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现代文)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3926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现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现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现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现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现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现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现代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语文版与人教版主要共有篇目 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7 7 年级上册:年级上册:1.1.春春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有散文集背影 。体裁:借 景抒情散文。选自朱自清选文集 。 22内容结构:内容结构: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本文是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来描写春天的。 线索:线索:作者对春到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第一部分(1 段),盼春。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也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活泼的基调 和主旋律, 第二部分(2-7 段),绘春(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和春的总轮廓;春草图;春花图;

2、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8-10 段),赞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新” “美” “力”三个方 面的特征,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3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抒发作者对春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之情,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44写作特点: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侧面烘托;思路清晰,线索分明;观察细致,语言准确;抓住特征,表达生 动;调动五官,细致描摹;比喻拟人,形象

3、生动;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2.2.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解放后写了龙须沟 、 茶馆等 23 个剧本。1951 年 12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并被誉为作家中的劳动模范。1966 年被迫害致死。 体裁:借景抒情的散文。 22内容结构:内容结构: 文章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冬季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作者对济南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 线索:温晴。线索:温晴。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

4、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 写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没有重雾、没有毒日,突出它的“温晴” ,赞誉它是个“宝地” 。 第二部分(2 段至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2 段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 出奇”过渡,转而写山写水。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然后用了 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 雅的水墨画。5 段写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来写。作者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 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

5、南”一句概 括以上所写,与开头“宝地”呼应,并扣题。 3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山、城、 雪、水等动人的冬景及其特有的勉力,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表达 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44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文章的主要写法:借景抒清。开头新颖别致,对比突出“温晴” ;语言准确生动,表达清新朴实; 写景饱含感情,比喻拟人手法;创设优美意境,展开丰富想象;选择独特角度;抓住景物特征;布局 浑然一休,写景有条有理。 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四周的山俯视;描写四周的雪后的山一一仰视;描写四周的雪后的远 山远眺

6、;描写水俯视、仰视。 3.3.风筝风筝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体裁:散文;选自 野草 。19l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小说集呐喊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 野草 。 22内容结构:内容结构:主要内容是风等事件, “我”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作者把风筝作为描写的中心对象,借 回忆风筝往事,抒怀言志,风筝是作者情绪消长的线索,也

7、是作者复杂思想的凝聚点。本文可分为三 部分。 第一部分(l2 段),看风筝。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9 一 11 段),忆风筝。回忆风筝事件的经过。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l2 段),议风筝。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现实的北京的冬天,照应开头。 3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本文作者通过对风等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 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 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中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既有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

8、刻 的自我反省和解剖;既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痛恨和批判;既有对 科学思想的呼唤,又有对愚昧落后风气的唾弃;既有表达乍者的兄弟之情,又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 既有作者对小兄弟身受 “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又有批判作者精神的虐杀与封建思想。 44写作特点:写作特点: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多角中心,意蕴深刻;倒叙写法,构思精巧;语言精当,言简意 深。 8 8 年级上:年级上: 1.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

9、1831 年 发表的小说,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 悲惨世界等。 22内容结构:内容结构:雨果的这封信,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深切同 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思路及线索思路及线索: :先用大量的篇幅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以此反衬侵略者野蛮的强盗行径。接着描写圆 明园被洗劫、烧毁的惨状,最后对英法联军的“丰功伟绩”给予极大的讽刺及痛斥。文章首尾呼应, 感情强烈。 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写梦幻般的圆明园,表达作者对中国文明的赞美之情;刻画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径,透露出满腔的愤怒。本文可看做一篇驳论文,全文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 段),转述

10、巴特勒来信的主要观点和目的,从而树立批驳的靶子。 篇驳论文,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二部分(3-3 段),以这恍若月宫的建筑被英法强盗洗劫烧毁为论据,反驳巴特勒把这野蛮行径说 成体面、出色、光荣的无耻论调。 第三部分(11 段),旗帜鲜明地回复巴特勒,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正直作家的勇气和良知。 3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这封信通过对圆明园的想象描绘、赞美、评价以及对法国政府的强盗行径的公开抗议, 批驳了巴特勒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是共同分享光荣的无耻谰言,表现了雨果的正义、良 知;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他 把这一罪恶行为归结为英法政府

11、的行为,给予中国人民以同情,表现了他人格的伟大与崇高。 44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想象丰富。信中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神奇 壮丽。信中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2.2.背影背影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以“背影”为题,是因为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又是课文题旨得以集中反映 的所在。 文章以“背影”命题,别开生面,含蓄集永,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 新的精神。通过“背影” ,把父亲老

12、境颓唐、心情忧郁以及对儿子的挚爱等真切地表现出来, “背影” 还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集中表 现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点,是具有创意的命题,是最佳的表现角度。 22内容结构:内容结构: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 发感清。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中间叙事引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 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 照应“背影”: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第二部分(第 2 一 6 段),回忆往事,追述父亲到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 2 一 3 段),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黯淡的 气氛和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第二层(第 4 一 5 段),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 6 段),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稿子的“背影” ,抒发真挚的感情。 第三部分(第 7 段);照应开头,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