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正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299132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教案正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咬文嚼字教案正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咬文嚼字教案正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咬文嚼字教案正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咬文嚼字教案正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教案正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案正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2. 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能力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 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 写作要“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教学方法: 1. 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 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 练习巩固,提高写作。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

2、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 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谓不重视实质, 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

3、是出处, 还是词典的解释, 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 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二、作者介绍朱光潜 (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 并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美学学会会长、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 诗论 、 谈文学、 西方美学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

4、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 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 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 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 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 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

5、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四、研习课文1. 概括观点,突破重点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第三段)“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文学是艰苦的事, 只有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参考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颇易引起争议,

6、这是因为: 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 它不是从观点出发, 进行演绎论证, 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 即从实例到论点, 然后再展开证明; 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 而是中间揭示主题, 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 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 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 像“在文字上推敲, 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 (“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 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分析思路 :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 引入论

7、题第三、 四、五段以静为例 ( 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2. 欣赏品味,延伸提高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 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 又不显丝毫累赘。(2)文章在第三段提

8、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 共有 7 句话,第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 第句又承第句稍微展开,第句承句说明原因, 第句进一步申说, 第句和第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 严谨缜密, 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3) 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 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 指示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

9、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4) 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 只有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参考提示: 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 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 甚至白字连篇, 语病百出。 读朱光潜的文章, 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 还是用那个字, 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

10、,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 读了朱光潜的文章, 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 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因而,文字上作推敲, 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 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 思想务求透彻, 情感务求凝练, 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文学

11、,也称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 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 对于整个文学事业, 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 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四、课堂延伸练习比较下列句子, 哪句表现力更强些 ?为什么 ?有的作者已有评价。 除此之外, 你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 答案:1.b (见课文)2.b(a 项有“套板反应”之嫌, b 项文字虚写却恰到好处, 使人产生联想, 更增美

12、感)3.a(a项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特点,更增动感,b 项一般化,难以产生联想义)4.b (a 项“嘴巴下”啰嗦, b 项简洁明了)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 比较、赏析和品味, 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于创新。六、布置作业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

13、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 1. 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 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 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 穿戴也都完全一样。 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 樱桃嘴儿, 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2. 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 模样差不多, 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 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 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 尤其是细节

14、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 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 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二、精读品析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学生齐声朗读。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 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

15、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 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 “惟陈言之务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 惟陈言之务去, 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 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

16、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 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 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 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 语言上刻意求新, 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 可他画了一阵子, 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 在不同的光线下,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 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 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 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 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 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 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 文章就最简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