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创新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299119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创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创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创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创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创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创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创新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朱光潜 三维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 区别。 方法与过程 1、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分析评价课文特点。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 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 “咬文嚼字” 的精神和求异 创新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2、 体会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上课前说个故事,传说1590 年,出生在 比萨

2、城 的意大利 物理学家 伽利略 , 曾在比萨斜塔上做 自由落体实验 , 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 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 由此发现了 自由落体定律 ,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 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 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这就是科学史 上著名的 比萨斜塔实验 ,伽利略敢于 大胆的置疑, 敢于实践 ,最终让他发现了 自 由落体定律 。由此可见在学术上质疑多么重要,今天我带大家去认识另一个具有 质疑精神的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通过阅读他的文章咬文嚼字,共同体会他 在阅读与写作上的质疑精神。 (请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他)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

3、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 桐城人 。主要从事 美学研究工作, 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 在批判继承美学遗 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 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等。 (二)课文赏读 (提请学生通读全文 ,筛选信息 ,把握作者观点 ) 问题一 解题-何谓“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大家印象中是一个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 “过分地斟酌字句。”从文中可看出这种解释与朱先生的观点不同,他把这个成语 贬词褒用 了,体现他敢于质疑的精神,他独发新见,

4、赋予了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一 种新的含义,好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体会他咬文嚼字的本领吧。 问题二 :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文章第三段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是很好。 但是(关键词处,用转折连词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何谓谨严谨慎、 严密。如治学谨严。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板书:观点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问题三 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 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请在第三、四段中

5、寻找答案)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 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 (第三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 上推敲。 ”(第四段) 板书:实质调整思想感情 推敲思想情感 问题四 对于这个观点,作者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文章中举了三 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请大家分别找出这三个例子,讨论分析它们分别从哪个角 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作者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 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 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 1 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 2、把第 2 个实例中作

6、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 然后小 组代表发言 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 实例心得体会 (1)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 情感关系密切 (2)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教师小结: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 例二说明文字一增 一减意味不同, 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 例三从动态入手, 说明不同字眼不同 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板书: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

7、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问题五 :3 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 是修改后 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 是改坏了的。 3 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老师总结 :通过师生合作,筛选信息,我们知道,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 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 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我们阅读文章时,要品味语 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咬文嚼字”。 教师点拨: 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朱先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 发表

8、新的见解。请大家找出来体会。教师:对郭沫若,王若虚,韩愈,尽管他们 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自己与他们不同的见解。 尤其韩愈的推敲的意见, 似乎已成定论, 获得许多人认可, 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这种质疑精神难能可 贵,值得学习。 板书:质疑创新 三、课外拓展,小试牛刀。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 ,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 1.泊船瓜洲:春风又 绿江南岸。 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2红杏枝头春意 闹。 提示: “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 机, 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 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 “闹” 字表达了

9、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 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 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 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 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 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六、教学反思。附板书设计: 实例质疑心得创新 郭沫若改字 是改这感情变化观点运用文字谨严王若虚改文 增与减意味全改实质调整思想感情 贾岛作诗 推与敲 意境有别推敲思想

10、情感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 悟本文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咬文嚼字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 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 反应 ,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一个作者在 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 ,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

11、个人生态度方面 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 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 “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 “唯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 ,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 的思想和言辞”。唯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 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

12、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 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 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 “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 ?芬奇初学画的时候, 老师让他画鸡蛋, 可他画了一阵子, 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 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 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 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 著

13、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 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 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 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 最准 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 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都说明的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 已。 “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 们观察要细致、准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 “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 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 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 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

14、,这样,才能 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 “套板反应”, “唯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 ,请结合自己 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 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 ” “不能懒,不能粗心。” “文学是艰 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 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 ” 应让学生明白, 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

15、际出发,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 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 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才是 “咬文嚼字” 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炼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 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 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 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 敞开自己的心扉, 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 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