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期末复指导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83213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学期末复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体育学期末复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体育学期末复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体育学期末复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体育学期末复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体育学期末复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学期末复指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一 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 1、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 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 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 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 育的基本取向。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

2、的人物 1.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 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 则。 2.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 面教育。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 跳高、攀登、平衡、负重) ,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3.裴斯泰洛齐是 19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他的要 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 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

3、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 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1.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 发展得重要基础。 2.意大利安.维萨里在 1543 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 根肋骨;1680 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 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 务与内容等。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 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 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3.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如 19 世纪 中,

4、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 范学校。 四 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1.高尔霍夫尔是 20 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尔霍夫尔建 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 动,完美运动,在教学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 2.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 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军国民教 育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 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

5、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3.苏联凯洛夫构建的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课程体系的影响,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 教育以外,其强烈的主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突出表现是 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个中心论) ,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简称“三基” 。 主智体育思想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 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 (凯洛夫提出了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 5 大教学原则。 ) 4.20 世纪 60 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了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 年,欧洲娱乐会议发 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 。 5.

6、60 年代后,美国突出的变化是健身课的比例不断上升。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进一步把教育的 4 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 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 21 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而促进了我国的学校体 育改革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价值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过程和学生体育兴趣、学习经验、情感、行为、态度的价值的思 想。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体能敏感期(岁)体能敏感期(岁)体能敏感期(岁)绝对力量10-13动作速度7-9平衡能力6-8 相对力量14-17最高速度7-12模仿能力

7、7-12 速度力量7-13短时耐力10-15协调性10-12 反应速度7-11长时耐力14-16灵敏性10-12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智力的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8、。 五、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彩,发展学生个性,增加人文关怀。 六、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七、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 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八、个性与个性心理 1、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

9、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 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们教学时就注意事项到人体生长发育有着性别、种族、地区、时代和个体差异。 ) 2、个性心理其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 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九、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化 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 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2、社会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即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 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章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

10、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程。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 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三个层次) 。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1、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学校体 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四、制定体育目标(依据)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 能与发展。 五、我国学校体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 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其成为具有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

11、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六、社会适应领域目标: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 德,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2、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 权利和义务,3、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 问题。 七、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 八、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以整 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 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

12、科学管理。 第四章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一、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课程。 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 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三、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 4 个方面: 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体能、 机能和适应能力; 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 应

13、4 大功能) 四、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1、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强调,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过程之外。其特点是认为体育运动手段和社会需要高于个体的满足与发展,强调了现实体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外延功 能。 2、目的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自身及运动着的人本身,即把目标定位于运动 本身和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它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发 展。其特点是始终把人的满足和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最高的价值定位,同时它不否定手段 的重要性意义,并认为只有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 现。 3、综观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手段论价值观和

14、目的论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影响了 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 4、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手段论体育观逐渐向目的论体育观转化是 世界体育价值观发展的一个共同的均势。 五、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1、体育课程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基础的学科为在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提 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 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包括:生物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哲学 基础。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体育课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并 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整合的必要性。体育课程所指的人文精神是指以文、史、哲、 艺术为精髓的对体

15、育价值的判断。 七、知识运用:进入 21 世纪,科学人文主义成为体育课程理论根据。结合“新课标”谈谈 一堂体育课的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思想。 第五章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的编制 一、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二、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而很少考虑社会和学生对 体育的具体需求。 1、特征:学问化、专门性、结构化。 2、目标:通过教学主学生学习各种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使其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专 项体育运动技能。 3、内容:主要强调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技能、训练方法。 三、学生本位体育课

16、程模式:体现“学生中心学校”或“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1、特征:各年级的学习方式有重大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 联系起来。 2、目标:让学习自我实现,培养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加喜爱的体育 活动,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内容: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这生的学习内容。 四、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 1、特征:以社会的需要来规定的目的、内容和培养人才的标准。 2、目标:掌握运动技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习惯, 增强体质,能够承受当今社会的压力与竞争。 3、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 五、综合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使学校课程系统中分化了的 各科知识、各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1、特征: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综合。 2、目标:有效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实现知与情的整合。3、内容:体育学科本身的知识和相关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