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946150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四、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四、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四、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四、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 的文学图谱一、革命文学的本土化策略 二、赵树理的创作:在概念与本真性的生活之 间 三、历史地与感性地把握乡土中国 四、柳青的创业史:超级现实主义一、革命文学的本土化策略w革命文学把自己放在历史变革和前进的先导 位置上,它也就陷入了文学表达的主体与被 表现及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结构中在这 一结构中,后者始终是沉默的被想象的主体 ,他永远处于被捕获与逃脱的游戏之中。文 学如何去表现他们,并且使之成为这个历史 变革的主体,与文学对历史想象一致,并且 使其在文学的创作接受中,共同融入被叙 事建构起来的历史中,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 ,一个革命性的课题。w在现代性情境中发生的

2、农民革命,这是一个 早产革命,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相 互碰撞的产生,它在政治上可以从马克思主 义那里找到依据,而在文化上却无法从世界 的现代性进程那里获得真正的资源,因而有 必要从中国民族传统那里找到可供得用的资 源。 w从中国整体的现代性革命进程来看,在长期 的革命暴力冲击下,中国的历史处于剧烈的 动荡与断裂之中,从思想上与传统决裂,这 是走向现代革命的必然选择;而革命给人们 造成的巨大的精神焦虑,这一切需要文学艺 术提供可理解可感觉的艺术形象,民众可以 接受历史,进入历史情境,并且从中受到审 美的抚慰。革命文艺不仅描写和建构了革命 的暴力与断裂,同时也承担着抚平这些暴力 的痕迹与历史

3、断裂的任务。毛泽东始终在寻 求革命文艺的民族化形式与风格,以此来使 革命性的文学艺术具有本土性的可接受性。 w我们所能理解的,也就是去理解在政治压力 之下,文学依然保持的那些品质,那些依靠 文学自身的力量表达的审美意义。 w从“乡土小说”到“农村小说”,20世纪中国农村 题材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经历了一个巨变。在形式上,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更多 借鉴西方手法、横截面、场景式。而1942年 以后的农村小说:更多借鉴民间形式、纵向 时间性、传统情节模式。在内容上,前者: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 人生、人性和人道主义层面。后者:农村与 农民的革命和阶级价值,政治意识形态层面 。w农村题材小说的兴盛主要原因:

4、在政治层面上,中国革命是以农民为主 体的革命。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一体化文学机 制,文学作为整个政治系统的一个分支,必 然要求文学书写这段历史,并且赋予它以宏 达的历史意义,从而在文化的层面上确证革 命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在理论实践层面上,讲话所谓“文艺 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确立了理论 基础。在这基础上,农村题材小说一直是解 放区作家关注的重点,新中国文学很大程度 上正是解放区文学的延伸,因此,农村题材 小说在此时更加兴盛普及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是实践基础。 在现实层面上,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大 国,农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价值的重要性是 不言自明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也成为中 国社会变革的中

5、心,农村的巨变和农民心理 状态必然要求文学书写。w农村小说的几个阶段:由“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 ”以及小说艺术创新的滞后,决定了对文学阶 段的划分很难依据艺术形式的变革,而只能 依据农村剧烈的社会变革或断裂(紧跟意识 形态的题材与内容)。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大跃进时期 三、文革时期 (从宽泛的意义是来理解这三个时期)w农村小说的艺术水平(参见教材P45-46)w“以文写史”与“历史想象”另一种解读书写自身的历史,这几乎是每一个新兴政 权必做的工作。而在讲话中,毛就强调“ 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种 对文学工具性价值的推崇,实际上为后来“以 文写史”思维

6、模式的确立奠定了理论上的依据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把这一时期的农村 小说作为“正史”来阅读。同时又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浪漫主 义式的“理念先行”,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农村题 材小说更多地带有“历史想象”的成分。由对阶 级斗争的信仰,对“解放前是鬼,解放后是人” 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僵化顺从,农村题材小 说中的“想象成分”就必然遮蔽农村的深层现实 ,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只是对宏达革命叙事的 一个“注释”而已,这就注定了这类小说具有特 定的历史时空性,而缺乏永恒的审美穿越性 和人性层面的深刻性。二、赵树理的创作:在概念和本真性 的生活之间w历史选中赵树理作为革 命文艺获得本土化的形 式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

7、 ,这个偶然性在于,象 赵树理这样保持着民间 文化记忆,带着质朴的 乡土经验进入革命文艺 队伍,而始终保持其本 色的作家,实在是绝无 仅有。 农村小说脉络: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孙犁、李凖 韩少功、汪曾祺、路遥等w赵树理的的创作观:文摊文学家赵树理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 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 小唱本的摊子时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 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小唱本的 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 愿。”赵树理某种意义上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 统的异端,他早年曾接受过新文学的影响, 但很快就发现新文学传统的圈子过于狭小, 于是,他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

8、地 ,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他始终想绕过新文 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 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小说解释为“问题小说” ,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都包 含了这种意思。不仅利用通俗方法将国家意 志普及远行,也包含了站在民间的立场上, 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 w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创作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相默 契。1947年7、8月间,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 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赵树理方向”, “作为边区文艺界开展创作运动的一个号召”, “作为我们的旗帜”。建国后,赵树理与郭沫若 、茅盾、巴金等作家齐名,享有极高的声誉 和地位。主要内涵:一、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强烈

9、 的政治功利性。二、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 和大众化的道路。w创作的三阶段:一、专业化之前( 1943年以前),二、入 京以前(1943-1949) ,三、入京以后(1949- 1970)。第二阶段为创 作的黄金时期。原因: 环境相对宽松、山西生 活是他的“源头活水”。w民间立场的文学家、务实的农村工作者 问题小说他所谓的问题小说,是在对党和国家权 力意志、政策方针保持真诚信仰的前提下提 出来的,因此,当民间利益与政治意识形态 发生强烈甚至根本冲突的时候,就必然造成 他创作的尴尬处境。正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往 往成为限制赵树理创作的致命瓶颈:对民间 缺乏更深入的挖掘、对人性挖掘缺乏穿越性 。这也是建

