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679611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案例分析强奸杀人犯曹某, 18岁, 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 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 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 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 1998年9月份曹某只有15周岁,就开始在夜间(大都利用晚上自习的时 间)尾随单身妇女,在黑暗的居民楼楼道里猥亵妇女,并抢劫被害人财物的 行为,持续两年,作案十多次,报案人不多。他说,除了性冲动不能自

2、我控 制外,每次作案后都没有什“事”;楼道里没有灯光,也没有哪家的人出来管“ 闲事”;有三次犯罪的过程中听到楼下有来人的脚步声后立即下楼逃走,都未 遇到过什么“麻烦”。因此他内心总有警察抓不到的侥幸心理。 事情发展到后来,他已不满足猥亵和强奸,还残忍地在被害人的胸部用 刀片刻了一个“干”字,他说“这样做是自己想的,是一种发泄和刺激。也知道 这是犯罪,害怕被警察抓住,但控制不了自己。” 截止1999年11月,先后11次猥亵妇女,2000年1月和3月,又两次强奸 妇女,并将被害人勒死。 曹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案例分析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

3、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你 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拿”,一连串 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折,如此几次 ,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4、,拿了存折, 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安,生怕被 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他潇洒了一 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从此,张某 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形成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人格缺陷的形成 (二)犯罪意识的形成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 (四)犯罪心理的转化 良性转化:放弃犯罪/中止犯罪/不再犯罪 恶性转化:执意犯罪/加重犯罪/屡次犯罪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一)有意识犯罪动机

5、的的犯罪心理形成模式 1.渐变模式:渐进性;渗透性;自觉性;预谋性 原发型 继发型 2.突发模式:突发性;无预谋性;情境性;情绪性2001年7月发生在北京丰台的14岁男孩残忍杀害11岁女孩的案件。 “今年7月29日下午,小冯路过同学何某家时,看到只有同学的妹妹小 何一人在家,于是他顿起杀心。敲门进入何家后,他趁小何不备,从 厨房取出杀猪刀猛扎小何的背部,又从院内取来铁锹、啤酒瓶砸她的 头,用菜刀切、用电线勒小何的颈部,使小何最终窒息合并急性失血 性休克死亡。小冯在法庭上交待,他要杀死小何的原因只是因她太讨 厌。11岁的小女孩为何令他讨厌呢?因他每次来何家,小何经常骂 他,还在背后说他坏话,叫她

6、哥哥不要和他来往。小何父母也曾找自 己的家长告状使他挨了骂。于是就起了要杀人的念头。 杀人前,小冯到厨房拿凶器时还若无其事地自己倒了一杯水喝,杀人 后,小冯不慌不忙地伪造了抢劫现场。并交代:杀人手段是从电视上 学的。法庭上,小冯轻描淡写地对法官说:我知道我错了,但我父 母都是残疾人,赔不起,双方都互相谅解一下得了。(二)无意识犯罪动机的犯罪心理形成模式 动机不明确的犯罪 过剩犯罪 移位犯罪 睡眠状态或催眠状态的犯罪 药物引起的异常意识状态下的犯罪三、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一)内外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的 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 到发动犯罪行

7、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模仿学习机制 角色扮演机制 自我强化机制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 ,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 罪行为。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 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

8、遇为条件,其间,经 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 理,引发犯罪行为。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 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1、攻击反应:直接/转向 2、防卫反应(二)心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个体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以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犯罪人普遍采用这种防御 机制,以推卸责任,减轻内心的罪恶感和内疚感。 主要表现形式: 否认责任; 否认损害; 攻击被害人; 攻击第三者; 归咎他人; 援例榜样 投射反应:个体将自己具有的不良人格品质、欲望、动机 等强加到别人身上,以减轻内心的压力和不安。投射反应 的实质是

9、为自己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寻找“替罪羊”。 表现形式: 利用投射将受害人假想为自愿受害; 利用投射构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 病态化投射。 认同反应:个人出于一定的动机,把自己看成现实生活或 想象中的某个人,力图模仿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向偶像 认同;向权威认同;向同伴认同) 反向作用:当个人产生某些不能被社会或他人接受的欲望 和冲动时,为了避免引起对自己的不利后果而故意做出相 反的举动,以减轻焦虑和罪恶感。第二节 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一、个人社会化与犯罪者不良个性 (一)个体社会化: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 作用,学会基本生产生活技能,遵从社会规范,形成社会 人的过程。思考:犯罪者不良个性是

