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3212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体系,是有关宇宙万物生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道家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的最高哲学范畴,属于形而上层次;气只是一种构成万物始基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哲学范畴,属于形而下层次。稷下学派在管子 内业等篇中,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认为“道 ”就是精气,从而明确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宇宙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西汉时期,元气论逐渐兴起,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元 ”的哲学论点,

2、春秋繁露 重政说: “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 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 鹖冠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气范畴,指出:“精微者,天地之始也。 ”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但仍认为元气由道产生,这是老庄哲学思想的延续。元气一元论始于两汉之际的谶纬之学, 帝王世纪上说:“元气始萌,谓之太初。 ” 河图括地象说:“元气无形,汹汹隆隆,偃者为地,伏者为天。 ”东汉王充吸取了纬书“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 (论衡 谈天 )的积极思维成果,把元气视作天地万物的最后根源,从而把纬书的神学元气论改造成为自然主义的元气论,他也成

3、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以气为最高范畴来构建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家。既然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生成,人也不例外,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 宝命全形论 ) 。 难经 八难说:“气者,身之根本也。 ”肯定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而言,组成人体的各种基本的细微物质都属于气,人的形体充满着气,其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诚如医权初编所说:“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不仅人的形体由气而成,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气的活动,所谓“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 (脾胃论 卷下 ) 。

4、当然,人有意识思维活动而不同于万物,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天地之镇 ”(灵枢玉版)。所以,构成人的气是气中更为精粹的部分,故淮南子天文训曰:“烦气(杂乱之气)为虫,精气为人。 ”精气之所以能够化生宇宙万物,乃在于气本为一,内含阴阳,阴阳二气氤氲交感而生万物。如易传 系辞传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易传咸彖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中医学家对此也有明确的论述,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张介宾类经附翼 医易义更明确地指出:“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都从

5、哲学意义上论证了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合是精气化生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内在动力、本质和规律。精气有“无形”与“有形 ”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谓“无形 ” ,是指气处于弥散状态,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形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故张载正蒙太和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 “虚空即气。 ”所谓“有形” ,即气的聚合状态,指无形之气以聚合方式形成各种有相对固定形质的物体,并占据相对固定的空间。凡人们肉眼能清晰看见的各种具有形状的物体,都是气的“有形 ”存在,都是气聚合凝积而成的结果。所以说,聚合有形也是气存在的方式。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无形之气凝聚

6、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因而以气为本原的“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所以明代哲学家王廷相指出:“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 (慎言 道体篇 ) 。就本质而言, “无形”与“有形”都是气存在的方式。可见,精气学说从宏观角度辩证地把握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精气学说认为,气不是静止的,而是生机勃勃、运动不息的物质。 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由于气的不断运动,就使得由气所形

7、成的整个自然界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并由小到大;老的东西逐渐衰退,由壮到衰、到死。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皆本于气的运动。可见,气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物质,自然界的生生化化、发展和变更,都是由于运动的气推动和激发而产生的。气的运动不息,根源于气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取决于阴阳的对立统一。张载正蒙 乾称说:“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 ”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和屈伸变化是永无止息的,这种变化神妙莫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称之为“神 ” 。 正蒙 参两曰:“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

8、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明确指出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来自事物内部,即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阴阳二气的无穷变化,推动了整个宇宙的发展变化。气的运动,古人称之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上升和下降、外出和内入、吸引和排斥、发散和凝聚等对立的形式。中医学从“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的角度,着重论述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认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 (素问六微旨大论 ) 。强调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气的聚散运动则是对气生成万物和万物复归于气的这种往复运动的概括。如庄子知北游说:“

9、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宇宙万物正是由于气的这种自发的聚散运动而相互转化,故张载正蒙太和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任何事物都是阴阳二气聚合而成的,故任何事物都有着运动的特性,而其运动的形式则主要取决于该事物内部阴阳之气的盛衰、主次及其转化等。这样以来,古代哲学家就辩证地把握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3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世界上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事物,虽然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但彼此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的气,这种无

10、形之气因具有弥散性和透达性,能够渗入于各种有形物体之中,并与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行升降出入、凝聚发散等不停顿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也就成了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充当着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传递的载体。所谓感应,即交感相应,是指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故二程遗书 卷十五说:“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更有甚事。 ”而任何感应现象,都是以气为中介性物质。首先,古人认为气是自然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如乐器的共振共鸣、磁石吸铁、月之盈亏引起潮汐等,都是通过气的作用。光是气的 “蕴发” ,声是气的“窍激 ” ,鹤唳夜半,鸡鸣将旦,也是因为“天气感物 ”

11、 (论衡 偶会 ) 。诚如淮南子泰族训所说:“万物有以相连,精浸(气之侵入)有以相荡。”其次,气也是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相通,与宇宙万物息息相应。天地、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都凭借着气的中介作用而实现,正如朱熹所说:“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断也”(朱子语类卷三)。事物之间的感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气相感,即性质相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也称为“同气相求” 。主要反映于阴阳或五行之气之间的同气相助。二是异气相

12、感,即性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如天地阴阳之气的交相感应,氤氲合和,相互渗透而化生万物;它如阴阳或五行之气之间的异气相互制约等,都属于异气相感。气的中介作用,使天地万物以及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庄子天下言“天地一体 ” , 吕氏春秋精通提出“一体而分形 ” ,认为自然界尽管存在着一个个各自独立的形体,但通过气的沟通相贯,相互之间却联贯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认识把握了有形之物和无形之气两种物质形态之间、物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中医学重视整体性、联系性和协调性的哲学基础。4气化及其形式气化,是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由于万物生于气,气又推动和激发着万物的生生化化,

13、故气化可泛指物质一切形态的运动变化。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 ”指出万物的生成、变化、壮盛、衰败等变化过程,都取决于气化,强调了气化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气化的过程,古人概括为两种类型,分别称之为“化”和“变” 。素问 六微旨大论王冰注说:“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 ”即所谓“化 ” ,是指气化过程处于渐进、和缓、隐匿的渐变运动状态,类似于量变。如张载所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正蒙神化 ) 。所谓“变 ” ,是指气化过程较为迅速、剧烈的突变过程,类似于质变。即张载所说:“化而裁之谓之

14、变,以著显微也 ” (正蒙 神化 ) 。渐化和剧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渐化的裁断就是剧变,剧变则是以集中形式体现出的渐化的情景,是渐化发展至“极 ”的必然结果。这里体现了古代哲人对质变和量变关系的天才洞察。气化泛指一切物质形态的转化,则包含着气化形、形化气、形生形等形式。无形之气聚合而成为有形之物,这就是气化为形的过程;有形之物散而复归于无形之气,即是形化为气的过程。喻嘉言医门法律概括为“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 。有形物体产生之后,在气的激发推动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如冰化为水,水化为雾或雨雪,以及人体内的津液、精、血的相互转化等,这就是形生形的过程。在不同形式的物质形态转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聚合、转化或释放。因此,气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就人体生命活动而言,它又是对现代生理学所言人体各种新陈代谢过程的概括。承认物质不同形态之间可以转化的观点,也蕴涵着现代科学关于自然界物质形态相互转化和物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萌芽。气化过程是通过气的运动而得以实现的。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气化过程中又存在着气的不同方式的运动。可见,气的运动是维持气化的动力,气化则是促使物质世界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力量和基本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