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政 治教育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28561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政 治教育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政 治教育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政 治教育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政 治教育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政治教 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要实现马克思主 义的大众化,必须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 的精神支柱,只有通过创造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相适应的文化动力,才能将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引向深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文化;文化基础;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要推动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文化基础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精神源泉,马 克思主义国别化是根植于这个基础之上的一个国家的灵魂的再创造。当代马克思

2、主义中国 化必须建立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上,进而运用其最基本的理论去塑造人们的认识。 “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形式上说,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为 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有助于其宣传和传播。 ” 1从文化意义上讲,要形成为人 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必须从人民大众的不同文化层次去划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 同表现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 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思想在体现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每个

3、阶段。 礼记礼运载:“大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36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正是各种文化各尽其能的表 现。 “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323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历史传承 性,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正确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去积极引领大众意 识,防止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认识上的僵化。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必然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于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

4、 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成为引导人们认识新生事物的灯塔。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空场 。 空场并不表明没有任何文化精神,恰恰相反,现实情况是, 同时拥有太多的文化精神,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包围和挤压着,它 们互相冲突、碰撞、排斥,而没有哪一种能够成为主导性的文化精神。 ”4301 在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上的引路者,而中华传统文化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传播对象的群体核心价值 体系的文化表现方式。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当

5、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表现方式。大众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 中人们对于普遍价值观形成的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表 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形成相对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取向。党的十五大报告 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二)不同文化之间相对统一的和谐共生。要建设和谐共生的文化首先必须承认文化 的多样性,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间会产生碰撞。因此,我们要在充分探究其内在矛盾的基 础之上去诠释其内在的统一性。和谐状态不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 一的结果。 (三)大众文化是动态的文化。大众文化的动态性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大众文化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天地之性人为贵。 ”62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 12 下一页尾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