与企业业务实践和社会真实项目,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积累了管理的经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浚达财务公司为窗口,加强与外界单位的联系。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中瑞司法会计鉴定中心、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有源会计师事务所、河北福隆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近20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立河北海德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河北顺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众旺彩印有限公司、市安源物流有限公司等近12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与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丰富教学资源支撑着专业建设。学院拥有会

93、计电算化专业图书 12000 余册,本专业自建图书资料2000余册。此外,还成立了读书兴趣小组、会计专业兴趣小组等多个学生课外活动社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及学院发展定位,学院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掌握会计理论和实际技能,又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具备较强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会计软件运用能力及企业审计能力;面向会计岗位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认真剖析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会计

94、电算化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确定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任务和会计工作岗位群的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融合职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进行教学,实现岗证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巩固和完善特色鲜明的“岗位主导、任务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实现专业培养方案先进,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理念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

95、、创业意识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将贯彻创特色、创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壮大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外聘高层次人才等途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力争在未来5年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教授、副教授的比重占到40%以上,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到80%,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

96、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本专业目前与浚达财务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了多套实训教材,自编教材使用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下一步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6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按照“高起点规划,分时期建设”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多与企业单位合作,计划新建税务处理中心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两

97、大校内实训室;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数量,到2015年建成45家校外实训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融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身的,具有省内同类院校会计专业示范意义的实训基地。(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教育产出质量为标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根据社会需要、教师教学工作特点、人才培养标准和特定教学对象等因素来进行的。要不断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际,更全面、更准确、更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的各项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

98、究和为社会、行业服务不断深化教科研工作,借助产学研平台,通过学院专题立项,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在教改的基础上推动专业教学特色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根据教改研究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推广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依托本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资源,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发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积极面向社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服务项目,努力将本专业打造成为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专业。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1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目标“有重点培养、高规格引进、专职为主、专兼结

99、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从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入手;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2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1)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及教学实践,到知名高校访学、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2-3名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提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意见,具备较高的专业教学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2)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到企业或业务对口的工作岗位锻炼、参加“双师”培

100、训等培养途径,每年培养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并具有该学科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实践教学,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会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项目培训的会计专业骨干教师。(3)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有专业课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资格培训,社会资格考试,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两年内再培养2-5名双师型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4)兼职教师积极开拓多种渠道,有目的地从财政、审计、税务、金融和高等院校等部门或单位再聘请6名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

101、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企业总会计师等作为学院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改革、课程研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等工作。(二)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考证课程计划,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五年内完成2-3门优质核心精品课程建设;建成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岗位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2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1)按照会

102、计职业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计行动领域,归纳总结学习领域,确立核心课程教学标准,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坚持理论够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专业总课时的40%。(3)联合企业加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还需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一些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切实要适应高职高专的特色。为了促进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以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再建2-3门精品课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院级精品专

103、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序号课程名称建设时间1财务会计二2013年2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2014年3行业会计比较2014年(4)打破专业壁垒,设置柔性课程学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展视野。做到每门学科在章节完后有分项实训内容,在整个学科授完后又有综合实训。(三)教材建设与改革1教材建设目标组织教师修订编写目前已有的6-7本教材,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任务化、项目化”为体现形式,能够体现本专业改革成果的主干科目校本教材,形成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并完成6-7门项目任务化课程配套建设,完善题库及网络教

104、学资源的建设。2教材建设措施利用较短的时间依据“任务化、项目化”模式,修订完成理论类教材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项目型教材。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情、教学现状、任务设置,适应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需求。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组织骨干教师选购专业工具书、专业理论图书、文献、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精选优秀会计论文集、专业相关报纸、国家、地区及行业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政策管理信息、标准文摘或全文等专业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料,使会计专业拥有齐全先进、国内一流的专业参考资料。(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校内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

