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299103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57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i 目录1 引言 . 12 穴位和经脉的知识 . 22.1 经脉介绍 . 22.2 穴位和经脉学说的发展. 22.3 穴位和经脉的传统认知. 22.4 穴位和经脉的现代认知. 32.5 经脉的实质 . 42.5.1 经脉的物质基础 42.5.2 经脉的物质结构 43 现代研究对传统认识的观察和论断. 63.1 穴位和经脉特性的总结. 63.2 穴位和经脉特性的猜想. 64 猜想的实验验证 . 74.1 实验准备 . 74.2 实验方法 . 74.3 实验步骤 . 74.4 实验内容 . 84.4.1 测试手太阴肺经穴位 84.4.2 测试手厥阴心包经 84.4.3 测试

2、手少阴心经 94.5 实验数据 . 104.6 数据分析 . 164.6 实验讨论 . 165 结论 .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ii 摘 要自从经脉的良导电性和低电阻性被发现后,引起了一股测试经脉电流和穴位电位的热潮。本文基于灵敏电流计对经脉电流的流向与经脉的循行方向的对比观察,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关键词: 灵敏电流计;穴位电位;经脉电流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iii Abstract Since the meridians of conductivity and low resistance is found, after a te

3、st current and potential of acupuncture channels. Based on the current microdetector meridians with the meridians circulation flow direction of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pro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lso found some strange phenomenon. Key words: microdetector; meridians potentials; meridi

4、ans current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1 1 引言经脉和穴位学说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内经中先有了“十一经脉”的论述,后来又发展到“十二经脉” 。与此同时,“奇经八脉”的论述也开始出现1。到此为止,有关经脉的数量和位置已经得到确立。此后,长期停留于经脉和穴位作用的研究,直到上世纪 50 年代初,皮肤经脉具有良导电性和低电阻特性的特点被发现2,经脉学说进入到本质研究阶段。基于皮肤经脉的这一特性, 很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2-12:杨文修,孙化瑜等人对经脉皮肤电位检测方法技术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电极材料、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压力、参考电极位置等等对皮肤电位的影响3。辛未东,陈立波等人对穴位周围区

5、域电压的检测表明探测电极距穴位点越远,相应的电压值越低4。黄治物,瞿继恂对穴位的电特性的研究证实了穴位点具有低电阻、高电容特性和负向导通性,还建立了穴位的等效电学网络模型5。蔡少川等人依据穴位与非穴位的阻抗特性,设计出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测试仪6。邵毅全等人测试了劳宫穴与十指十宣穴、十指指腹、合谷、涌泉之间的皮肤电位,发现了劳宫穴与涌泉穴之间电压的奇特现象7。以上研究者对单一的或数个穴位的电位作了研究,但其研究未将穴位电位分布与经脉循行方向关联起来。本文选取了左手三阴经的穴位进行了电位测试。测试时,将经脉上的每一个穴位点都作了参考点,测出其它穴位点的电位。然后作出按穴位分布的电位变化折线图,观察其

6、变化规律。发现穴位电位随着经脉的循行方向而逐步减小,且此规律不受参考点的变化而变化。经脉的循行被阻断将会诱发一些相应的疾病8,基于穴位电位随着经脉的循行方向而逐步减小这一原理,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测量经脉上穴位点的电位来判断经脉是否被阻,从而可以更好地治疗一些疾病。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 2 穴位和经脉的知识2.1 经脉介绍经脉分为正经、奇经、经别三类。正经有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 。分别是: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

7、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的分支,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其中,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之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能够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9。2.2 穴位和经脉学说的发展高震将经脉学说的研究分了三个时期10:第一时期是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公元前770 年)一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这一时期主要在搞临床治病,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唯象论和经验

8、论的阶段;第二时期是从40 年代末到现在,主要用形态解剖、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等方法来研究经脉,发表了很多科学论文;第三时期应进入分子生物学和量子生物学时期,研究探索经脉的实体及其本质机制。2.3 穴位和经脉的传统认知中国古代基于对针灸的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形成了穴位和经脉理论,其经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和完善。内经中汇集了先秦至汉代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的大量医学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3 文献资料,吴弥漫先生通过考证归纳1,得出了以下经脉学说的发展历程。最先是帛书“十一脉” 提出了经脉的论述,灵枢的阴阳系日月、 根结及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直接接受帛书“十一脉”的理论,并结合学术的发展加以充实、提高,同

9、时根结等篇开始记载一些位于经脉上的腧穴。“腧穴”即今日所说的“穴位” 。素问气府论 、 灵枢本输等篇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经脉上的腧穴,形成了“腧穴归经”的理论。“腧穴归经”理论是在“十一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出现在十二经脉理论系统完整之先。在“十一脉”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位于上肢内侧后缘的另一经脉。该经脉的发现,使手足三阴三阳经脉构成比较完整的对称配套系统。仿照足三阴经的排列,医家把新发现的经脉称为手少阴经,而把位于上肢内侧中间,原已发现并称为手少阴经的经脉改称为手厥阴经。于是“十二经脉”开始出现。灵枢逆顺肥瘦等篇提出了“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10、”的经脉走向,改变了帛书原载各经脉均从四肢走向头面胸腋的说法,使十二经脉在体表形成一个按阴阳、手足次序逐经联接的闭合网络。至此,十二经脉的循环理论走向成熟。灵枢经脉等篇进一步发现并载述各经在体腔内部的循行路线,使十二经脉与体内五脏 (六脏 )六腑形成直接的络属关系,亦使各经脉在体腔内通过脏腑而互相交通连接。至此内经形成了以灵枢经脉篇为代表,比较完整系统的描述了十二经脉理论。另外,在由“十一脉”发展至十二经脉的同时或其后,奇经八脉等理论亦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先后形成。于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内容的经脉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中以比较完整的形式得到确立,并在近两千年来的医学发展过程中为

