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03324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 钢的化学热处理 改变表面成分改变表面组织的热处理一.化学热处理的原理固态工件渗金属或非金属 1.基本过程气氛活性原子吸附分解扩散 2.速度控制因素原子 吸收扩散催化作用促进 吸附 促进 分解提高速度方法:分段控制 复合渗 高温 化学催渗 物理催渗二.渗碳表面 成分变化组织变化性能变化渗碳:渗碳方法 气体 固体 液体Ipsen贯通式箱式多用炉 1.气体渗碳 1.1.渗碳介质液体介质 碳氧比(C/O 1) T 分解C 渗碳剂 (C/O1) T 分解CO 稀释剂碳当量 产生1mol碳所需该物资的量煤油、甲苯、丙酮、乙醇;甲醇表 101 不同液体的碳当量乙醇:46 丙酮:29气体介质 天然气

2、 含 甲烷 9095城市煤气 成分 表 104液化石油气 含 丙烷和丁烷1.2.影响因素分解吸收扩散渗碳温度:860960渗碳时间:估算公式 P253钢的成分:低碳钢 Ni Cr 合金钢碳势:炉内气氛与钢表面含碳量平衡时的相对含碳量测量方法 露点法CO2红外线法氧势测定氧探头P301 ZrO2为电解质固体电池 2.固体渗碳装箱渗碳 网状碳化物?3.液体渗碳盐浴:加热盐 NaClBaCl2渗碳介质 氰化钠或氰化钾 催化剂 Na2CO3 表 106 无毒盐4.渗后热处理 4.1.直接淬火低温回火组织及性能特点:不能细化钢的晶粒、工件淬火变形较大、渗碳钢工件表面残余奥氏体较多、表面硬度低适用范围:操

3、作简单、成本低、气体或液体渗碳4.2.预冷直接淬火、低温回火 淬火温度800850 组织及性能特点:可以减少工件淬火变形、渗碳层残余奥氏体量降低、表面硬度略有提高适用范围:细晶粒钢制工件、操作简单、 工件氧化、脱碳及淬火变形较小4.3.一次加热淬火、低温回火 渗碳温度820850或780810组织及性能特点:对心部强度要求高,采用820850淬火,心部组织:低碳M对表面硬度要求高,采用780810淬火,细化晶粒 适用范围: 固体渗碳后的碳钢和低合金钢工件、气体、液体渗碳的粗晶粒钢、渗碳后需机械加工的工件4.4.渗碳、高温回火、一次加热淬火、低温回火 温度840860组织及性能特点:高温回火使马

4、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分解,渗层中碳和合金元素以碳化物形式析出 淬火后残余奥氏体减少适用范围: CrNi合金钢渗碳4.5.二次淬火、低温回火 组织及性能特点: 第一次淬火(正火)可以消除渗层网状碳化物及细化心部组织 第二次淬火改善渗层组织 (心部性能要求高,提高T) 适用范围: 力学性能要求高的渗碳工件、粗晶粒钢 两次加热 氧化 变形 脱碳 复杂4.6.二次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组织及性能特点:高于Ac1或Ac3(心部)的温度淬火高合金钢表层残余奥氏体较多,经冷处理促使奥氏体转变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适用范围: 渗碳后不需要机械加工的高合金钢工件4.7.渗碳后感应加热淬火、低温回火组织及性能特点:细化渗

5、层及靠近渗层处组织、淬火变形小适用范围: 齿轮及轴类工件5.渗碳设备 多用炉 井式渗碳炉 工艺曲线 强渗扩散三.氮化工件放在含N的介质中,使N原子渗入钢的表面,形成富氮的硬化层化学热处理1. 氮化的应用及特点极高硬度 HV9501200 HRC6572 渗层浅高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静摩擦 渗层脆性大高红硬性 化合物层高疲劳强度 低缺口敏感性 表面压应力抗腐蚀、变形小 周期长目前广泛应用: 气体氮化。氨被加热分解出活性氮原子(2NH33H2+2N), 氮原子被钢吸收并溶入表面, 在保温过程中向内扩散, 形成渗氮层。 T: 500 600 T: 20 h50 h, 38CrMoAl钢氮化工艺曲线图