105、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室的数量及功能,新建税务处理中心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数量,到2015年建成45家校外实训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同时,专业负责人主要在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训室全面开放、实训指导书(4门课程)编写、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下功夫。实训指导书编写计划序号课程名称编写时间1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2013年2一般纳税人业务实战2013年3出纳岗位实训2014年4工业企业综合演练2014年2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具体措施(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0122013年完善已有的校内实训室,

106、新建模拟纳税大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完善升级财务软件。20142015年加强实训基地硬件更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通过同步实训、仿真综合实训、职场环境实操、顶岗实习四个过程层层递进,建设“四位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培养融会贯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四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产学结合育人模式。在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组织管理工作,在2013年建立30家校外实习基地,2015年达到45家。同时,结合实际探讨新的实践教学

107、途径,以满足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要。(3)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完善细化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编写,并积极组织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1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会计电算化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建立教学标准,组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机构,共同负责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包括项目实训卡、岗位工作记录、自我鉴定、过程控制记录等内容组成的管理档案。通过以上管理机制,规范管理,保障

108、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1)探索评教主体多元化,以学生为主,同行为辅,兼顾领导和企业专家,以培养发展教师业务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三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2)改革学习考核模式,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兼顾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考核方式多样、考核主体多元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1教学管理目标通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全面构

109、建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2加强教学管理具体措施(1)创新专业管理制度一是按照学院统筹、系部建设、项目负责的建设思路,完善专业管理办法;二是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三是建立课程的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2)优化专业动态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学院与企业、专职与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二是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机制,提高毕业质量。三是采取有力的教学监控措施,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建立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全员参

110、与的监控制度。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学院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成立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行业企业专家、教务处处长及相关部门成员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处长、教务、财务及系主任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和组织专业项目建设。(二)经费保障学院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按时拨付专业建设经费。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实施专款专用制度,加强对专业建设各项教学资源的成本核算,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六、专业特色建设说明(一)专业开设时间长,积淀深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2001年统招至

111、今,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河北各行各业财务工作的中坚力量,为河北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来,该专业在招生人数和新生报到率等方面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二)具有“双师”优势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该专业基本形成一支师德优良,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行业背景,实践工作经验较丰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构建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立足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

112、度,努力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体现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努力构建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学结合密切,并把各行业会计融入课程体系,开拓学生的就业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 “课岗证融合、教学做合一,技能逐级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根据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参加全区或全国统考科目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以及学院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认可和肯定的。1本专业近三届毕

113、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3%,工作一年后专业对口率达到60以上。 2根据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情况,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综合能力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近年来,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室内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被媒体誉为“金色灰领职业”之一。随着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走旺和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室内设计师就业前景看好。国家对装饰行业的管理规范化,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装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大的社会需求量。从全国来看,装饰行业群体数量庞大,但总体素质还需不断提高

114、,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室内设计人才正好能适应装修从业人员专业化的行业发展要求。我院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行业社会背景的设计人才,符合社会大环境对装修人才需求的现实。(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于2006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学生。创办5年来,累计招生近千人,目前在校生人数为三百多人。该专业拥有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在设计理论及设计教学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全国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多年来,建立了适应室内设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许多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较大型的室内装饰与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如:赵陵铺警务系统项目楼体建模

115、工作、北国超市快餐厅设计与施工、元氏县学院分院校园规划图设计、浪漫情缘婚纱影楼设计与施工、江南春城别墅设计、佳泽物业有限公司多功能厅设计与施工、闻喜小区居室设计等。2教学条件专业有多媒体教室12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一个,能完成学期综合任务的所有二级工作任务,可以导入真实的工作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校外实训基地有四个,均为地区中小型装饰公司,可以满足每次50人的顶岗实习,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室内设计原理运用、施

