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复习刚要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0007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引论复习刚要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哲学引论复习刚要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哲学引论复习刚要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哲学引论复习刚要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哲学引论复习刚要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引论复习刚要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引论复习刚要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引论第三章第三章形而上学第一节宇宙论宇宙论( Cosmology)原指这样一类相互关联研究,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涉及整个世界。就用途来说,宇宙论又可分为两类:属于哲学的和属于科学的。属于哲学的宇宙论又称“前本体论 “,在古希腊即自然哲学,在中国古代则指“本跟论 “。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的基础、本质和结构问题的哲学研究,是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是理论哲学的基本内容。所谓形而上学主要是研究关心物质世界背后或超出我们感觉经验的一切的本质。( P91)一、古希腊宇宙论古希腊宇宙论又称自然哲学,自然是指 “本性 “。亚里斯多德把它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什么是世界之本原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

2、。古希腊宇宙论在对世界本原的探讨过程中,围绕一与多、变与不变两条主线,产生四种流派。(P92-93)(一)古希腊宇宙论四种流派1、伊奥尼亚学派伊奥尼亚学派四最早的物理学家,其主要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里特。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第一次提出了 “什么是世界本原“的哲学问题, 并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无定 “或“无限 “。赫拉克里特提出“火“是本原,并认为 “万物常变, 无物常驻 “, 提出了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P93)伊奥尼亚学派哲学家普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无论是水、“无定 “还是气、火) ,并且这个一是变化的一

3、。 (P93)2、毕达拉斯学派 毕达拉斯学派是最早的数学家。他们的观点和伊奥尼亚学派正好相反,认为一切事物的属性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先于事物而存在, 是构成事物的最基本单元;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 (P94)3、爱利亚学派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主要人物: 色诺芬尼与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提出了 “是者 “的概念,后来成了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P95) 。4、元素学派元素学派中心思想是:世界本原是变化的多(根、种子、原子)。主要代表人物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等。(P95)(二)古希腊宇宙论(早期自然哲学)的贡献:早期自然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围

4、绕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的两条主线,产生了四种立场。伊奥尼亚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毕达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爱利亚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元素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P95-96)早期自然哲学的贡献是巨大的(详见P96) 。总体上说,开创了科学传统,影响了以后形而上学的发展;形成了哲学思辩的思维传统。(P96)二、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中国古代宇宙论又叫“本根论 “。中国古的宇宙论没有像古希腊宇宙论那样转向科学层次,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P96)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的几种代表:1、气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现代汉语中所谓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人认为气是生命之源,是万

5、物的本原。气论是中国哲学中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宇宙论哲学。(P97) 。2、太极阴阳论太极阴阳论始于周易。说明世界的生成方式,其中充满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3、五行论五行论是用五行作为抽象的哲学命题,以理性思维方式解释万物和五行的关系。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 。周幽王时代的伯阳甫第一次把五行作为抽象的哲学命题,用理性思维的方式解释万物和五行的内在关系。五行说因为讲“相生相克 “,所以蕴涵着丰富而朴素辩证法思想。 (P98)4、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佛教的全部理论都奠立在缘起论的基础上。“缘“是结果赖以生起的条件, “起“是生起的意思。“缘起 “也就是一切事物所赖以生起的因缘。缘起论实际上

6、是因果关系的理论。 它不承认世界上有什么惟一的、不动的本原, 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因缘相合的。 (P98-99)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特点:强调变化, 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无神论思想。但缺乏以追求普遍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 P100)三、现代宇宙论与自然哲学1、现代宇宙论现代宇宙论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工作是通过观察研究提出各种宇宙模型并检验之,和古代素朴的猜测性很强的宇宙论有很大的区别,它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但其现代宇宙论是描述的还是解释的?现代宇宙论主要是靠观察还是理论进行研究?宇宙论所建立的宇宙模型是观念的还是实在的?这些对现代宇宙论有关方法论与认识论性质的研究,构成了现代

7、宇宙论哲学。2、自然哲学(联系实际发散性思维) 即古代宇宙论, 它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有意义。自然原有二层含义:一是本性,二是天地万物,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古代的老子所说的自然都是指事物内在的根据。但在近代以后,后一种意义即自然物取代自然成为哲学的思考对象,自然哲学也变成了自然科学。用黑格尔的话说: “关于自然物的研究甚嚣尘上,关于自然的哲学沉思销声匿迹。“这种现象是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塑造的,它表明近代科学的最大特点-工具理性, 即把科学作为宰制自然的工具。 这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具大的物质福利,但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紧张与对立。因而恢复和重建设古代自然概念应该成为当代哲学的历史使命。(P1

8、02-103)第二节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 “一般存在者 “的学问, 经常被当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在哲学中作用和地位是很高的,它规定着哲学其他部分研究方向和内容。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方向。一、 “是“与“是者 “ 1、“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人类的思想是随着语言一起诞生的,没有语言, 人类就不能思想。但人类的语言还要遵守逻辑,只有依靠逻辑,才能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 “。 (P104)因为人是靠语言和逻辑来认识世界的,而逻辑之所以能有这个功能,必须以语言中出现系词“是“才有可能,无论是命名还是推理都是如此。因为如果没有逻辑,我们无法从某类事物中抽象出其同一性。语言和思想之所以有逻辑