6、 钢件氮化后:硬度(1000 HV1100 HV), 600 650 下保持不下降, 所以具有很高的耐磨性和热硬性。 氮化后,工件的最外层为一白色 或相的氮化物薄层,很脆;中间是暗黑色含氮共析体( )层;心部为原始回火索氏体组织。 钢氮化后, 渗层体积增大, 造成表面压应力, 使疲劳强度大大提高。氮化温度低, 零件变形小。氮化后表面形成致密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 相层, 所以耐蚀性好, 在水中、过热蒸气和碱性溶液中均很稳定。 2.氮化的基本原理 FeN相图 相 N在Fe中的固溶体 0.1% 590 缓冷 相 可变成分的FeN间隙相 Fcc结构 6N 相 可变成分化合物 Hcp结构 8.2511N

7、Fe2NFe3N 相 以化合物Fe2N为基的固溶体 基本过程:分解吸收扩散分解 NH3H2N(-Fe) 氮势 NpP(NH3)/P(H2) 介质氮化能力大小或介质活性大小氮势不反映表面N含量生产中氮势测定 NH3分解率(H2体积N2体积)/炉气总体积(容器全部体积水体积)/容器全部体积调节氮势 调节NH3的流量 流量NH3分解率吸收 吸附N溶入-Fe 基体吸收(-Fe)合金氮化物影响钢吸收因素 温度 550580 N在Fe中扩散很慢 分解率 550600 NH3最佳分解率 1535扩散 N在多相中扩散 反应扩散控制扩散速度N在中的扩散速度(最慢)氮化层组织:T 550590不易腐蚀 呈白亮色

8、特点:当白亮层由()组成 渗层很脆 氮化层脆性等级 12级 合格当白亮层仅由()组成 渗层不脆控制相方法:控制表面N渗N后退氮渗后快冷 变形大相中析出或析出 呈针状 沿相一定晶面析出相区很薄 金相中一般分辨不出碳及合金元素对氮化影响碳 明显降低N在Fe中的扩散速度 渗层深度低N溶入Fe和Fe3C合金元素 与N形成合金氮化物阻碍N在钢中的扩散(W、Ni、Mo作用最大)氮化钢:38CrMoAl3.氮化工艺预先热处理:保证心部性能 调质为氮化做组织准备非氮化表面保护 镀Sn 涂层(水玻璃+石墨粉)氮化工艺参数 氮化层深度氮化层表面硬度温度:T,氮化物集聚长大,HV 一般 540570(高回T)时间:

9、薄层硬化渗氮,低温长时 厚层硬化渗氮,高温长时 (HV)NH3分解率:决定工件表面N初期 分解率低 表面能迅速达到高N浓度中期 分解率提高 表面吸氮量提高 使N迅速向内扩散后期 分解率 表面吸N量 避免表面脆性NH3分解率 三段氮化工艺:等温氮化 温度低 变形小 周期长 二段氮化 周期短 脆性低 HV梯度平缓 退氮(T 560570 HV)三段氮化 等温氮化的改进抗蚀氮化 生产致密的相 固定HN3 分解率 N最大4.氮化质检 外观:银白色 淡黄色(氧化) 表面HV:一般渗层0.5mm,范围 HV6501200一般HV650900 脆性:评级 氮化层深度:断口法 金相法 硬度法 HV500淬火法

10、(M(N)呈白色) 金相组织: 炉冷渗氮层 白亮层扩散层 正常状态:回火S(F不呈大块状)氮化物无网状氮化物 大块状氮化物 针状氮化物5.其它氮化方法离子氮化 离子氮化炉:真空炉体中,通入含氮气体,工件作为阴极,炉壁为阳极,加上高压,使之辉光发电,将氮渗入形成氮化层的设备 利用辉光放电这一物理现象对金属材料表面强化的氮化法 降 位 電 極 陰壓 電極 陰. 件 工 理 處極 陽. 壁 爐電漿輝光界面CONFeNFeN吸附Fe2NFe3NFe4NFeNNNNNNNNH+H2e-e-e-N+N2e-e-e-2+N2e-NNN+或e-e-Fe+(a)(b)(d)(c)离子氮化原理图离子氮化设备图6.

