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教学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257509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导读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孟子》导读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孟子》导读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孟子》导读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孟子》导读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导读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导读教学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导读v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v二.孟子的结构及列入经书的时间v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v四.历代孟子研究概况v五.经典章节v六.参考书目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v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书中所含蕴的政治、伦理、哲学 、教育等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 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 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也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以科学 、冷静的态度研究孟子,历 史、辩证地分析孟子,对于 我们如实正确地把握孟子思 想,批判地继承祖国这一重要文 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古今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v 一是:以东汉赵岐、南宋朱熹为代表,认为该书完

2、成 于孟子生前,作者是孟子自己。 v 二是:以唐代韩愈、北宋苏辙为代表,认为该书是 孟子死后完成,是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记述的。 v 三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所说,孟 子周游列国,因所述“唐虞三代之德”与“所如者不合”,不 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由此人们认为孟子一书 在孟子生前已基本完成,主要作者是孟子自己,但有其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写作。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话应该是 比较可信的,他距孟子生活的时代较近,所见到的和所听 到的比后人多且更为确实,所以第三种说法最接近事实。孟子其人v 孟子(约前385年 约前304年),名轲 ,邹国人。是战

3、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是继 孔子之后儒家重要的 代表人物。 孟子v 相传其祖先为鲁国贵族孟孙氏, 后因家道衰落,从鲁国迁至邹国。孟 子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幼年受 到了母亲严格而精心的教育。年长后 ,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治儒术之道,通五 经,尤长于诗、书”(赵岐 孟子题辞)。他非常崇拜孔子,认 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上),推许孔子是先代圣人 中“集大成者”。表示“乃所愿,则学孔 子也”(公孙丑上);曾为自己不 能亲身接受孔子的教诲而遗憾不已, 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 也。”(离娄下)但他一直以孔子 忠实信徒自居,一

4、生致力于弘扬和发 展孔子的学说,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宋代被尊为 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邹城孟母三迁祠v 然而,由于孟子的 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 与所如者不合”,故此一 直不受重用,孟子深感 失望,七十余岁时,就 不再出游,“退而与万章 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以阐 发其思想。 据孟子载,他曾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先后游说齐、宋、薛、邹、鲁 、滕、梁等国,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梁惠王恭敬地表示“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上)。齐宣王诚恳请求孟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梁惠王上 ),打算在国都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锺,使诸大夫国人

5、皆有所矜式”( 公孙丑下);还加封孟子为“齐之卿相”,令其“出吊于滕”(公孙丑下) 。亚圣庙二.孟子的结构及列入经书的时间v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共有七篇,这 七篇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孟子有十一篇。除流传于今的七篇外, 还有外书四篇,即:性善辩、文说、孝经、为 政。赵岐认为外书是后人伪托之作,他说:“其文不能弘深 ,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 ,因此不给它作注,以后便逐渐亡佚了。 孟子七篇都是 取首章第一、二句中二三字为篇名,并无实际意义,在这一点 上与论语相同,所以赵岐据此说孟子是拟论语而 作

6、。篇下分章,每篇章数不一,全书共计二百六十一章。每章 字数不等,多则千余字,少则十几字,全书共计三万五千三百 七十多字。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 v 汉代:其地位远不能同 儒家经典相比。虽然东汉班 固视孟子为子书,在 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归入 子部,但当时人们普遍只把 它看作辅翼“经书”、解释经 义的传。v 五代:后蜀主孟昶命毋昭 裔督造,于成都文翁石室礼 殿东南,楷书易、书 、诗、仪礼、 周礼、礼记、公羊 、穀梁、左传、 论语、孟子十一经 刻石 。 唐代开成石经孟子拓片v 北宋:宋太宗时又加翻 刻,孟子始列入经书,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正 式将其著录于经部。哲宗元 祐年间,孟子被作

7、为科 举取士的试士内容。南宋孝 宗时,朱熹将论语、 孟子与礼记中的大 学、中庸两篇合在一 起,称为四书,并悉心 为之作注,确立了孟子 在经部的地位。 v 元明清三代:四书 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科目, 孟子成为学者必读之书。 唐代开成石经孟子拓片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v (一)天道观v (二)性善论 v (三)伦理道德思想 (一).天道观 v 天道观是孟子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 性善论、伦理思想、政 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哲学 依据。v 通过对孟子一 书中孟子关于“天”的论 述的梳理和概括,我们 认为,孟子所说的“天” 有四种意义: 1.有意志的主宰之天孟子默认在人世之外存在着上帝和神。“虽有恶人,