116、工图的设计与制作、室内装饰设计方案、效果图设计制作、装饰工程报价、装饰材料配置及实施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较快适应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任务带动教学,用实际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结合任务所支撑课程进行教学,学生独立或成组进行训练,通过二级工作任务对应的课程单元学习完成基本的单元任务,再在单元任务的学习上完成综合任务的设计和制作,从而提高职业能力。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基地”条件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即以专业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立起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有紧密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三、专业建设与专

117、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市,服务河北,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领先的专业。(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适应“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团队。采取自我培养和社会聘用相结合,为本专业配备

118、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选拔若干优秀拔尖人才组成骨干教师3名,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大力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不少于1个月,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提高专业整体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安排教师参与技术性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市场实践,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完成更高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专业素质的同时,通过完善教学团队建设,使教师较长期地负责某些课程,形成专业侧重点。(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

119、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产教结合的室内设计与装饰工作室。把高职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改革,保障人才培养有效运行。1建立室内设计技术工作室,把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专业教育专家引入校园,并建立工作室。2企业公司进入工作室,鼓励专业教师自主办设计公司、或选择行业的优秀企业公司进入校园。3学生到企业公司给设计师(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助理,与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合作,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公司顶岗,给设计师或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助手。4在推进校企对接过程中,学校共享了公司的设备、人才、

120、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能“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岗位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把高职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探索“校企共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教学评价要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每个单元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束后,请行业、企业专家来点评,有些实

121、际工程项目可以由客户评价,以此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目标及评价体系。2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室内设计专业群的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实施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3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门课程的评分是固定的,但有很多课程不是单独完成作业的,而是叠加于设计课作业之中完成的。由于将课程打包,很多课程都是捆绑于主干课程之上的,它们被叠加在一起总体打分,然后再归入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之中,完善双证书认证体系。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

122、伍的建设与改革为了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重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培训系统,通过岗前培训、资格证书培训、下企业学习等制度进行培训,本专业具备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两方面素质的教师数超过60%。(二)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课程综合细分,进行更有目标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把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并按专业特点进行整合。从学生毕业出口反推学生所需的课程,根据社会上行业公司的设计师与相关职业岗位的综合要求来安排课程,注意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并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建立以职

123、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突出技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2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本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设计了三大教学模块和五个学期任务,这三大教学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课程结构合理、科学。这五个学期任务是:第一学期的室内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训练、第二学期居室设计、第三学期别墅设计、第四学期酒店设计、第五学期项目综合训练。(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正在积极实施“任务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124、学生参与过的项目序号项目作品名称参与者负责人1赵陵铺警务系统项目 楼体建模工作09环艺2班09环艺4班*2北国超市快餐厅设计与施工08环艺1班*3元氏县学院分院校园规划图设计08环艺2班*4浪漫情缘婚纱影楼设计与施工09环艺1班*5江南春城别墅设计08环艺1班*6佳泽物业有限公司多功能厅设计与施工09环艺1、2、3、4班*、* “项目带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运用实际案例辅助理论教学;第二种方式是运用案例组织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操作和部分课程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改革主线;实行启发式教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整

125、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四)建设教学团队1组建教学团队组建一支适应每个学期综合任务教学、生产、技术服务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式教学团队(行业专家、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本院专业教师),构建结构梯次合理的教师团队。2建立符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室内设计属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范畴,需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的“学”,尝试着建立一种符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新模式。在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将实际项目带入工作室,力争实现项目制教学模式。(1)专业基础课

126、教学(教室、画室)艺术学教育注重训练学生的再现塑造能力,而设计教育更加倾向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两者要求学生对形象刻画到什么深度、对物体的认知达到什么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2)专业课教学(实训室)专业设计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设计过程,引导学习任务能力训练。通过学期综合任务,分解成若干个二级工作任务,形成若干个工作能力。把真实项目导入到这些任务中,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从而培养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五)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共享型室内装饰设计专业设计图库(100套)。其中包括室内居住环境、办公环境、商业环境的经典设计案例,家具、陈设艺术品等图例以及装饰材料等500G以上的电子图库。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