10、国后赵树理创作不出更好作品的 主观原因。因此,可以说,民间造就了他, 而不具备思辨能力的信仰则损坏了他。w思想感情上的矛盾冲突,表现在文学创作中 ,则是一种“分裂”。一方面,从政治上理解并证明农村变革 的所谓“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民间立场上 ,又尽力呈现出真实的乡土风情和人情,这 又调和了公式化、理念化、概念化的毛病。 表现在题材上,则很少铺叙宏大和充满剧烈 冲突的农村变革场面,而是把场面背景化, 在描写农村日常生活中突出农村的“精神情感 冲突”。而后者恰恰是赵树理小说中真正具有 艺术审美力的部分。w文本分析:三里湾“锻炼锻炼”w三里湾描写了农村合作运动中资本主义 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激烈

11、斗争,事实上, 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这种两路线的斗争的 激烈性只是表面化的和概念化的,赵树理并 不是狂热的意识形态的信奉者,他既要顺从 时代政治潮流,也要面对生活经验与事实, 这些被夸张的历史的与阶级的冲突,象是赵 树理要解决的标签问题;而他花大气力描写 的,依然是那些家庭内部的冲突和困境,那 些乡土中国社会更为真实和内在的矛盾。 三里湾的分裂就 在于:它既肯定了农业 合作化、土地归公的“历 史合理性”,又真实地写 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 ,以及失去土地后的痛 苦。w前者使文学在社会主义时 代有立足之地,而后者维 系住了文学的基本审美的 品质。他对生活的那种理 解和感受,也始终渗透在 那些对历史

12、的概念化描写 中。只要摆脱那些虚假的 历史与阶级的冲突来看, 赵树理的小说依然具有生 活的本真的那种质朴性, 那些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 土的日常性,给人以深刻 的印象。w从民间形态看“锻炼锻炼” 一、 破碎或隐型的民间文化形态。“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 ,在乡土文学传统中,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 国农村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 较真实地表达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现代中国知识分 子总是怀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的民 间情结。民间文化形态在当代文学史上还具有特 定的含义,它既包含了来自生活底层的劳苦 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 民间文化艺

13、术的特有审美功能。民间总是以低调的姿态接纳国家意志对 它的统治、渗透和改造,同时又总是继承并 滋生出抗衡和消解苦难、追求自由自在的理 想的文化品格,而且,民间是一个包容一切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污秽、苦难、野蛮 却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生活空间,五六十年 代的文学创作,强烈地体现着国家意志和时 代共名合流的意识形态,民间文化形态只是 一种艺术补充,当民间的立场遭到全面否定 的时候,它会被迫以破碎的或隐形的方式曲 曲折折地表达自己的声音。 二、从“锻炼锻炼” 中我们可以看出 赵树理创作的极度 尴尬。“大跃进”的 政策与理念“60 年简直是天聋地哑” (务实的民间立场 )在此时发表“ 锻炼锻炼”不能

14、不 说具有反讽色彩和 象征意义。w 小说着重写杨副主任如何整治两个落后的“农 业社员”: “小腿疼”、“吃不饱”的故事。小说 的第一个冲突高潮是杨副主任利用大字报的 形式公开批判这两个社员,于是引起了“小腿 疼”大闹社办公室,但终于被干部利用法律和 政权的力量所制服。小说的第二个冲突高潮 是:一部分落后的群众嫌工分太低,定额太 高,加上自私自利思想作怪,只愿意拾“自由 花”,不愿意为社里摘棉花。于是杨副主任想 出一个办法,他头一天晚上开社员大会宣布 第二天集中拾自由花,等到第二天突然宣布改为集体摘棉花, 强迫那些受骗上当的妇女 参加劳动还要写检讨。小说第三个冲突高潮 写小腿疼等人原来以为第二天

15、是自由拾花, 于是就自己单独去拾花,结果变成了“偷棉花” ,被当做犯罪接受群众的批斗。从小说情节 的发展来看,是干部们诱民入罪,然后利用 群众的盲目性来整治落后的农民,让他们被当 作罪犯狠狠整治了一顿。 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 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干部就是这样 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就是这样消极怠 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 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付 农民艺术的真实,就这样给后人留下了 历史的真实性。这也是富有农民本色的现实 主义作家处在政治与民间这个尴尬的位置上 ,对历史局限和自身的思想局限所能做出的 最后突破了。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

16、有的叙事美 学和艺术风格。他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 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 他在抗 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显现出鲜 明的民间本色。小二黑结婚把一个藏污纳垢的 民间社会文化历历在目地展现了出来。而李有才 板话、邪不压正等却描述了农民在土改中表 现出来的各种心态和遭遇的尴尬事件。如果按“阶级 斗争”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衡量,如果用知识分子的启 蒙主义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赵树理的小说怎么也谈 不上“深刻”和“魅力”,但是,如果换一副农民的眼光 ,就不难理解赵树理笔下所展示的魅力。 一、赵树理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他本能地发现 ,在农村,对农民最大的危害,正是农村“基 层干部中混入党内的坏分子”。这是站在农民 的立场上才会发现的问题,相当尖锐地揭示 了农村新的阶级斗争和农民的愿望。其次, 赵树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迁就传统的民间文 艺手法。他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趣味完全是 新的,同时注意到读者的欣赏口味。他的小 说用日常口语,连叙事语言都是日常口语, 也不刻意突出人物的性格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