8、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万章上)此句中的“神”,就是指有人格的主宰世界的天神。并且认为 是上天降生了人,他援引尚书、诗经之语说,“天降下 民”、“天生蒸民”,既然天降生了人,那么天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对人世有主宰作用。孟子认为帝位的传承就是由天决定的 ,“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万章上)。 一个人遭 受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身心之空乏,所作所为遭到 “拂乱”,实际是上天对将承担重任者的磨练和淬砺,意在“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虽然孟子肯定天对人世间有主宰作用,但他又援引尚书太 甲之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9、 并且进一步 指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公孙丑上)v2.命运之天v 所谓命运之天,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含义。指不以个人意 志为转移的必然之势,是存在于人力之外的一种无形而巨大 的异己力量。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章上 )。 v 孟子认为命运之天左右决定着天下的治乱。孟子认为每“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而平治天下,“其间必有名世者”辅佐“ 王者”;但从周武王至今已“七百有余岁矣”,论时间、论时势 ,该当是“王者”、“名世者”兴起平治天下之时。然而时势动 荡不定,百姓陷于水火,自己的仁政主张不为世所用,究其 原因,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公孙丑下),如天“欲平 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10、谁也”(公孙丑下)。v 孟子把个人在政治上的不遇也归之于天。“行,或使之; 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 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下)。v 孟子还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 ,小役大,弱役强”(离娄上)归之于命运之天。在“有道” 的社会,“大德”之人役使“小德”之人,“大贤”役使“小贤”;在“无 道”的社会,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支配,弱者为强者所役使,都 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及的必然之势所决定的。“天下有道”,政治 清明,尊德尚贤,大德和大贤因其德高贤明,故能役使小德小 贤;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道德沦丧,推崇强权和武

11、力,力大 者、势强者因其力大、势强取得役使小者、强者的地位。“有道 ”和“无道”,德、贤、强、力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这就是“莫之为而为者”之天。对此意义之天,孟子主张应 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在具体行为上要“顺天”而行,他说:“顺 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反对任意妄为,逆天而行 。在主观态度上,要“不怨天,不尤人”。v 孟子还提出了与此意义的天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命” 。他说:“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即人力未曾 招致而结果如此,就是“命”。孟子所说的“命”实质也是一种客观 存在的异己力量。v 他说:“莫非命也。”(尽心上)“命”有“正命”与“非正 命”之分 ,

12、孟子主张应当“知命”而“顺受其正”,即认识和尊重其 客观必然性,尽力修身行道,避免“非正命”,以求“正命”,强调 人们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作用。v 孟子还将富贵利达、声色货利的获取与否归之于“命”。 “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 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他还认为富贵利达 是“在外者”,乃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也不一定能得到,“ 是求无益于得也”(尽心下),应“行法以俟命”(尽心上 ),即内修己身、外修法度,等待命定。 孟子这种“有命”论 ,实际是宿命论。v 孟子还把人们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萌芽以及仁 义礼智能否在现实社会实现归之于命

13、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 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 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不过仁义礼智本 是人与生俱有,是“在我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 于得也”(尽心上),只要努力“反求诸己”就可得到。因此 主张人们应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致力于道德修养,以保全仁义 礼智。 3.道德、义理之天 v 在孟子的天道观中,更强调道德、义理之天。孟子认 为天具有道德属性。“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 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告子上)“夫仁,天之尊爵也 。”(公孙丑上)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离娄上 ) 孟子把天道德化,并把天看成为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

14、 存在的精神本体。v 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意识来源于天。他援引 诗经之语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 德。”人们的内心规范就是其生而具有的善性,也就是“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即是 人之本质所在,经过扩充、完善即为仁义礼智四德。v 孟子认为人们只要在主观认识上“尽心”、“知性”就可以 “知天”,在道德实践上“存心”、“养性”就可以“事天”。“尽 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尽心上)进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这样,孟子便把客观世界与主观理 念混而为一,陷入了主观唯心

15、主义的泥潭。4.自然之天 v 孟子所说的天,有时指日月运行、四 时寒暑交替、万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体。“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 之矣。”(梁惠王上)又援引诗经 之语说:“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肯定了 天是“作云”、“下雨”的自然之体。他还说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 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下 ) 在此,天的神秘性已完全失去,显示 出孟子天道观中蕴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v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天命观虽然不 乏唯物主义的因素,但从整体上来看,是有神论的唯心 主义的。 (二)性善论v 第一,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 善说;v 第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等 主张的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v 第三,公都子等主张的有性善、 有性不善说;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