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543564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 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节 认识的结构和本质 一、认识的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2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认识的结构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 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 一的社会存在物。 1.什么是认识的主体3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 其中社会性是最本质的。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 体等。其中社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

2、形式。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 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 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2.什么是认识的客体5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 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 精神客体。6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什么是认识的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中介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7第四章马克思主

3、义哲学原理4.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 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 识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 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 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 。 8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本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认识的本质9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反映、选择与建构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 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构 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

4、创造性的 突出表现。 10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认 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 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 过程。第一,认知结构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 选择。第二,主体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客体, 也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第三,主体不仅按一定认知结构选择客体和整理客 体信息,而且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11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 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 性因素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

5、程 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 现。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 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 果。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 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12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 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 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 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4.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13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第三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1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 重大的哲学问题。“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 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 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5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丰 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认识理论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古代先贤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我们理解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其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

7、关系讨论是以道德理 念与修身养性为主旨。这对我们研究、理解道德实 践和道德建设是具有现实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的。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理论是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中介性因素, 它有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和中国传统 认识论精华融会贯通,发展和建立具有现代意义和 中国特色的认识论体系。 16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7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认识理性认识认识 通过过感官得到通过过

8、思维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动性间间接性、单纯单纯 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质的感觉觉、知觉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级阶 段高级阶级阶 段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8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19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 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

9、: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0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 的本质所决定的。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1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 22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 面

10、地认识事物。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23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再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毛泽东2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5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 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26第四章马克

11、思主义哲学原理真理的本质特征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 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 践。“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 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 ,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 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 胡适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 真理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27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 .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 是要以外界的事物来满足自己。在人的实 践和认识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价值问题。 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价值性。真 理的价值性即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 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 要,对主体

12、有用的属性。 28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分别体现了两种 不同的观察问题的取向。真理的客观性是从 真理同客体一致性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 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价值性 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效用上所作的考察,揭示 真理在客观上固有的作用和功能。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一般说来是一致 的。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价值性存在的 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是 真理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29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真理

13、和谬误的对立30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真理谬误 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v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 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31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的统一v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32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绝对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 有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 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 绝对的。相对真理是指客观真理内容的条件性、有 限性和特殊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任何真 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具体 过程的正确反

14、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二 是任何真理都只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一定层次 、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认识的深度是有限 的。33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真 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3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如果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关系割裂开来,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 真理,或者只承认相对真理,将会导致形而 上学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在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而,要正 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坚 持发 展35第四章马克思

15、主义哲学原理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为什么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途径和手段?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36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一是指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指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 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一是指一定历 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深 度和广度的限制;二是指实践检验认 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实践标准 的确定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37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是探索和论 证真理

16、的重要方法,也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 途径,其作用表现为:第一,真理的科学抽象过程是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 程,经过正确的、科学的逻辑思维过程,才能形成 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但逻辑思维过程不是独立 于实践之外的标准,任何科学抽象最后必须通过具 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来检验。第二,逻辑范畴及其规律本身就是千百万次人 类实践长期发展和检验的认识成果。第三,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标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8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 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它的基本要求 是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坚持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用发展 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马 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根本要求。 第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9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