10、如何形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少年绑架者今年13岁的少年费小林是江苏省东海县曲阳乡曹庄村村民。由于其父 母年迈,家庭贫困,自小就被父母娇纵的他,为了上网、吃喝玩乐, 从6岁开始就经常偷拿家里的钱。小学六年级辍学后,更加无人管教 ,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泥潭。2004年8月中旬的一天,某电视台播放了 一桩绑架勒索案,绑架者绑架并杀害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敲诈勒索 赎金19万美金。这则案例给费小林带来了“灵感”,为了搞钱,他开始 盘算着如何绑架杀害同村的小伙伴小龙,向他的父母勒索赎金。 同年9月6日,费小林用欺骗的手法将小龙骗到村西杨树林,用一根旧 拉链绞勒小龙颈部致其窒息死亡,并就地挖坑埋尸,然后携带

11、小龙的 部分衣裤离开,准备伺机向小龙的父母实施敲诈。 费小林在供述完自己的犯罪事实后,竟还念念不忘悬赏,一直问办案 人员:“案子现在已经破了,我能拿到你们的2万元悬赏金吗?”(二)犯罪者的不良社会化 不完全社会化:在一定年龄阶段和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 个体社会化程度未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的情况。 错误社会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接收 了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反社会观念,养成恶劣的生活习 惯,形成反社会人格,以致同正常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犯罪者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缺陷 (一)法律社会化缺陷* (二)道德发展的不完全社会化 (三)社会文化的不完全社会化 犯

12、罪亚文化从一系列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成员对“犯罪亚文化”的“忠 诚度”。 2006年,为非作恶一年的广东“黑龙会”落网,检察机关的指控让人心 惊肉跳: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伤害,抢劫,非法持有枪支 而这些少年被告人在庭审中依旧是一副嬉皮笑脸、与己无关的样 子; 2007年,横行海淀三年之久的“太子堂”被抓获,在“总堂主”的领导下 ,七八十个由“90后”中学生组成的社团报复仇家、随意行抢俨然 港台片中的黑社会。相信大多数成员都为“太子堂”总堂主张某描绘的“ 天堂”无限憧憬:“太子堂是防止兄弟受欺负的地方,是兄弟感情得到 安慰的地方,也是兄弟们一起成长挣钱的地方”;刚刚被抓获的“

13、黑衣帮 ”的一14岁成员在与记者交谈中也讲道:“参加这个组织就有人罩着了, 而且人多热闹,朋友也多,像亲兄弟一样。加上一起出去时都穿黑衣 服,感觉很酷!所以大家都愿意加人。觉得人了这个组织别人就不敢 欺负了。而且听说李某还和社会上一个很有势力的人是朋友,就想加 人进来一定不会吃亏。”可见,绝大多数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成员深受 犯罪亚文化的影响,陶醉在“帮会”营造的“亲情”、“安全”和“快乐”的虚 拟氛围中不能自拔。(四)社会认知不良引起的不完全社会化 家庭人际关系障碍 学校生活不适应 职业生活不适应 网络传播信息 (五)价值定向的蜕变 功利主义;利己主义 (六)自我意识的畸形发展 本我;自我;超我

14、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形成一、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一)犯罪动机的形成阶段 萌发阶段(犯罪意向阶段) 过渡阶段(明确动机阶段) 定型阶段(犯罪决意阶段) 消失阶段梅传强:犯罪动机形成三阶段论 犯罪意图形成阶段:当主体的某种需要或欲求被犯罪主体 明确意识到,或者外在诱因的出现而激活犯罪主体的需要 ,且需要与抽象的犯罪手段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形成故意 犯罪的意向和想法时,就意味着犯罪意图的产生。 犯罪决意形成阶段:当犯罪意图与具体的犯罪手段或侵害 目标相结合,犯罪主体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和冲突后下定 决心要实施犯罪,犯罪意图就转化成犯罪目的,并进而形 成犯罪决意。 犯罪预备阶段(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1.

15、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科泽尔:人格成熟理论 科泽尔认为,下列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不容易犯罪: 具有道德责任感和成熟的敏感性的人; 十分关心别人的福利与得失的人; 放弃了自己的敌视与怨恨的人; 对现实没有大的偏差的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 人格中具有有助于处理危险状态的因素的人; 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人,等等。 具有不成熟人格的人更容易犯罪。不成熟人的人格特征有 以下几点: 残留着对双亲的依恋; 由于胆小不愿意走向社会; 留恋家庭是由于利已动机推动; 缺乏独立性与自觉性; 情绪不稳定,攻击性或者逃避性行为较多; 没有责任感,对人不宽容; 生活中往往图一时的快乐; 劳动不认真;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世界; 不能同别人建立亲切和睦的关系。 下列人是人格极不成熟的人: 有严重伤害别人的企图; 怀有愤怒、怨恨和敌意; 喜欢目睹别人的痛苦; 对别人缺乏利他精神和同情心; 把自己看成被害人而不是加害人; 不满或者抵制权威; 首先关心自己的舒适; 不具有挫折耐受力; 对自己的冲动缺乏控制力; 对社会责任有不成熟的态度; 根据自己的愿望或需求曲解对现实的认识。 二、犯罪决意过程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