11、广大医家所接受,被有效地用以指导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今天更得到科学方法的检验而证明其客观存在。2.4 穴位和经脉的现代认知上世纪中期,经络学说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白靖,刘桂英等认为经脉研究取得了三次较大的突破2。第一次是20 世纪 50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4 年代日本学者首先采用物理测量手段,发现了“良导络”现象,即皮肤经脉具有良导电性和低电阻特性。显示出经脉具有传导电子的特性。第二次是1978年法国科研人员在人体经脉穴位注射放射性同位素锝后,同位素跟踪显示是沿经脉方向扩散。第三次是前苏联科学家不久前用强光照射经脉穴位,发现光线可以通过经脉传到

12、较远的部位,显示出经脉具有传导光子的特性。与此同时,我国也对经脉现象进行了高层次、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在二十二个学科和专业人员的参与研究下,经过“七五”、 “八五”和“攀登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可贵的成果,形成了“经脉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和“经脉循行路线理化特性的检测及其相应的物质基础的研究”三大研究方向。为新世纪的深人研究奠定了基础。2.5 经脉的实质2.5.1经脉的物质基础经脉系统是有物质基础的,它不同于神经系统,也不同于血液系统,更不同于淋巴系统,但与此三系统皆有一定的关系,现在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神经节段分布是经脉的物质基础;交感神经是经脉实

13、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和淋巴系统是经脉实质的组成部分8。2.5.2经脉的物质结构经脉包含经脉结构,经脉上的穴位点,经脉中的内气,经脉的路线。经脉既然有物质基础,那么其结构是怎样的呢,谢浩然先生为此作了详细的解释11。1)经脉内气是体液系统的气化物质经脉内气是与经脉外气相对而言体液系统的气化物质。体液系统是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包括有组织液(器官间液、组织间液、细胞间液)、血液、淋巴液、脑脊髓液等液体物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等古典经脉循行路线的经脉内气,是属于器官间隙组织液的气化物质。 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说: “气化是气的运行变化” 。这种组织液及其气化物质,并不是一种

14、单纯的简单物质,而其中是有内分泌物质、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5 神经介质 (激素)、免疫物质、 维生素等多种复杂的生命物质,还有物理溶解与化学结合的氧、二氧化碳、氯等呼吸之气的物质分子,与组织液中的碳酸、氯、钠、钾钙等电解质的多种阴阳离子、正负电子等实物,及其运动场的电磁波等信息物质。因此,经脉内气的循经运行,也就具有电、磁、热、光、波、声等多种物理性质。2)经脉结构是间隙系统上的气道物质经脉结构是由机体的多种器官之间、组织之间、细胞之间有序排列与搭配组成体内脏腑间隙与体表分肉间隙(器官间隙 )、肉分间隙 (组织间隙 )、细理间隙 (细胞间隙 )等层次间隙系统的气道物质。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有

15、“气道通”与“气道涩”的“气道”物质等论述。在经脉气道的分肉间隙中包括有气穴。素问气穴论说: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3)经脉路线机体系统的气机物质经脉路线是机体的经脉内气沿着经脉气道系统从这个部位循行到那个部位所经过道路的气机物质。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说: “经隧是经脉的通道”。 灵枢海论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中医辞典基础理论分册说: “气机是泛指功能活动,用以概括各脏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活动。如“气机通畅、气机失调、气机阻滞等”。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中医治病的临床实

16、践也有很多病倒经验表明:经脉路线通则无病,病则不通;不通则病,通则病愈。例如,消除阻塞间隙气道肿物,疼痛即可消失。经研究:经脉路线的气道间隙,是有相对固定的多种组织结构,而经脉内气的循经运行是有绝对流动的多种物质。经观察:经脉路线有结缔组织的物质作用,神经系统的物质作用,血管淋巴的物质作用。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6 3 现代研究对传统认识的观察和论断3.1 穴位和经脉特性的总结1) 经脉有一定的物质基础10,11。2) 经脉具有流动循行特性12。3) 经脉中有比较大的生理电流8,11。4) 经脉具有良导电性和低电阻性2。5) 穴位是经脉上的特殊感觉点,位于皮肤上的穴位表现为直径不大于2mm 的圆点4。6) 通过测量穴位上的电位可以证实经脉的一些特性。3.2 穴位和经脉特性的猜想经脉上既已有生理电流经过,而穴位是经脉上的点,那么通过测量穴位上的电位可以判断经脉中的电流的流向,这可以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