11、氮化钢 38CrMoAl 机床丝杆的热处理氨分解率的控制 调节氮势 氮化能力的大小工艺:多段氮化氮化时间与氮化层深度 72h 0.3mm 白亮层:()组成 脆()组成 不脆 检验方法 HV氮化温度与氮化层组织 性能(热强性、静摩擦)控制相析出:控制表面N (渗后退N)渗后快冷 四. 碳氮共渗(氮碳共渗)1.特点(与渗碳比较)渗层表面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疲劳强度、耐腐蚀性可在较低温度共渗,不易过热,可直接淬火、变形小N的存在使渗层淬透性提高,可缓慢冷却CN共渗速度比单独渗碳或渗氮快 表层浓度梯度大 氮化物含C 碳化物含N共渗层中C和N含量随共渗温度而变CN共渗方法 固体 液体(氰化) 气体分类

12、(按温度) 高温 880950 很少用中温 780870 结构钢耐磨工件低温 500560 工模具钢表面强化 软氮化2.中温气体碳氮共渗介质:碳氢化合物有机溶液(煤油、丙酮)NH3气体介质分解气(天然气、煤气)HN3含CN的有机化合物三乙醇胺 尿素 CO N 工艺参数:温度 渗层厚度 一般 780870 时间渗层组织和性能 T C N 表面Hv 性能与渗碳相似T C N 表面Hv 耐磨性好 渗剂供应量 NH3与渗碳剂的百分比氮势:调节NH3流量 控制HN3分解率碳势:氧探头控制炉内CO 排气:通入煤油和NH3,迅速建立工件表面高C、N浓度 炉内达到氮势和碳势 保温:较多的煤油量 保证炉内碳势一

13、定的NH3 维持一定氮势加速C渗入T 主要为渗碳和得到较厚的渗层 以渗碳为主 扩散:大量NH3 建立炉内高氮势 为渗氮降低煤油滴量,T,使工件表面的含N量(不可讲以渗氮为主,因为T) 冷却:淬火 空冷 炉冷优势:克服单纯渗碳硬度不足的缺点克服单纯渗氮渗层厚度不够缺点 用途:获得较厚渗层且高耐磨的硬化层渗后热处理 淬火低温回火特点:淬火后A(残)多 N渗入使A稳定化提高渗层的淬透性提高可直接淬火 不出现过热组织渗层抗回火稳定性高(C、N化合物弥散度高),回火T可提高渗层组织和性能组织:缓冷 过共析共析亚共析(在过共析层中含较多的碳氢化合物)淬火 NH3流量小: M(C N)+A残少量氮碳化合物N

14、H3流量大:M(C N)+A残少量氮碳化合物氮碳化合物数量 Hv 耐磨氮碳化合物过多 连成片或区 渗层脆 疲劳强度性能:表面硬度高 且有峰值耐磨性高 抗弯曲疲劳强度高(表面残余压应力)接触疲劳强度高、强韧性高(共渗温度低 M针细小)3.低温氮碳共渗(软氮化) 特点:温度低、变形小 530570 (FeCN 共析点 565) 以渗氮为主 时间短 16h 渗层薄 不适应承受重载工件 不受钢种限制 碳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铸铁均可 渗层脆性低 相由Fe3N组成,不含Fe2N 白亮层不脆类型:液体软氮化 (剧毒)氰酸盐或氰化盐以尿素为主的盐 例 尿素碳酸盐氯化钾 反应生成 NaCN NaCNO气体软氮化 渗剂 尿素 三乙醇胺工艺 : 530570 小于T回时间 取决于渗层组织 缓冷 (C)、Fe3(N C) (N) S回 快冷 (C)、Fe3(N C) M(C N)A残 S回油冷 AM(C N) 炉冷 A(N C)化合物层(0.1mm)扩散层(0.10.4mm)中心组织合金钢 化合物层中含合金氮碳化合物 性能 与氮化(硬氮化)相近 HV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