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83312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论文教学论文让课堂让课堂“活活”起来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昌宁县珠街乡羊街村完小昌宁县珠街乡羊街村完小 张跃香张跃香让课堂让课堂“活活”起来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一言堂”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根本措施是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要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深度、难度以及教学重点和关键。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数学是复杂繁琐的公式定理,逻辑严密的论证辨析,枯燥无味的计算推理数学似乎与枯燥、深奥联在一起,数

2、学课乏味,数学课难教,以至于在多次问卷调查中,数学教师往往不是多数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然而,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怎么办呢?作为数学教师,要做的是用我们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纷呈。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而在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动生不动” ,即:很多时候只是教师 “一言堂” ,一个人唱“独角戏”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气氛往往十分沉闷,学生对所学内容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达不到应

3、有的教学效果。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课堂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有效思考、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着力点。因此,实施师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的关键是让课堂提问真正有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提问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地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呢?一、激发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或话题,不仅

4、是孩子,连大人也无法做到真正投入。对于小学生来讲,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准确而又恰当、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更加精彩纷呈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师架”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设问过程中应多多采用“请” 、 “试试看”等语言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又不失有序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一般说来,小学高年级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潜在欲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重视,但又怕自己说错,惹人笑话。因此,教师应经常用

5、一致鼓励性的话去调动学生,如:“现代人应善于、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在课堂上能否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心声,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 “想说就说,课堂发言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等等。当然更需要的是,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因素,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踏实,体会到战胜胆怯,众目睽睽下发表个人看法的乐趣和自豪。教师发自内心的鼓励、支持、肯定、祝福会使学生深深地感到一份温馨、一份情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乐于与老师展开讨论,从而为激活课堂气氛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要切忌把生活中,工作中的烦恼与消极情绪带入课堂。二、引导学生能说 一节好课是在教师导演下由学生主演出来的。

6、作为“导演”的教师,要重视“导”的艺术,其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始” 。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1、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深度。课堂上问题过浅,学生你争我抢地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发言的学生的想法,可对于个别学困生来说,却成了“配角”,听得一知半解,充当了一个看客。热闹的教学过程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实质内容,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地参课堂,热热闹闹,却收获甚少,这样的课堂提问就缺乏实效性。课堂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刻性,不是浅显得可以不动脑筋便能答出,当然也不是绞尽脑汁得不到答案。教师可以抓住某个知识块的关节点,以

7、一个点组织一组连贯的问题。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 v=sh 后,出示这样的练习:有一个圆柱,它的底面积是 12.56 平方米,高是4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学生套公式,轻而易举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就在学生沉浸于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借机提问:如果把底面积是 12.56 平方米改为底面周长是 12.56 米,又怎么计算呢?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深度,绝大部分的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或与其他同学讨论后,得出解题思路:一、先求出底面半径;二、再求出底面积;三、最后套用公式 v=sh 求出圆柱的体积。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习要求,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深入浅出地适

8、度提出问题。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多提出一些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问题,如“看到、明白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回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如“掌握了一些什么规律?发现了什么特点?”“解决这个问题要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这些知识之间有些什么联系?”等。2、课堂提问要把握重点和关键。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该紧紧围绕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学生一旦解决了所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中的重难点。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也往往就是学生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地方。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新旧知识的结合处

9、、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性地有计划地精心设计系列问题,从而减缓坡度,突破难点。3、课堂提问要把握最佳时机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佳时机的提问更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若捕捉到了这一最佳时机,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若时机掌握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把握提问的每一个时间点,做到恰如其分。当学生的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而无法突围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冲出困境,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答案;当学生胡思乱想,搞小动作,精力分散时,要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注意,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学习

10、上来;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列方程的思路容易受算术法列式的影响,总是按算术法的思路列方程,这时就应该设问,让学生弄清两者的异同,掌握方程解法的特点,摆脱用算术法思考问题的影响;当学生疑惑不解时,要恰当设问,帮助学生解惑,弄清问题,理解新知识;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要通过设问,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4、课堂提问要把握难度。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

11、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该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测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

12、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总之,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动人之曲。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努力掌握提问技巧,锤炼课堂语言,精研提问方式,在随时变化的课堂环境中,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来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灵敏性,使数学课堂由“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参考文献:1、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 月2、刘兼 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3、薛剑刚数学心育艺术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1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