9、,正是因为我们才用“是“来表达思想,也因为有“是“,我们才能建立纯形式的逻辑系统。所以“是 “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P104)2、“是“与“是者 “(理解和运用)由于 “是“的重要地位,古希腊哲学家就开始了对“是“的研究,第一个将“是“作为哲学重要问题的是巴门尼德,巴门尼德对“是“与“不是 作了区分,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定为所是的东西。(P105)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将“是者 “确定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他对是的逻辑功能作了划分:A、判断联结词 “是者 “的中心含义就是实体。B、指称主词自身,主词分两种:一是专名,二 是通名,但专词为第一实体。C、表示被定义概念与定义的等同。定义与判断是不同的,判

10、断中主词与谓词是不能互换的,而定义则可以互换。 他认为定义所揭示的实质也是第一实体,这样显然就有二个第一实体。(P106)亚里士多德通过对系词“是“的逻辑分析,最终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是者 “,然后又赋予它以实体范畴的含义,而实体因其具有不同属性而形成了另外九个属性范畴,这样, 亚里士多德建立其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严谨的概念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用“是者 “来界定“是“,用概念范畴来规范“是者 “的做法,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导致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因为科学本身离不开逻辑。( P107)近代认识论的兴起与概念体系密切相关。西方的 “是论 “传统本身以逻辑为基础,逻辑正是靠着概

11、念、判断、推理为其基本途径的。但英文“bing“ 本身既有 “是“的含义,同时也有“在“的含义。以 “是论 “为其根基的西方概念哲学固然因其和科学的密切关系而被人称许,但进入20 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出现了科技异化所造成的战争威胁、能源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全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概念哲学可能也有它的弊端。(P107-108)二、 “在“与“在“者由于是论所导致的科学异化成为影响全球的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being“ 另外所具有的“在“的内涵, 而以 “在“的意义上的本体论叫做“存在论 “,或者叫做 “在论 “,“是论 “可能就是遗忘这一内涵的原因。1、“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对于一个事

12、物,我们可以说它“在“,也可以说它“是“。但这两种说法是有区别的,说“在“不需要抽象同一性,它是事物自身同一性;而说“是“,则开始认识这个事物,必然需要所谓的抽象同一性。所以“在“不在认识范围之内,但我们仍然可以谈论他,它并没有超出语言之界限, 尽管它超出逻辑的界限。它虽然不是逻辑经验的对象,但却是非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理解与认识是两种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物本身即在者之在,而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的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对于“在“,虽然我们不能认识,却是可以领会的。由于“是“与“在“在西方用的是同一个词“being“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遗忘了在者之在

13、,海德格尔称之为“在的遗忘。 “ (P108-109)2、“是者之是 “与“在者之在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同时具有“是“与“在 “两种不同的属性,所以实际上存在二个不同的世界:即是者世界与在者世界。它们有着不同的特征:两者区别在者世界是者世界形式循环论证或艺术概念、判断和推理目标自由自在性普遍必然性工具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工具理性结果道德与审美、与自然互通信息、诗意地栖居科学和科学异化恶果、概念对象对智慧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3、“在论 “及其意义从在的角度对在进行哲学研究,可称之为“在论 “,它应该是也是形而上学重要内容,它主张人们对任何一种存在,都必须解除以往人们强加其之上的任何概念、判断、

14、 推理等前见之束缚, 重新返回事物自身, 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这是人类唯一可以在地球上诗意地栖居的途径。由此可见, 把“在论 “作为本体论其意义有二,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 “超越 “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有着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 “超越 “是者之是 “,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 P111)三、 “无“与“ 道“ 无论是西方的 “是论 “还是 “在论 “,都是以存在优先于非存在为前提的。中国哲学特别重视非存在,并认为非存在优先于存在,由于中国哲学习惯上将非存在叫做“无“。以 “无 “

15、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叫做“道论 “。 ( P113)1、“存在 “与“非存在 “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存在 “对于 “非存在 “有着本体论上的优越性,因为他们把非存在理解为 “存在的丧失 “。存在包括两个存在的层次:即绝对的存在(理念和上帝)和相对的存在;同时非存在也包含绝对的非存在(虚无)和相对的非存在(现象和有限的创造物),所以存在有三个等级:即绝对的存在、 现实世界和绝对的非存在。他们认为,只有绝对的存在才是永恒不变的、 普遍的、善的,因此,哲学的对象和人生的意义是追求绝对的存在为目的。所以在本体论上,主张存在优于非存在。( P113)2、“有“与“无“ (重点在于理解和运用)“有“指

16、的是天地万物等具体存在。“无“则有三种意思:一指个体事物中的虚无部分,二是指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三是指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中国哲学的“有“首先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但这种存在不具有绝对性,所以并非 “真有 “;“无“首先是指客观事物的缺失与缝隙,但因为其重要性,所以非“真无 “,也就是说,“有“ 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人只有既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无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说到底, 这是一种非存在优于存在的思维方式。( P114-115)3、道论及其意义(重点)老子的道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者自然规律。中国哲学的道论是既“空 “又 “不真空 “的,是一切皆变的,是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独特的本体论形式。道论的意义是:A、因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所以认为世界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是一种有利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思想。B、它主张有生于无,即强调存在本身的不完满性,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 与逍遥心态。C、主张一切皆变,充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